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对朋友挑剔的人,我和大多数认识的人保持着半生不熟的状态,有些是工作之后疏于联络,不过更多的原因是当我对世界有了一些坚定的想法,就越发感觉到遇见一个志同道合、气味相投的朋友,其概率不比遇见“生命中的那个TA”高多少。
最青春激昂的那几年,我喜欢那些看上去就趣味十足的人。他们打扮得与众不同,敢于尝试,喜欢端出各种生僻的名词,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招牌。可是一接触起来就有了落差,因为他们的趣味似乎就到此为止了,再往下了解可能就会发现他们心里想的和别人没啥区别。他们一样对生活没有任何想法,一样缺乏思考的勇气,只不过看起来特别愤世嫉俗或者姿态激进。
上学时有大把的时间去和各种人交流,身边一直有几个过得失意的朋友,没钱、不帅、不喜欢读书、不擅长运动。忽然有一天,他们集体玩摇滚去了。这一转变解决了一系列老大难的问题。他们忽然特别有自信,范儿变了,对很多事情开始不屑一顾,像是换了个人。仿佛突然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他们自封为“摇滚青年”。他们其实没有变,不是具备了勇气,也没增加什么魅力,音乐根本就不是他们的爱人,也不是他们的理想。他们只是找到了一个体面的逃避现实的路径,也找到了一个巧妙的方式,泡到妞。
年轻人们总是迷恋表达的形式,却不在意表达的是什么。上中学的时候,已经开始有同学喜欢说话时叼着一根烟卷。但一个新手要佯装成老烟民,这中间的过程是很有些滑稽的。他们竭尽所能地在耍帅,烟是道具,大概那时候大家都比较配合,没有人说破。对年轻人来说,展示叛逆通常来自对姿态的模仿——就像我总看见有人捧着一本《1984》却满脑子都是永恒不变的暴力。他们迫切地想要赶上那股思想的潮流,看起来有思想比真的有思想可重要多了。
那些叛逆的年轻人啊,他们只是想比出中指来照相,说句fuck来摆酷,在我看来,他们都和我那个叫S的同学相差甚远。
S君和我在同一所高中读书,高考之后他上了一个大专。作为一个想考北大的人,眼前的境况是他没法接受的。基本上老师教的都是他不愿意学的,身边的同学都是他不愿意接触的。这时候,他们班里突然有个同学得了绝症,需要钱,北大悲剧男的善心就此强烈地喷发出来了。他找人集资,也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在都借过之后,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儿,他开始每天认真上课了。他决定把课学好,拿了奖学金去捐助给那位同学。这个宛如红领巾做好事般的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感动着我。也许他还是得不到奖学金,也许得到了奖学金也帮不上什么忙,但是他就是这么做了。这不仅仅是姿态,这是对自己生活的反叛,这是真的离经叛道,叛自己的经,叛自己的道。那些在他看来是在侮辱人的课程,现在就都变成了他日夜想着的救命稻草。
其实,上高中的时候S君就已经是我见过的最叛逆的人了。有一次期末考,考政治,这是一门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学科。考前也根本没人看政治书,大家都在复印,都在抄书,做纸条卡片带到考场中去。S君这样一贯学风彪悍的同学自然也没看过什么政治教科书,不过他省略了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他什么都不带。考试的时候他做了几道选择题,然后发现大家都在抄,而监考老师居然是一种默认的状态,他就写不下去了,觉得这个场景简直滑稽。大家心照不宣地互相欺骗,于是就挥毫泼墨,在卷子上写下了一行字:只要主义真,不怕得零分。之后,他得了6分,答对了三道选择题。这事儿马上成为笑谈,有人觉得他有病,看起来是的;有人觉得他牛逼,不过我想说他牛逼的人大部分也不知道他怎么个牛逼法。我觉得他是真的叛逆,他敢于从那个他讨厌的群体里叛逃出来,所以他的故事才掷地有声。
想来我的高中生活实在有点悲惨,我就只交到了S君这么一个又牛逼又“失败”的朋友。那时候我一直都在写小说,同学问我,写这些有什么用啊?问得我无言以对。我的确不知道它们能有什么用,而且我压根没想过从中得到什么。有一句实话我一直没舍得告诉他们,对于写作,看到自己写出了作品,就已经是回报了。你不够爱,才有所贪图。那个时候,我觉得我比他们叛逆多了。
我时常想念老同学,但又害怕聚会。站在一群二三十岁便沾满酒气,满嘴昏话,急于向社会大染缸转型的人群里,我会无所适从。上学时那些调皮的、不服管教的、爱出风头吸引女同学的男生们,现在却成群结队地巴结社会,向权力献媚。志向在他们胸中荡然无存,成了酒肉之徒。他们输出魅力的方式变了——买辆好车,戴块好表。对我来说,这多少有些伤感。
我还是喜欢叛逆的人,他们携带着让这个社会发生转变的基因。但在今天这样一个人人都混不吝的时代,什么叫“叛逆”,需要重新界定一下。举个从前我很喜欢的例子,叛逆不是你敢随心所欲地闯红灯,而是大家都闯红灯的时候,你就坚定地站在白线后面。
