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平等对话,在零距离的状态下进行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开放课堂,鼓励学生敢于批判,敢于挑战,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放飞个性。
关键词:平等 对话 开放 个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已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各不相同,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彰显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情思,发展儿童的心灵,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个性。
一、平等对话,弘扬个性
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彩,前提就是教师要给予学生真诚的人文关怀,怀揣一颗平常心,主动与学生融为一体,甘做“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对话。在这种零距离的心理状态下,学生才能完全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
1.师生对话,情趣交融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以文本为中介进行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和学生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彼此敞开心扉,相互倾吐,相互接纳,让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
如:一位教师教学:“一( )蚂蚁,一( )甲虫时。学生应答如流,标准答案“一只、一条”已被锁定,突然,一个男孩站起来说:“一位蚂蚁,一名甲虫”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年轻的教师轻抚他的面颊:“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男孩充满自信地反驳道:“‘熊先生’ ‘狼外婆’,动画片上不都这么说吗?”“没错!”这位年轻老师带头为男孩鼓掌,“诗人也这么说。”她神采飞扬地背了香港女诗人西西写的有趣的诗《可不可以》可不可以说:“一朵雨伞/一束雪花/一瓶银河/一葫芦宇宙/……”“孩子们,有时候特定的情境,动画片呀、童话呀,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呢?”这种对话,是人格平等的心灵交融,是相互信赖基础上的心智启迪,师生对话情趣交融,充满人性的魅力。
2.生本对话,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丰富的内涵,让学生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感受他们的思想,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从而促进生成,张扬了个性。
如学习《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学生体会:“白桦树哗哗地响,白桦树会叫些什么?”有的说:“白桦树在为扬科鸣不平——他只是想看一看管家的小提琴,实在不应该遭受到如此下场。”有的说:“白桦树在为小扬科感到惋惜,这么一个音乐天才,就这样夭折了。”学生与文本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感言于心,以心化言,实现了自我超越,人性在对话中自然流淌。
3.生生参与,开启智慧
萧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课堂有限的时间成为人人参与,积极讨论的无限空间,在平等和谐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个性得以张扬,智慧得以开启,灵感得以闪现。
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提出:“渑池之会秦国和赵国谁赢了?”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打成平手了。” “真的吗?”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互动中,学生不断拓展思难空间,最后达成共识“赵王赢了。”因为“从人物级别讲是秦王亲自让赵王鼓瑟,而赵王没有出面,只是大臣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的。” “从国力讲秦国强,赵国弱,強弱相差悬殊,打成平手即是弱者赢。”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流动跳跃,潜在着智慧和灵气。
二、开放课堂,放飞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说明要让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应把我们的教学开放,把课堂还给学生,拓宽学生参与渠道,鼓励学生敢于批判,敢于挑战,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放飞个性。
1.鼓励学生敢于说“不”,亮出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要敢于说“不”,做到不惟书,不惟师,在学习中不断摆脱束缚,挑战权威,亮出自我。
我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学生大多数都喜欢孙膑和田忌,而其中一个学生却力排众议,表明自己喜欢齐威王,因为齐威王是国王,田忌是臣子,田忌战胜齐威王,但是齐威王没有把他杀掉,可见齐威王很大度……我及时表扬这位学生能不为同学所惑,敢于充分展示自我感受的勇气,我想这往往是我们教师所望尘莫及的。
2.灵活调整教学预设,促进生成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是带着知识、经验、思考、灵感走进课堂的。若过分强调预设,把自己当成“主角”,忽视学生的感受,就会使生命的灵性淹没在灌输里。因此,面对新生发的教学资源,我们要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敏锐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及时转化为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
3.创造性地开发资源,丰富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因此,我们应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语文教学格局,构建大语文教学观,联系社会、自然、生活,尽量多给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学习。如描写动物的《燕子》,植物的《荷花》,写景的《夕照》等课文,都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其次教师应注重课外拓展,应引导学生由课文延伸到更为博大的知识领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处处流淌着人性,而且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时,语文的个性化学习就达到了最高境界,最终实现了语言的工具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也就真正成为发展儿童心灵的摇篮。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福建教育》
