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想象力是人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形成创新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思维活跃,提高学习效率,彰显个性。我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积累知识,创设条件。
想象就是将零散的生活素材、生活经验融进一定的观念、情感进行剪辑、整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想象来自生活,来自生活中曾经有过、可能有的、已经具备了某些萌芽却又没有完全实现、没有完全在握的东西。知识越多,越容易产生想象,这就要求必须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多积累表象,为想象力的形成打好基础。除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和参加社会实践外,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以下做法:
1、成语的积累。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形式简洁意思精辟的短语,有极高的知识涵盖力。掌握成语要注意理解、运用、积累。很多成语,如:“李代桃僵”、“朝三暮四”、“墨守成规”、“阳春白雪”、“守株待兔”等都是有其出处的,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来源,以便正确理解其意义,同时提高学习兴趣。课文当中出现的成语一定要熟练掌握。为了增加量的积累,我采用多种灵活方式促进成语学习。成语归类比赛,是很有效的方法,如“千”字开头的成语归类:千钧一发、千姿百态、千山万水、千篇一律……;也可以成语接龙比赛,如:一帆风顺——顺水推舟——舟中敌国——国泰民安……。通过比赛让学生在联系中找到共性和个性,拓展记忆,丰富词汇。
2、诗词的积累。古诗词是汉文化的精髓,不仅在知识上有高度的浓缩性,而且其意象、意境之美充分体现了诗人驰骋难羁的想象力。加强诗词的积累可以为培养想象力夯实基础。每堂课我都要利用五分钟时间进行接对诗句训练,如“草长莺飞二月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或填对应词如“沧海()珠有泪,蓝田()玉生烟。”还可进行诗词归类。如:讲到余光中的《乡愁》,便收集古往今来其他诗人有关乡愁的诗,一起学习、讨论,让学生在回忆、查阅、归类中找到乐趣,积累材料,培养想象力。
3、故事、材料积累。查阅与课文作者或内容有关的资料,丰富知识库,增强理解力。如:讲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不仅详细介绍闻一多的生平事迹,而且还要求学生课下搜集作者臧克家的资料及其他作品,课上共同交流,提高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也为写作储备素材。
二、激活文字,再现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安塞腰鼓所蕴含的生命活力以及人们想冲破束缚的强烈渴望呢?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设置问题:“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劲儿指什么?”;“一声渺远的鸡啼象征什么?”通过分析引导想象,学生走进了作者笔下黄土高原那热烈、激荡的意境之中,感受到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又如欣赏《我的空中楼阁》,我请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想象小屋雾失楼台的情景,画出一幅心目中的“空中楼阁”。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小屋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所呈现出的若有若无、朦朦胧胧的意境之中,实景与虚景有机结合,书面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鲜活。
三、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野草>题辞》,文字隐晦,难以解读。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让学生感到这是作者在白色恐怖下,用最含蓄的笔法传达最丰富的内涵。介绍作品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具体分析含义,如“沉默”“充实”“空虚”“地火”“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鲁迅的这种象征手法,不在中间作适当点拨,学生是难以理解他摧毁旧世界的决心以及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期待和信赖的。
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有意训练,必然会取得良好效果。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思维活跃,提高学习效率,彰显个性。我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积累知识,创设条件。
想象就是将零散的生活素材、生活经验融进一定的观念、情感进行剪辑、整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想象来自生活,来自生活中曾经有过、可能有的、已经具备了某些萌芽却又没有完全实现、没有完全在握的东西。知识越多,越容易产生想象,这就要求必须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多积累表象,为想象力的形成打好基础。除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和参加社会实践外,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以下做法:
1、成语的积累。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形式简洁意思精辟的短语,有极高的知识涵盖力。掌握成语要注意理解、运用、积累。很多成语,如:“李代桃僵”、“朝三暮四”、“墨守成规”、“阳春白雪”、“守株待兔”等都是有其出处的,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来源,以便正确理解其意义,同时提高学习兴趣。课文当中出现的成语一定要熟练掌握。为了增加量的积累,我采用多种灵活方式促进成语学习。成语归类比赛,是很有效的方法,如“千”字开头的成语归类:千钧一发、千姿百态、千山万水、千篇一律……;也可以成语接龙比赛,如:一帆风顺——顺水推舟——舟中敌国——国泰民安……。通过比赛让学生在联系中找到共性和个性,拓展记忆,丰富词汇。
2、诗词的积累。古诗词是汉文化的精髓,不仅在知识上有高度的浓缩性,而且其意象、意境之美充分体现了诗人驰骋难羁的想象力。加强诗词的积累可以为培养想象力夯实基础。每堂课我都要利用五分钟时间进行接对诗句训练,如“草长莺飞二月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或填对应词如“沧海()珠有泪,蓝田()玉生烟。”还可进行诗词归类。如:讲到余光中的《乡愁》,便收集古往今来其他诗人有关乡愁的诗,一起学习、讨论,让学生在回忆、查阅、归类中找到乐趣,积累材料,培养想象力。
3、故事、材料积累。查阅与课文作者或内容有关的资料,丰富知识库,增强理解力。如:讲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不仅详细介绍闻一多的生平事迹,而且还要求学生课下搜集作者臧克家的资料及其他作品,课上共同交流,提高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也为写作储备素材。
二、激活文字,再现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安塞腰鼓所蕴含的生命活力以及人们想冲破束缚的强烈渴望呢?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设置问题:“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劲儿指什么?”;“一声渺远的鸡啼象征什么?”通过分析引导想象,学生走进了作者笔下黄土高原那热烈、激荡的意境之中,感受到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又如欣赏《我的空中楼阁》,我请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想象小屋雾失楼台的情景,画出一幅心目中的“空中楼阁”。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小屋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所呈现出的若有若无、朦朦胧胧的意境之中,实景与虚景有机结合,书面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鲜活。
三、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野草>题辞》,文字隐晦,难以解读。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让学生感到这是作者在白色恐怖下,用最含蓄的笔法传达最丰富的内涵。介绍作品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具体分析含义,如“沉默”“充实”“空虚”“地火”“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鲁迅的这种象征手法,不在中间作适当点拨,学生是难以理解他摧毁旧世界的决心以及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期待和信赖的。
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有意训练,必然会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