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潮流虽然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但总会出现很多推动历史的人。他们的品质为人们所赞赏,他们的事迹给予人们正能力。对于这类榜样,我们所感受到的是包含在积极情绪中的一种赞赏他人的情绪。在众多赞赏他人的情绪中钦佩感是最典型的一种。随着国家对各界感动中国人物的推崇,人们从中体会到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尚,更对这种精神钦佩感和向往。在对钦佩感的研究中往往容易把钦佩感与一些类似积极的情感混淆,因此有必要将钦佩感与尊重、崇拜、善意妒忌进行对比梳理。
一、钦佩与尊重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尊重被定义为五项道德价值观之一,被不同的群体或个人自划分成不同种类(Haidt & Graham,2007)。其中一个普遍的差别就是尊重作为一种行为和行为中可能表达出来的态度之间的区分。一般情况下,当我们说对他人或对自然很尊重时,尊重被用来表达或象征一种态度和感受,作为一种回应性的态度,尊重是客观产生的而不是完全主观产生的,是客观所引起的。而作为行为来说,钦佩和尊重都是主动的,是一种直接注意、条件反射的思考和判断。Smith认为钦佩并不是源于所期望的物质利益,而是钦佩和尊重是两种不同来源的情感,尊重来源于人们对个体间的成绩表现的评估,而钦佩来源于人们对个性间能力的对比。
二、钦佩与崇拜
崇拜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为“对某人或某物的尊崇(homage)或尊敬(worship)给予”。崇拜和钦佩两者概念相近,在改变人的情绪方面都具有足够强的力量。钦佩感和崇拜都对个人和集体的想法、价值和认同的构建起作用,但是它们贡献的方式不一样,钦佩感激发了人们对杰出榜样的内化和模仿,而崇拜则是激发人们对那些有意义事件的创造者和非凡的贡献者的信奉。Schindler,Zink,Windrich & Menninghaus(2013)研究发现钦佩感最主要的功能是促使个体学习和改变,则崇拜主要是将大众联系在一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到的两种不同社会学习方式也能说明崇拜与钦佩感的不同,他认为对于榜样的学习有两种,一个是针对人物的偶像崇拜,一个是针对特质的榜样学习。
三、钦佩与善意妒忌
人们在某个领导中的地位被自己认为更强的人所威胁时,会产生妒忌感。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妒忌是一种自卑、敌意和怨恨的混合情绪。妒忌早就被指出至少应该被划分成两种矛盾的含义。Van de Ven(2009)研究发现存在两种妒忌,一种是指我们在字典中的所看到的妒忌的含义,恶意妒忌;另一种,指“善意妒忌”。两种妒忌间至少有一个核心的区别:是否有敌对含义。Ashwin(2005)认为善意妒忌是无害的妒忌,而且比妒忌更为接受钦佩感。一些研究者在对钦佩感与工作中激励的关系研究时发现了问题。Algoe & Haidt(2009)认为即使有些研究指出钦佩感似乎有激励的效果,却没有确凿的证据表现钦佩感是导致工作成绩提升的原因。Van de Ven,Zeelenberg & Pieters(2011)对钦佩感能增加工作动机和提高工作成绩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随后在他们发表的研究中将钦佩感和善意妒忌进行对比。结果善意妒忌增加动机而达到促进工作成绩,而钦佩感则不行,所以得出结论:钦佩感只能让人感觉良好,而不能提高自身动机。
总体看来,研究者们对钦佩感的兴趣与日俱增,在界定了钦佩感概念的基础上,确立了钦佩感在赞赏他人情绪中的重要地位。研究的方向开始转向了更广领域,更多心理学家开始研究钦佩感在企业、社会中的价值。虽然钦佩感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但是很多研究表明其对社会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所以我们应该开始探索如何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用钦佩感,研究个体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提高钦佩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研究钦佩感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上。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一、钦佩与尊重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尊重被定义为五项道德价值观之一,被不同的群体或个人自划分成不同种类(Haidt & Graham,2007)。其中一个普遍的差别就是尊重作为一种行为和行为中可能表达出来的态度之间的区分。一般情况下,当我们说对他人或对自然很尊重时,尊重被用来表达或象征一种态度和感受,作为一种回应性的态度,尊重是客观产生的而不是完全主观产生的,是客观所引起的。而作为行为来说,钦佩和尊重都是主动的,是一种直接注意、条件反射的思考和判断。Smith认为钦佩并不是源于所期望的物质利益,而是钦佩和尊重是两种不同来源的情感,尊重来源于人们对个体间的成绩表现的评估,而钦佩来源于人们对个性间能力的对比。
二、钦佩与崇拜
崇拜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为“对某人或某物的尊崇(homage)或尊敬(worship)给予”。崇拜和钦佩两者概念相近,在改变人的情绪方面都具有足够强的力量。钦佩感和崇拜都对个人和集体的想法、价值和认同的构建起作用,但是它们贡献的方式不一样,钦佩感激发了人们对杰出榜样的内化和模仿,而崇拜则是激发人们对那些有意义事件的创造者和非凡的贡献者的信奉。Schindler,Zink,Windrich & Menninghaus(2013)研究发现钦佩感最主要的功能是促使个体学习和改变,则崇拜主要是将大众联系在一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到的两种不同社会学习方式也能说明崇拜与钦佩感的不同,他认为对于榜样的学习有两种,一个是针对人物的偶像崇拜,一个是针对特质的榜样学习。
三、钦佩与善意妒忌
人们在某个领导中的地位被自己认为更强的人所威胁时,会产生妒忌感。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妒忌是一种自卑、敌意和怨恨的混合情绪。妒忌早就被指出至少应该被划分成两种矛盾的含义。Van de Ven(2009)研究发现存在两种妒忌,一种是指我们在字典中的所看到的妒忌的含义,恶意妒忌;另一种,指“善意妒忌”。两种妒忌间至少有一个核心的区别:是否有敌对含义。Ashwin(2005)认为善意妒忌是无害的妒忌,而且比妒忌更为接受钦佩感。一些研究者在对钦佩感与工作中激励的关系研究时发现了问题。Algoe & Haidt(2009)认为即使有些研究指出钦佩感似乎有激励的效果,却没有确凿的证据表现钦佩感是导致工作成绩提升的原因。Van de Ven,Zeelenberg & Pieters(2011)对钦佩感能增加工作动机和提高工作成绩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随后在他们发表的研究中将钦佩感和善意妒忌进行对比。结果善意妒忌增加动机而达到促进工作成绩,而钦佩感则不行,所以得出结论:钦佩感只能让人感觉良好,而不能提高自身动机。
总体看来,研究者们对钦佩感的兴趣与日俱增,在界定了钦佩感概念的基础上,确立了钦佩感在赞赏他人情绪中的重要地位。研究的方向开始转向了更广领域,更多心理学家开始研究钦佩感在企业、社会中的价值。虽然钦佩感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但是很多研究表明其对社会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所以我们应该开始探索如何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用钦佩感,研究个体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提高钦佩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研究钦佩感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上。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