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中“摩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但摩擦现象,学生却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笔者从学生对摩擦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通过简单而有趣的游戏活动开始,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再利用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力及影响因素。在这些流程中教者为学生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给他们一个思维的空间,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自己的疑问与见解,从而使他们自主建构新知,盘活思维、悟法开窍、灵活创新。
1 教学过程
1。1 巧设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情境1 教师把一端涂有洗手液的金属棒,分别让男、女同学各握一端(男生握在有洗衣液的一端),用力往相反方向拉,看谁能夺过去?
游戏情境2 两本相互交错叠压在一起的两本书,让两名同学吧它们分开?
游戏结束后,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分享。
点评 在学生错误的预判中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激发求知欲,积极参与思考讨论。
1。2 走进生活,问题导入
教师提出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1)人在光滑的冰面上好行走吗?(2)你能很轻松地用两个手指从温热的水中把一块肥皂夹出来吗?(3)用力推一个大木箱,为什么有时候会推不动?再加大力气后,当木箱动起来时,人有时候会向前跌倒?
学生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表意见。
点评 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提出相关摩擦的问题,目的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触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关注。
1。3 交流体验,生成问题
体验情境:利用课桌上的器材和周边的物品,感受摩擦力,生成问题。如:(1)什么是摩擦力?(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3)摩擦力的方向;(4)摩擦力的种类;(5)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6)不同摩擦力的特点是否一样;等等。
讨论情境:针对学生生成的问题,教者按一定的顺序用实物展台展示(或板书)出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建构摩擦相关概念,定性了解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的异同点。
点评 此环节教者在每一小组准备不同的物品,让充分体验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时的摩擦力情况,以及摩擦力的方向。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生成更多问题,也好为学生提供一个非常丰富的信息交流的平台。
1。4 合作探究,寻求规律
设疑 (1)我想研究摩擦力的特征,首先必须能测出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测量呢?(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我猜想可能与压力和接触面的性质有关,该怎样进行研究呢?(3)静摩擦力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交流讨论测量摩擦力大小及探究摩擦力影响因素的方案。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实验,从数据中归纳总结出规律。
点评:教师创设求助情境,谈自己研究摩擦力时的困惑,寻求学生的帮助,给学生以很大的惊奇感,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5 交流展示,提升体验
引领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补充完善规律,并辅之多媒体出示实验细节和结论。让学生不断加大力气推自己的课桌体验从静摩擦到滑动摩擦的变化,感受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小组学生代表汇报研究成果,组间补充完善。
点评 此处创设展示情境,目的是再次给学生们提供交流平台,在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上,提升体验,特别是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1。6 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课堂训练题,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收交批阅。出示“货车超限超载,国道不堪重负”新闻背景资料,让学生课后思考并解释汽车严重超载加快路面损坏的原因。
点评:训练是富有针对性,通过练习不仅明确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而且还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完善学生新知建构。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堂教学得以延续。拓展的问题又来自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习的重要性。物理问题来源于生活,解决问题就是服务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教学评析
本节课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有效学习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全过程去体验、去发现。经历过程,获取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的快乐。
特色1 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交流研讨的平台,改变学生以往单一获取知识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活跃其思维。在探究摩擦力之前,引领学生去思索如何测量摩擦力,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操作步骤及探究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让学生的大脑真正动起来;在体验和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分工合作,寻求规律,又让学生的手、眼、耳、口真正动起来。
特色2 教师从课堂权威中解放出来,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这样教师就有机会走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讨论,感受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激发智慧的火法。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甚至是求助者,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景,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特色3 给学生创设了发挥想象的空间,改变过去单纯的知识落实的教学法,而是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思考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这样更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更多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获取更多信息的可能。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自信心,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师也从中获取很多的启发,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比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某同学先后提出了下面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1)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为什么不能行走?(2)离开了摩擦力,人的生活会不会变得困难?(学生的疑问有:人能穿上衣服吗?人用筷子能不能夹起食物等) (3)用粉笔能在黑板上写字我知道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而用圆珠笔在纸上写字,怎样用摩擦力的知识来解释?(4)没有了摩擦力,2012年伦敦奥运会还能进行哪些项目的体育比赛?(5)我们看到有些辅导材料上写着:“一辆汽车行驶在一光滑的水平面上”,这句话能正确吗?既然是光滑的水平面,我认为汽车只能在路面上滑行,轮子根本不会在路面上滚动?(6)自行车和人的总重为800 N,地面的动摩擦因素为0。25,自行车在水平地面上骑行时受的摩擦力是多大?资料上的解答是:f=μN=0。25×800 N=200 N。这种解法,我认为有问题,因为自行车在路面上是滚动的,为什么能用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呢?
本節课由于是问题生成课,在课堂上会出现很多与上课前预习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过程中,就有很多组学生由于没有控制好条件,选用正方体和长方体两个不同的木块进行实验,得到滑动摩擦力与面积有关的结论;在测量摩擦力时,没能做到匀速拉动,造成测量数据不准确的情况;还有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时没有和水平面平行等问题。作为教师,一定不要以结论性知识去纠正学生,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来替代学生的想法,不能让学生养成无条件地被动接受和依赖教师的心理,而应该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做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挥的空间,他们表现出来的智慧,一定会给我们教师一个意外惊喜!