最青春激昂的那几年,我喜欢那些看上去就趣味十足的人。他们打扮得与众不同,敢于尝试,喜欢端出各种生僻的名词,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招牌。可是一接触起来就有了落差,因为他们的趣味似乎就到此为止了,再往下了解可能就会发现他们心里想的和别人没啥区别。他们一样对生活没有任何想法,一样缺乏思考的勇气,只不过看起来特别愤世嫉俗或者姿态激进。
上学时有大把的时间去和各种人交流,身边一直有几个过得失意的朋友,没钱、不帅、不喜欢读书、不擅长运动。忽然有一天,他们集体玩摇滚去了。这一转变解决了一系列老大难的问题。他们忽然特别有自信,范儿变了,对很多事情开始不屑一顾,像是换了个人。仿佛突然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他们自封为“摇滚青年”。他们其实没有变,不是具备了勇气,也没增加什么魅力,音乐根本就不是他们的爱人,也不是他们的理想。他们只是找到了一个体面的逃避现实的路径,也找到了一个巧妙的方式,泡到妞。
年轻人们总是迷恋表达的形式,却不在意表达的是什么。上中学的时候,已经开始有同学喜欢说话时叼着一根烟卷。但一个新手要佯装成老烟民,这中间的过程是很有些滑稽的。他们竭尽所能地在耍帅,烟是道具,大概那时候大家都比较配合,没有人说破。对年轻人来说,展示叛逆通常来自对姿态的模仿——就像我总看见有人捧着一本《1984》却满脑子都是永恒不变的暴力。他们迫切地想要赶上那股思想的潮流,看起来有思想比真的有思想可重要多了。
那些叛逆的年轻人啊,他们只是想比出中指来照相,说句fuck来摆酷,在我看来,他们都和我那个叫S的同学相差甚远。
S君和我在同一所高中读书,高考之后他上了一个大专。作为一个想考北大的人,眼前的境况是他没法接受的。基本上老师教的都是他不愿意学的,身边的同学都是他不愿意接触的。这时候,他们班里突然有个同学得了绝症,需要钱,北大悲剧男的善心就此强烈地喷发出来了。他找人集资,也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在都借过之后,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儿,他开始每天认真上课了。他决定把课学好,拿了奖学金去捐助给那位同学。这个宛如红领巾做好事般的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感动着我。也许他还是得不到奖学金,也许得到了奖学金也帮不上什么忙,但是他就是这么做了。这不仅仅是姿态,这是对自己生活的反叛,这是真的离经叛道,叛自己的经,叛自己的道。那些在他看来是在侮辱人的课程,现在就都变成了他日夜想着的救命稻草。
其实,上高中的时候S君就已经是我见过的最叛逆的人了。有一次期末考,考政治,这是一门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学科。考前也根本没人看政治书,大家都在复印,都在抄书,做纸条卡片带到考场中去。S君这样一贯学风彪悍的同学自然也没看过什么政治教科书,不过他省略了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他什么都不带。考试的时候他做了几道选择题,然后发现大家都在抄,而监考老师居然是一种默认的状态,他就写不下去了,觉得这个场景简直滑稽。大家心照不宣地互相欺骗,于是就挥毫泼墨,在卷子上写下了一行字:只要主义真,不怕得零分。之后,他得了6分,答对了三道选择题。这事儿马上成为笑谈,有人觉得他有病,看起来是的;有人觉得他牛逼,不过我想说他牛逼的人大部分也不知道他怎么个牛逼法。我觉得他是真的叛逆,他敢于从那个他讨厌的群体里叛逃出来,所以他的故事才掷地有声。
想来我的高中生活实在有点悲惨,我就只交到了S君这么一个又牛逼又“失败”的朋友。那时候我一直都在写小说,同学问我,写这些有什么用啊?问得我无言以对。我的确不知道它们能有什么用,而且我压根没想过从中得到什么。有一句实话我一直没舍得告诉他们,对于写作,看到自己写出了作品,就已经是回报了。你不够爱,才有所贪图。那个时候,我觉得我比他们叛逆多了。
我时常想念老同学,但又害怕聚会。站在一群二三十岁便沾满酒气,满嘴昏话,急于向社会大染缸转型的人群里,我会无所适从。上学时那些调皮的、不服管教的、爱出风头吸引女同学的男生们,现在却成群结队地巴结社会,向权力献媚。志向在他们胸中荡然无存,成了酒肉之徒。他们输出魅力的方式变了——买辆好车,戴块好表。对我来说,这多少有些伤感。
我还是喜欢叛逆的人,他们携带着让这个社会发生转变的基因。但在今天这样一个人人都混不吝的时代,什么叫“叛逆”,需要重新界定一下。举个从前我很喜欢的例子,叛逆不是你敢随心所欲地闯红灯,而是大家都闯红灯的时候,你就坚定地站在白线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