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地理高效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w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取代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成为主流。核心素养在现代的学科教学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地理而言,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四个部分。而文章则立足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地理高效教学策略,从六个方面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高效教学
  一、 注重课前导学,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兴趣都是教学效率相当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兴趣的激发显得更加重要。课堂导学是课程的开始,在导学环节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整节课教学效率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显然是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的。故在现代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思路,利用游戏、信息技术等多种方法,构建更加有效的导学情境,在一开始就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发”这一节,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播放《航拍中国第一季》关于新疆的一期。这一纪录片以俯视的视角展现新疆的地理情境,其一方面能让学生形象地了解新疆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特点,另一方面也能以优美的音乐和良好的视觉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看了这一视频,你们对新疆有什么样的了解呢?”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屏幕上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需要学生探究和回答的内容,包括位置、邻接省份和国家、地形、气候、农业等。在这一步骤,教师发现学生回答的主动性相比以讲授法导学要高。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学,教师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为课上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 渗透人地关系,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其指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构建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在这一素养的培养中,展现各式各样的人地关系相当重要。其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协调关系所能产生的好处,还能让学生了解到不协调关系造成的严重后果。当然,人地关系本来就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人地关系的阐述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初中地理的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而这也就需要教师充分结合各个区域实际情况,渗透人地关系的教学,以有效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
  例如在“农业”这一节,在种植业分布、畜牧业分布等基本知识教学完成后,教师就可以以实际的案例讲解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人地关系。在协调的人地关系方面,教师可以以南方“桑基鱼塘”这一形式为例,让学生探究其运行方式以及内在的生态学原理。而在不协调的人地关系方面,教师则可以构建前些年青海湖过度捕鱼的情境,让学生回答其造成的影响,并让学生回答青海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保护青海湖的湟鱼资源。这样,通过不同人地关系的渗透,教师让学生有效地了解了和谐人地关系构建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 开展微专题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认知方法,其指的是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但无论是高中还是初中,对于理论地理的教学都是以模块为主要单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各个地理要素的认识也是模块化的,难以有机联系起来的。相比高中教学理论内容较多,初中地理更加重视区域地理的教学,而要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教师就需要将其与区域地理结合起来。微专题是以单一知识点进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切入小,深度大”的特点,对于学生全面地了解一个区域,更加深入地掌握各个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开展微专题教学,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例如在“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这一节,在基本知识教学之后,教师即可以开展“降水量与黄土高原环境改善之间的关系”这一微专题教学。当然,由于这一微专题难度较高,教师需要进行充分引导,让学生从固土的措施和降水对种植植物的影响方面进行探究。通过微专题的教学,教师以黄土高原构建情境,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气候、植被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对辅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架构,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有着相当巨大的作用。
  四、 重视区域地理,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性是地理的本质特性,对区域的研究是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色。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的基本认知方法,它指的是学生以区域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并进行探究的思路和习惯。区域地理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为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利用区域比较、区域综合分析等方法,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区域,从区域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例如在“中国的地域差异”这一章,教师就可以将四个区域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教学。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构建综合性的表格,其中,横向的内容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个区域。纵向展现的内容为各个地理要素的部分,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农业、工业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一探究并回答,将这一表格填写完整。如在人口方面,学生即可以从密度方面对四个区域人口进行比较,得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密度高,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密度低的状况。这样,通过区域比较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了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有效培养了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五、 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作为以地球表面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地理与生活实践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而地理实践能力也成了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实践能力成为每位一线地理教师都需要考虑的事情。“纸上得来终觉浅”,而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方面,没有任何方法比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本身更加有效。且相比高中、初中教學任务相对较轻,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地理实践活动。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结合课本上讲解的知识点,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以有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   例如在“工业”这一节,在基本知识教学完毕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布置“调查区域内工业生产情况”的实践作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十人以上的小组,让学生内部进行分工。一方面,从区域的官方网站收集资料,了解总体产能、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支柱产业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学生需要针对某些产业进行实地考察,以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电子地图设计合理的路线,并将发现的情况记录到互动电子地图中,而在上述两步完成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其综合,完成实践调查报告。这样,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
  六、 改善评价方法,持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学习能力的持续提高来自学习和反思的持续循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反思的效果也成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反思的重要参考。在过去的教学中,评价的指标是学习的结果,展现的方法为成绩,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反思也更加重视知识的记忆。而在现代,核心素养的培养取代知识的传授在中小学教学中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需要转变评价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从过程和素养培养的角度进行反思,以有效提高学生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例如针对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就可以以量表作为主要的评价方法,在这一方法中,教师不再以单纯的结果作为考查的指标,而是加入态度、合作、实践方法等多个方面的指标。每个指标都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个部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了解自己的实践活动,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反思。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则可以让学生以学科日记的形式进行评价,思考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并将其分门别类地归于四个核心素养中。这样,通过新的评价方法,教师让学生更加重视过程,以新的学习目标进行反思,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新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这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相当重要,而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注意在教学中全面渗透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四项地理核心素养,还需要注意课前的导学和课后的评价。这样,教师才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让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嫣娜.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新思考[J].地理教学,2017(23):30-31.
  [2]熊道兵.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5):143.
  [3]张小莎.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将STEM教育与核心素养有效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24):41.
  作者簡介:
  高红应,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岷县马坞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联日益密切,课堂教学活动已经无法独立于信息技术而存在。然而,现如今部分学校存在信息技术被滥用的情况,以至于学生对信息技术和新型教学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从而丧失了信息技术对学生兴趣的调动和激发作用。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以挖掘信息技术和教材内容之间的关联点,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以此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能够促使学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自主地投入到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足够地重视,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这样还能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相应的提升。不仅如此,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后还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文章中阐述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数学阅读能力的分
摘 要:文章立足于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以趣味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为主题,依次分析与探讨了趣味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有效途径及其相关注意事项,旨在借助趣味教育理念创新小学数学教育形式,提升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推动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更好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教育理念;可行性;有效途径;注意事项  趣味教育理念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融入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或活动,以
摘 要:随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门将培养综合型人才作为今后教学的重点,同时,还颁布新的法令来推动教师改革,为学生创造学习途径,以此来达成授课目标。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如若教师不能够正确地引导其学习,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就会让其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会出现扰乱课堂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转化其思想,避免影响教学效果。  關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一、 引言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由概
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是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从“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提升小学生数学表达与交流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