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的浩瀚花海之中,诗词无疑是最为光辉绚烂的一朵,诗性精神早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成为我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诵读、鉴赏诗词也是高考主观题里难度稍高的题型。以下我将以理论结合实例的方式,浅析诗词鉴赏题中常考的几种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有借景、借物、借人或事来抒情。于此,我们只摘选几个常考的加以讲析。
1、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即作者在诗词中不加掩饰地直接将内心情感表达出来,让强烈感情奔流倾泻而出。
例(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七首·其四》)
王昌龄的这首诗,可谓唐人边塞诗的上品。在这两句中,作者将卫国戍边、誓扫胡尘的建功之志和报国之心直接的倾吐出来,英雄气概尽显。
例(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词人李易安将故土沦丧、夫死漂泊的家国之恨、飘零之愁直接地展现在词句之中,以一“愁”字收束全诗,足见内心之苦。
中国传统诗词和绘画都颇讲究含蓄、留白,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注重为读者留下再创作的空间,这与我们的民族气质也息息相关,但以上两篇直抒胸臆的诗词,也实属上乘之作。
2、 借景抒情
属于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传情达意。
例(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诗歌前两句写景,所写之景并非晴朗月夜,所构之境并非清明意境,迷蒙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象暗淡,意境凄迷,令人倍感冷寂。这就为后两句抒发国破家亡之恨加重了忧苦的色泽,可谓情与景相得益彰。
3、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有古人所谓“物我两忘”的高妙。在描写景物时高度融入主观感情,情中见景,景中有情,难分彼此。
例(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划线六句,乍看是山野隐居的日常生活实景描写,深入赏析方能体味这几句中寄寓着诗人脱于俗尘、倦于案牍、安于自然、乐于山野的情感与境界。景中亦有情韵,情景融二为一,足见陶公的雅趣和高蹈。
4、 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也属于诗词的结构技巧,具体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显得意犹未尽,这样可以使诗歌达到“不言情而情无尽”的高度,使诗句成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笔。
例(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白居易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之中有三处写月的妙笔,划线句可说是最为传神的一句。在大段铺陈的描写了音乐之后,笔锋陡转,以一句写景句收束全段,继而开始下段关于琵琶女身世的陈述。而这一句恰是得到历代诗评家的激赏,综合大家观点,都认为此句以景结情,将江州司马一行人在高妙的音乐声中忘我、沉醉与江月合一的情感描摹的淋漓尽致。
例(2):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起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前三句都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诗人于此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若军中置酒饮乐之时,忽地变换了场景,突兀出一个月照长城的苍茫景像:古老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传达出了无数边将难以言表的感触。至于征戍之士见此情景是满怀边愁还是满腔壮志,是当下忧思还是山河之爱,谁又能一言说清呢?只给读者留下了千古思虑,这也正是以景结情的无限妙义。
5、 乐景写哀
这一手法归结于反衬,但也涉及情景关系,在此一并小析。乐景写哀情即指表面上写的是欢乐场景,而实则借此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例 《诗经》之中有一写征戍题材的名篇--《小雅·采薇》,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历来备受称道的一句乐景写哀的经典。杨柳依依,春风浮荡,本是阳春美景,可当这盎然美景之中饱含了将士即将远戍的忧苦和生死未卜的凄然时,是否更令千古看官动容?
