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应该是第一位的。但是由于某些方面的认识不到位,直到孩子进入小学,规则意识没有成型。学校教育就应该及时补位,与家长教育共同发力,才能培养出正确的规则意思。其中,家长对孩子问题的正视及对解决方法的践行,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家校合育;正视问题;正确的规则意识
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中,关于“熊孩子”的新闻屡见不鲜。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亟待加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共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家庭是培养中小学生规则意识与行为的首要最重要的场所。但是众多“熊孩子”的出现,和学校中没有规则意识的学生的行为,也证实了某些家长的家庭教育是有缺失的。也许这个家长本身的规则意识不足,也许是本身的规则意识尚可,但由于对孩子的溺爱,如重男轻女现象的存在,导致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的集体生活中,规则意识极度缺乏。该生在正常的学习及与班内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出现了极大的障碍。且以我们班小文同学的经历为例,做以分析。
一、案例简述
小文是我们班长一个有点赖皮的男同学。他心情好的时候会赖在老师的胳膊上,用脸蹭两下,拖长了声叫到:“xx老师,爱您!”像个树袋熊。但是他的规则意识很差,上课时经常哼歌,问同学与课堂无关的问题,不觉得打扰别人是不礼貌的。他的家庭作业经常记不全,记得住的作业也不好好完成。写课堂练习的时候,或者自己偷偷地看课外书经常被课外书吸引住,一直沉浸其中。他即便是写同一行的字,也会写得大小不一,还经常认为自己写得很不错,让他再练一下某个字,就会嘟嘟囔囔很不情愿。上操的时候,小文经常站得歪歪扭扭,四处看风景,从而跟不上老师的口令。趁老师不注意,他还经常做端着机枪扫射的动作。
他从来不认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如果因为不遵守纪律给小组减了分,而被小组成员批评,那就一定会大吵大闹,甚至会在地上打滚。有时还会掐住批评他的同学的脖子,如果被同学还击,他就会大哭不止。还隐瞒自己的错误跟家长告同学的状,导致他的家长认为自己家的孩子在学校总被欺负,经常跟别的同学的家长闹不愉快。他基本上是没认过错的,每次情绪爆发之后,老师为了能让课堂正常进行下去,都是无奈地息事宁人,事后他就像没事人一样了。
二、案例分析
班里的同学经过了五年的小学生活,早已经养成了规则意识。即便是特别调皮的孩子,在经过老师的谈话教育之后,也能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像小文这样,从一年级到现在仍然没有成型的规则意识的,实属少见。同学们已经对他的行为出现厌烦和排斥的表现,同小组的同学也经常找到我,要求把他从组内开除。
我把他行为特点归结为几个方面:1.规则意识淡漠,以自我为中心;2.对自己行为不能正确认识,不认为自己会犯错;3.情绪调控能力差,受不了任何挫折打击。通过多次电话沟通,及一次郑重的跟他父母的谈话,我发现了小文出现行为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
(一)家中仍然存在男尊女卑的观念,对男孩过于宠爱。小文家里还有一个妹妹,他们俩是龙凤胎。在同年级的不同班。小文和妹妹分别由姥姥家和奶奶家带大。姥姥及小文的父母都认为他是男孩,是“天之骄子”,所以极尽宠爱,不加约束。他作为哥哥,却经常让妹妹做一些本该是自己做的事。如上辅导班拿书包,打扫家里卫生什么的。小文也没有打扰别人是不礼貌的
(二)因為小时候发育与妹妹不同步,家长的对小文的要求过低,导致他一直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小文小时候的大动作都比较慢,所以家长们决定让他慢慢来,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放慢了。正是受这种“慢慢来,孩子大一点就会变好”的思想左右,学校老师跟孩子父母反映的问题,都被家长有意识地忽略了。导致老师跟家长的沟通收效甚微。孩子直到五年级都没有太大的改变。最近在同组同学特别愤怒地再次要求把小文开除“组籍”时,也没有其他组愿意接收他时,他的父母在家长群里被其他家长“群起而攻之”时,才意识到自己的观念错了。
(三)随着孩子的长大,当家长对小文的某些行为不能忍受时,会采取突然的严厉行为,如打骂等,让小文无所适从,从情绪上不能接受,就更容易通过发脾气来排解不满情绪,从而产生了恶性循环。而且孩子对这种沟通形式有了心理阴影。因为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导致有些知识点掌握得不牢,每次临近考试时,他的心理压力都特别大。考试前,他都会拉住见到的每个老师的手,说他很紧张,怕考试成绩不能上90分,回家挨打。
三、指导策略及效果
我仔细地分析了小文家的家庭氛围和他自身的问题,发现他的问题应归属于规则认同不强。如果学生没有完全认可规则,将会导致他们缺乏遵从规则的主动性,往往会出现僭越规则的行为,不能成为自觉维护规则的主体。家长很担心讲了规则就不能发展孩子的个性自由了。但是讲规矩和个性自由发展是不矛盾的。正如涂尔干所说,“自由自在与无法无天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是相互冲突的,因为自由是规定的结果。通过道德规范的实践,我们养成了一种能够支配和规定我们自身的能力,这才是自由的全部实在”。