[3]《小学语文教师》 教育期刊
关键词:平等 对话 开放 个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已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各不相同,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彰显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情思,发展儿童的心灵,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个性。
一、平等对话,弘扬个性
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彩,前提就是教师要给予学生真诚的人文关怀,怀揣一颗平常心,主动与学生融为一体,甘做“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对话。在这种零距离的心理状态下,学生才能完全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
1.师生对话,情趣交融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以文本为中介进行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和学生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彼此敞开心扉,相互倾吐,相互接纳,让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
如:一位教师教学:“一( )蚂蚁,一( )甲虫时。学生应答如流,标准答案“一只、一条”已被锁定,突然,一个男孩站起来说:“一位蚂蚁,一名甲虫”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年轻的教师轻抚他的面颊:“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男孩充满自信地反驳道:“‘熊先生’ ‘狼外婆’,动画片上不都这么说吗?”“没错!”这位年轻老师带头为男孩鼓掌,“诗人也这么说。”她神采飞扬地背了香港女诗人西西写的有趣的诗《可不可以》可不可以说:“一朵雨伞/一束雪花/一瓶银河/一葫芦宇宙/……”“孩子们,有时候特定的情境,动画片呀、童话呀,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呢?”这种对话,是人格平等的心灵交融,是相互信赖基础上的心智启迪,师生对话情趣交融,充满人性的魅力。
2.生本对话,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丰富的内涵,让学生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感受他们的思想,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从而促进生成,张扬了个性。
如学习《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学生体会:“白桦树哗哗地响,白桦树会叫些什么?”有的说:“白桦树在为扬科鸣不平——他只是想看一看管家的小提琴,实在不应该遭受到如此下场。”有的说:“白桦树在为小扬科感到惋惜,这么一个音乐天才,就这样夭折了。”学生与文本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感言于心,以心化言,实现了自我超越,人性在对话中自然流淌。
3.生生参与,开启智慧
萧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课堂有限的时间成为人人参与,积极讨论的无限空间,在平等和谐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个性得以张扬,智慧得以开启,灵感得以闪现。
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提出:“渑池之会秦国和赵国谁赢了?”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打成平手了。” “真的吗?”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互动中,学生不断拓展思难空间,最后达成共识“赵王赢了。”因为“从人物级别讲是秦王亲自让赵王鼓瑟,而赵王没有出面,只是大臣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的。” “从国力讲秦国强,赵国弱,強弱相差悬殊,打成平手即是弱者赢。”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流动跳跃,潜在着智慧和灵气。
二、开放课堂,放飞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说明要让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应把我们的教学开放,把课堂还给学生,拓宽学生参与渠道,鼓励学生敢于批判,敢于挑战,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放飞个性。
1.鼓励学生敢于说“不”,亮出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要敢于说“不”,做到不惟书,不惟师,在学习中不断摆脱束缚,挑战权威,亮出自我。
我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学生大多数都喜欢孙膑和田忌,而其中一个学生却力排众议,表明自己喜欢齐威王,因为齐威王是国王,田忌是臣子,田忌战胜齐威王,但是齐威王没有把他杀掉,可见齐威王很大度……我及时表扬这位学生能不为同学所惑,敢于充分展示自我感受的勇气,我想这往往是我们教师所望尘莫及的。
2.灵活调整教学预设,促进生成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是带着知识、经验、思考、灵感走进课堂的。若过分强调预设,把自己当成“主角”,忽视学生的感受,就会使生命的灵性淹没在灌输里。因此,面对新生发的教学资源,我们要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敏锐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及时转化为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
3.创造性地开发资源,丰富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因此,我们应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语文教学格局,构建大语文教学观,联系社会、自然、生活,尽量多给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学习。如描写动物的《燕子》,植物的《荷花》,写景的《夕照》等课文,都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其次教师应注重课外拓展,应引导学生由课文延伸到更为博大的知识领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处处流淌着人性,而且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时,语文的个性化学习就达到了最高境界,最终实现了语言的工具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也就真正成为发展儿童心灵的摇篮。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福建教育》
[3]《小学语文教师》 教育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