6、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状物诗最常见的手法之一。传统审美总是偏向含蓄蕴藉的,加上我国先贤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这就决定诗人们往往将情感志趣投射到物象之中,状物诗的繁盛恰好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又常将外物之性与人之质性建立联系,这就有了松、竹、梅的君子品性和兰、菊、莲的出尘清高。屈子香草美人的喻体结构即是立足这种联系。
例(1):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在这首诗中,蝉的形象是高居枝头、啜饮清露,鸣声清越,非待秋风的高士。在诗歌之中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于律己,不断追求卓越、止于至善,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播,不需要旁人的恭维和吹嘘。由此可见,写蝉只是载体,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炎黄是是诗性的民族,如果我们具备了赏读和传承之心,那势必会受到古典诗词之美的熏陶和浸染。今日所举手法只可谓“一隅”,还盼能予读者一、二分启发。
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有借景、借物、借人或事来抒情。于此,我们只摘选几个常考的加以讲析。
1、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即作者在诗词中不加掩饰地直接将内心情感表达出来,让强烈感情奔流倾泻而出。
例(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七首·其四》)
王昌龄的这首诗,可谓唐人边塞诗的上品。在这两句中,作者将卫国戍边、誓扫胡尘的建功之志和报国之心直接的倾吐出来,英雄气概尽显。
例(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词人李易安将故土沦丧、夫死漂泊的家国之恨、飘零之愁直接地展现在词句之中,以一“愁”字收束全诗,足见内心之苦。
中国传统诗词和绘画都颇讲究含蓄、留白,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注重为读者留下再创作的空间,这与我们的民族气质也息息相关,但以上两篇直抒胸臆的诗词,也实属上乘之作。
2、 借景抒情
属于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传情达意。
例(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诗歌前两句写景,所写之景并非晴朗月夜,所构之境并非清明意境,迷蒙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象暗淡,意境凄迷,令人倍感冷寂。这就为后两句抒发国破家亡之恨加重了忧苦的色泽,可谓情与景相得益彰。
3、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有古人所谓“物我两忘”的高妙。在描写景物时高度融入主观感情,情中见景,景中有情,难分彼此。
例(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划线六句,乍看是山野隐居的日常生活实景描写,深入赏析方能体味这几句中寄寓着诗人脱于俗尘、倦于案牍、安于自然、乐于山野的情感与境界。景中亦有情韵,情景融二为一,足见陶公的雅趣和高蹈。
4、 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也属于诗词的结构技巧,具体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显得意犹未尽,这样可以使诗歌达到“不言情而情无尽”的高度,使诗句成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笔。
例(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白居易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之中有三处写月的妙笔,划线句可说是最为传神的一句。在大段铺陈的描写了音乐之后,笔锋陡转,以一句写景句收束全段,继而开始下段关于琵琶女身世的陈述。而这一句恰是得到历代诗评家的激赏,综合大家观点,都认为此句以景结情,将江州司马一行人在高妙的音乐声中忘我、沉醉与江月合一的情感描摹的淋漓尽致。
例(2):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起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前三句都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诗人于此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若军中置酒饮乐之时,忽地变换了场景,突兀出一个月照长城的苍茫景像:古老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传达出了无数边将难以言表的感触。至于征戍之士见此情景是满怀边愁还是满腔壮志,是当下忧思还是山河之爱,谁又能一言说清呢?只给读者留下了千古思虑,这也正是以景结情的无限妙义。
5、 乐景写哀
这一手法归结于反衬,但也涉及情景关系,在此一并小析。乐景写哀情即指表面上写的是欢乐场景,而实则借此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例 《诗经》之中有一写征戍题材的名篇--《小雅·采薇》,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历来备受称道的一句乐景写哀的经典。杨柳依依,春风浮荡,本是阳春美景,可当这盎然美景之中饱含了将士即将远戍的忧苦和生死未卜的凄然时,是否更令千古看官动容?
6、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状物诗最常见的手法之一。传统审美总是偏向含蓄蕴藉的,加上我国先贤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这就决定诗人们往往将情感志趣投射到物象之中,状物诗的繁盛恰好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又常将外物之性与人之质性建立联系,这就有了松、竹、梅的君子品性和兰、菊、莲的出尘清高。屈子香草美人的喻体结构即是立足这种联系。
例(1):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在这首诗中,蝉的形象是高居枝头、啜饮清露,鸣声清越,非待秋风的高士。在诗歌之中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于律己,不断追求卓越、止于至善,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播,不需要旁人的恭维和吹嘘。由此可见,写蝉只是载体,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炎黄是是诗性的民族,如果我们具备了赏读和传承之心,那势必会受到古典诗词之美的熏陶和浸染。今日所举手法只可谓“一隅”,还盼能予读者一、二分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