针对小文的情况,我给出了三方面的指导意见:
1.请家长跟小文解释清楚,原来给小文定的规则为什么跟别人不一样。让小文了解父母曾经的苦心,但也让他知道随着自己的长大,对事情和道理的理解能力更强了,自律性也应该更强了。规则意识必须要建立起来。但是,不是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家人、老师及同学的监督。
2. 请他做小助手,在课间监督同学们课件纪律和课前准备的情况。在监督过程中,也让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更加自律。同时,为了摆脱同学的质疑,更要以身作则,改变自己原来的习惯。
事实证明,同学们的态度也从最开始的怀疑,转变成了信任和支持。小文的工作开展得更顺利了。
3.加强体育锻炼,以加强孩子的专注力练习,同时也培养抗挫折能力。他的情绪在体育课上爆发的频率还是相对较高的。因为他小时候就有动作不协调的诊断,平时锻炼又少,导致体型偏胖。带着小“将军肚”的他,有时候动作非常不灵活。体育课上分组活动时,有时会给小组拉分。他常常因此崩溃,但却不愿意加强锻炼。孩子的爸爸表示愿意抽出大部分的时间来陪孩子锻炼。经过大概一个月的锻炼之后,小文的气色好了很多,体育课上的情绪也稳定了许多。
4.进行21天新习惯养成计划。跟家长沟通好,在家和在学校都用常规表来进行监督,奖惩结合,每周一评。一开始,小文似乎有点抗拒,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有几次甚至出现了叛逆地故意犯错的情况。但是随着两个常规表上的“大拇指”越来越多,他也看到了自身的进步,开始愿意主动改成缺点了。他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也更加自信了。
四、后续思考
家校合育,家庭的教育应该是排在首位的,而当家庭教育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时,学校的教育一定要及时的补位。而且,老师一定本着“不放弃一个孩子的态度”跟家长做全方位的沟通,争取叫醒“装睡的家长”,而不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在告状。家长也应该根据老师的反馈来思考孩子的行为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者只是被动地等待孩子长大。我想,这才是家校合育能发挥最大效果的合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权友慧《“小霸王”变形记》《教书育人》[J]
[2]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3.
关键词:家校合育;正视问题;正确的规则意识
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中,关于“熊孩子”的新闻屡见不鲜。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亟待加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共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家庭是培养中小学生规则意识与行为的首要最重要的场所。但是众多“熊孩子”的出现,和学校中没有规则意识的学生的行为,也证实了某些家长的家庭教育是有缺失的。也许这个家长本身的规则意识不足,也许是本身的规则意识尚可,但由于对孩子的溺爱,如重男轻女现象的存在,导致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的集体生活中,规则意识极度缺乏。该生在正常的学习及与班内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出现了极大的障碍。且以我们班小文同学的经历为例,做以分析。
一、案例简述
小文是我们班长一个有点赖皮的男同学。他心情好的时候会赖在老师的胳膊上,用脸蹭两下,拖长了声叫到:“xx老师,爱您!”像个树袋熊。但是他的规则意识很差,上课时经常哼歌,问同学与课堂无关的问题,不觉得打扰别人是不礼貌的。他的家庭作业经常记不全,记得住的作业也不好好完成。写课堂练习的时候,或者自己偷偷地看课外书经常被课外书吸引住,一直沉浸其中。他即便是写同一行的字,也会写得大小不一,还经常认为自己写得很不错,让他再练一下某个字,就会嘟嘟囔囔很不情愿。上操的时候,小文经常站得歪歪扭扭,四处看风景,从而跟不上老师的口令。趁老师不注意,他还经常做端着机枪扫射的动作。
他从来不认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如果因为不遵守纪律给小组减了分,而被小组成员批评,那就一定会大吵大闹,甚至会在地上打滚。有时还会掐住批评他的同学的脖子,如果被同学还击,他就会大哭不止。还隐瞒自己的错误跟家长告同学的状,导致他的家长认为自己家的孩子在学校总被欺负,经常跟别的同学的家长闹不愉快。他基本上是没认过错的,每次情绪爆发之后,老师为了能让课堂正常进行下去,都是无奈地息事宁人,事后他就像没事人一样了。
二、案例分析