1 教学过程
1。1 巧设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情境1 教师把一端涂有洗手液的金属棒,分别让男、女同学各握一端(男生握在有洗衣液的一端),用力往相反方向拉,看谁能夺过去?
游戏情境2 两本相互交错叠压在一起的两本书,让两名同学吧它们分开?
游戏结束后,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分享。
点评 在学生错误的预判中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激发求知欲,积极参与思考讨论。
1。2 走进生活,问题导入
教师提出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1)人在光滑的冰面上好行走吗?(2)你能很轻松地用两个手指从温热的水中把一块肥皂夹出来吗?(3)用力推一个大木箱,为什么有时候会推不动?再加大力气后,当木箱动起来时,人有时候会向前跌倒?
学生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表意见。
点评 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提出相关摩擦的问题,目的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触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关注。
1。3 交流体验,生成问题
体验情境:利用课桌上的器材和周边的物品,感受摩擦力,生成问题。如:(1)什么是摩擦力?(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3)摩擦力的方向;(4)摩擦力的种类;(5)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6)不同摩擦力的特点是否一样;等等。
讨论情境:针对学生生成的问题,教者按一定的顺序用实物展台展示(或板书)出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建构摩擦相关概念,定性了解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的异同点。
点评 此环节教者在每一小组准备不同的物品,让充分体验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时的摩擦力情况,以及摩擦力的方向。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生成更多问题,也好为学生提供一个非常丰富的信息交流的平台。
1。4 合作探究,寻求规律
设疑 (1)我想研究摩擦力的特征,首先必须能测出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测量呢?(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我猜想可能与压力和接触面的性质有关,该怎样进行研究呢?(3)静摩擦力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交流讨论测量摩擦力大小及探究摩擦力影响因素的方案。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实验,从数据中归纳总结出规律。
点评:教师创设求助情境,谈自己研究摩擦力时的困惑,寻求学生的帮助,给学生以很大的惊奇感,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5 交流展示,提升体验
引领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补充完善规律,并辅之多媒体出示实验细节和结论。让学生不断加大力气推自己的课桌体验从静摩擦到滑动摩擦的变化,感受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小组学生代表汇报研究成果,组间补充完善。
点评 此处创设展示情境,目的是再次给学生们提供交流平台,在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上,提升体验,特别是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1。6 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课堂训练题,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收交批阅。出示“货车超限超载,国道不堪重负”新闻背景资料,让学生课后思考并解释汽车严重超载加快路面损坏的原因。
点评:训练是富有针对性,通过练习不仅明确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而且还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完善学生新知建构。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堂教学得以延续。拓展的问题又来自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习的重要性。物理问题来源于生活,解决问题就是服务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教学评析
本节课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有效学习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全过程去体验、去发现。经历过程,获取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的快乐。
特色1 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交流研讨的平台,改变学生以往单一获取知识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活跃其思维。在探究摩擦力之前,引领学生去思索如何测量摩擦力,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操作步骤及探究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让学生的大脑真正动起来;在体验和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分工合作,寻求规律,又让学生的手、眼、耳、口真正动起来。
特色2 教师从课堂权威中解放出来,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这样教师就有机会走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讨论,感受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激发智慧的火法。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甚至是求助者,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景,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特色3 给学生创设了发挥想象的空间,改变过去单纯的知识落实的教学法,而是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思考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这样更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更多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获取更多信息的可能。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自信心,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师也从中获取很多的启发,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比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某同学先后提出了下面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1)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为什么不能行走?(2)离开了摩擦力,人的生活会不会变得困难?(学生的疑问有:人能穿上衣服吗?人用筷子能不能夹起食物等) (3)用粉笔能在黑板上写字我知道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而用圆珠笔在纸上写字,怎样用摩擦力的知识来解释?(4)没有了摩擦力,2012年伦敦奥运会还能进行哪些项目的体育比赛?(5)我们看到有些辅导材料上写着:“一辆汽车行驶在一光滑的水平面上”,这句话能正确吗?既然是光滑的水平面,我认为汽车只能在路面上滑行,轮子根本不会在路面上滚动?(6)自行车和人的总重为800 N,地面的动摩擦因素为0。25,自行车在水平地面上骑行时受的摩擦力是多大?资料上的解答是:f=μN=0。25×800 N=200 N。这种解法,我认为有问题,因为自行车在路面上是滚动的,为什么能用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呢?
本節课由于是问题生成课,在课堂上会出现很多与上课前预习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过程中,就有很多组学生由于没有控制好条件,选用正方体和长方体两个不同的木块进行实验,得到滑动摩擦力与面积有关的结论;在测量摩擦力时,没能做到匀速拉动,造成测量数据不准确的情况;还有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时没有和水平面平行等问题。作为教师,一定不要以结论性知识去纠正学生,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来替代学生的想法,不能让学生养成无条件地被动接受和依赖教师的心理,而应该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做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挥的空间,他们表现出来的智慧,一定会给我们教师一个意外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