班里的同学经过了五年的小学生活,早已经养成了规则意识。即便是特别调皮的孩子,在经过老师的谈话教育之后,也能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像小文这样,从一年级到现在仍然没有成型的规则意识的,实属少见。同学们已经对他的行为出现厌烦和排斥的表现,同小组的同学也经常找到我,要求把他从组内开除。
我把他行为特点归结为几个方面:1.规则意识淡漠,以自我为中心;2.对自己行为不能正确认识,不认为自己会犯错;3.情绪调控能力差,受不了任何挫折打击。通过多次电话沟通,及一次郑重的跟他父母的谈话,我发现了小文出现行为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
(一)家中仍然存在男尊女卑的观念,对男孩过于宠爱。小文家里还有一个妹妹,他们俩是龙凤胎。在同年级的不同班。小文和妹妹分别由姥姥家和奶奶家带大。姥姥及小文的父母都认为他是男孩,是“天之骄子”,所以极尽宠爱,不加约束。他作为哥哥,却经常让妹妹做一些本该是自己做的事。如上辅导班拿书包,打扫家里卫生什么的。小文也没有打扰别人是不礼貌的
(二)因為小时候发育与妹妹不同步,家长的对小文的要求过低,导致他一直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小文小时候的大动作都比较慢,所以家长们决定让他慢慢来,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放慢了。正是受这种“慢慢来,孩子大一点就会变好”的思想左右,学校老师跟孩子父母反映的问题,都被家长有意识地忽略了。导致老师跟家长的沟通收效甚微。孩子直到五年级都没有太大的改变。最近在同组同学特别愤怒地再次要求把小文开除“组籍”时,也没有其他组愿意接收他时,他的父母在家长群里被其他家长“群起而攻之”时,才意识到自己的观念错了。
(三)随着孩子的长大,当家长对小文的某些行为不能忍受时,会采取突然的严厉行为,如打骂等,让小文无所适从,从情绪上不能接受,就更容易通过发脾气来排解不满情绪,从而产生了恶性循环。而且孩子对这种沟通形式有了心理阴影。因为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导致有些知识点掌握得不牢,每次临近考试时,他的心理压力都特别大。考试前,他都会拉住见到的每个老师的手,说他很紧张,怕考试成绩不能上90分,回家挨打。
三、指导策略及效果
我仔细地分析了小文家的家庭氛围和他自身的问题,发现他的问题应归属于规则认同不强。如果学生没有完全认可规则,将会导致他们缺乏遵从规则的主动性,往往会出现僭越规则的行为,不能成为自觉维护规则的主体。家长很担心讲了规则就不能发展孩子的个性自由了。但是讲规矩和个性自由发展是不矛盾的。正如涂尔干所说,“自由自在与无法无天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是相互冲突的,因为自由是规定的结果。通过道德规范的实践,我们养成了一种能够支配和规定我们自身的能力,这才是自由的全部实在”。
针对小文的情况,我给出了三方面的指导意见:
1.请家长跟小文解释清楚,原来给小文定的规则为什么跟别人不一样。让小文了解父母曾经的苦心,但也让他知道随着自己的长大,对事情和道理的理解能力更强了,自律性也应该更强了。规则意识必须要建立起来。但是,不是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家人、老师及同学的监督。
2. 请他做小助手,在课间监督同学们课件纪律和课前准备的情况。在监督过程中,也让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更加自律。同时,为了摆脱同学的质疑,更要以身作则,改变自己原来的习惯。
事实证明,同学们的态度也从最开始的怀疑,转变成了信任和支持。小文的工作开展得更顺利了。
3.加强体育锻炼,以加强孩子的专注力练习,同时也培养抗挫折能力。他的情绪在体育课上爆发的频率还是相对较高的。因为他小时候就有动作不协调的诊断,平时锻炼又少,导致体型偏胖。带着小“将军肚”的他,有时候动作非常不灵活。体育课上分组活动时,有时会给小组拉分。他常常因此崩溃,但却不愿意加强锻炼。孩子的爸爸表示愿意抽出大部分的时间来陪孩子锻炼。经过大概一个月的锻炼之后,小文的气色好了很多,体育课上的情绪也稳定了许多。
4.进行21天新习惯养成计划。跟家长沟通好,在家和在学校都用常规表来进行监督,奖惩结合,每周一评。一开始,小文似乎有点抗拒,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有几次甚至出现了叛逆地故意犯错的情况。但是随着两个常规表上的“大拇指”越来越多,他也看到了自身的进步,开始愿意主动改成缺点了。他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也更加自信了。
四、后续思考
家校合育,家庭的教育应该是排在首位的,而当家庭教育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时,学校的教育一定要及时的补位。而且,老师一定本着“不放弃一个孩子的态度”跟家长做全方位的沟通,争取叫醒“装睡的家长”,而不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在告状。家长也应该根据老师的反馈来思考孩子的行为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者只是被动地等待孩子长大。我想,这才是家校合育能发挥最大效果的合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权友慧《“小霸王”变形记》《教书育人》[J]
[2]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