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在的企业属于地质行业,近些年,我们乘着时代的列车,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成绩的取得依托于伟大的时代,依托于无数平凡的地质工作者,特别是骨干队伍。在前阶段热播的电影《长津湖》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任何一个组织想要获得成功,都要有艰苦奋斗和不服输的精神,要有拼尽最后一口力气的韧劲,更要有骨干队伍的带头垂范。我们都知道千锤百炼才能成就好钢,企业的骨干也同样需要千锤百炼。我们企业的领军者提出了“四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孟子》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培养现代人才,为此,我们来分析一下,“天降大任”的骨干员工是如何塑造的。
苏轼的词,豪放热情。然而他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下狱;晚年被流放到荒芜的海南岛,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或许,正是生活的磨难将他的作品锤炼得炉火纯青,如若终日置身于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中,又怎能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激昂豪迈、响彻山河的千古名句?如若终日置身于达观显贵、府第官场之中,又怎能超然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呢?感谢风霜造就出这样一位才华盖世、后人敬仰的词人。
法国大作家大仲马曾在名作《黑郁金香》中写道:“最值得骄傲的树苗是从平常的树枝上嫁接出来的,巨大芬芳的玫瑰是从素淡的四瓣蔷薇上开始的。”
住着低矮、简陋的帐篷,远离家庭,远离亲人,长年在野外工作生活,这是地质工作者的工作常态。在深山沟、在密林中、在雪线边、在戈壁滩、在海岛上,到处都留下了地质工作者艰辛的足迹和勤劳的血汗。有许多同事,在异国工作,不仅面临语言不通的困难,甚至存在人身安全等问题。有时还要穿梭在热带丛林中,白天气温都在30摄氏度以上,身上一整天都是湿的,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行走在丛林中时常会遇到山陡路滑的情况,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各种昆虫的包围,而到了傍晚,丛林中更是潮湿阴暗,虫蛇出没,受蚊叮蜂咬是常有的事。如果没有苦其心志的耐力和勇气,就不足以为事业拼尽全力,不足以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挺过来,不足以在暴风雨的洗礼中涅槃。
地质行业是一个充满艰辛、需要奉献的行业,年轻的一代很难受得了这份苦,难以坚守这个岗位。现如今的一些年轻人,步入社会之前大多在父母长辈的羽翼下成长。踏入社会后,培养教育年轻人的重任就落在了其所在的组织的肩上,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磨砺其心志,苍鹰要展翅,必须在几千次摔打中方能翱翔,要让年轻人吃得了工作的苦,方能尝到最终的甜。年轻人正处在经不起打击的年龄,面对领导的批评,或者说面对一个小小的挫折就很容易放弃,很容易自暴自弃,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情况,而多历经磨难,才能变得“皮糙肉厚”,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否定而轻易地放弃。
这里所说的劳其筋骨首先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地质工作者,我们大多是用脚来丈量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对恶劣环境的忍耐力,是无法完成地质作业的。我们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某某年轻人因身体不适,猝死在工作岗位。本应是大放光芒的年龄,却早早因为身体透支而失去了生命,让人惋惜。因此,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好身体是第一位的,毕竟少年强国才能强。
另外,就是要持续学习。作为职场人,真正的学习阶段恰恰是从离开校园步入职场时开始的。许多人在大学期间虽学习了专业知识,但是无法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且很多专业与工作没有对口。参加工作后,要学习的是工作专业,比如地质行业,年轻员工的基本专业知识是要学好工作仪器的使用、实验方法的运用,实验样品含量高、低的区别与方法的选定等等。这些知识在每次的CMA、CNAS评审中都涉及考核,这是在学校里无法学到的。
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要知行合一,心中要有信念,并努力在实践中检验自己。作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工作者,更要知行合一。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野外是一个汪洋大海,野外层出不穷的现象,归根到底,是我们向大自然作斗争的对象,那是我们从事劳动的乐园,那里充满着我们认识自然的源泉。李四光在北京大学讲授岩石学时,除了在课堂讲解理论知识外,还常常带领学生们到陈列室去看各种岩石标本,到实验室去用显微镜观察和辨别不同岩石的结构和性质,并且到野外去实地考察各种岩石和地质构造,不仅要翻山越岭,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对于现代职场人而言,拥有一个健全的身心,方能面对职场的艰难。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且富足的年代,今天再让年轻人用饿肚子来磨炼意志显然不现实。今天的饿其体肤,更多的是让职场人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平凡,更要有一种延迟满足的心态。与近些年新兴的行业不同,许多传统行业,是要通过漫长的研究和努力才能看到成绩。当我们看到别人“一夜暴富”的神话时,不要被表面的现象迷惑,而要控制内心的欲望,要知道,别人的成功是其努力的结果,其中的过程是不为人所知的。在传统行业工作更是如此,想要摒弃外界的诱惑,靠的是我们对于职业的信仰和执着。
作为传统行业的工作者,可能我们穷尽一生的收入,也无法与有些人一年的收入相比。但是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并不能完全用金钱来衡量。当然,笔者并不是对年轻人进行道德绑架,不让年轻人追求物质。而是想说,在满足一定物质基础的前提下,要更多地追求工作的价值。地质工作者有两大天职,一为开发资源,一为防灾减灾。在国家工业化之初,辛勤的地质工作者们为国家矿产开发立下汗马功劳。防灾减灾更是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百年大计。我们今天所做的工作,无论是复杂还是简单,都是为人民的安全提供一份保障。想到这里,又何须讨论工作的贵贱价值的高低呢?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年轻人“饿其体肤”,作为组织单位,一定要为年轻人提供成长的平台和进步的空间。“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人才挂帅出征,在顶层设计层面要确立“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的理念,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在实践操作层面要敢于让年轻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允许失败、宽容失败。要激活年轻人的创新活力,就要破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體制机制障碍,优化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职场生态。
作者单位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新解“苦其心志”
苏轼的词,豪放热情。然而他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下狱;晚年被流放到荒芜的海南岛,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或许,正是生活的磨难将他的作品锤炼得炉火纯青,如若终日置身于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中,又怎能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激昂豪迈、响彻山河的千古名句?如若终日置身于达观显贵、府第官场之中,又怎能超然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呢?感谢风霜造就出这样一位才华盖世、后人敬仰的词人。
法国大作家大仲马曾在名作《黑郁金香》中写道:“最值得骄傲的树苗是从平常的树枝上嫁接出来的,巨大芬芳的玫瑰是从素淡的四瓣蔷薇上开始的。”
住着低矮、简陋的帐篷,远离家庭,远离亲人,长年在野外工作生活,这是地质工作者的工作常态。在深山沟、在密林中、在雪线边、在戈壁滩、在海岛上,到处都留下了地质工作者艰辛的足迹和勤劳的血汗。有许多同事,在异国工作,不仅面临语言不通的困难,甚至存在人身安全等问题。有时还要穿梭在热带丛林中,白天气温都在30摄氏度以上,身上一整天都是湿的,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行走在丛林中时常会遇到山陡路滑的情况,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各种昆虫的包围,而到了傍晚,丛林中更是潮湿阴暗,虫蛇出没,受蚊叮蜂咬是常有的事。如果没有苦其心志的耐力和勇气,就不足以为事业拼尽全力,不足以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挺过来,不足以在暴风雨的洗礼中涅槃。
地质行业是一个充满艰辛、需要奉献的行业,年轻的一代很难受得了这份苦,难以坚守这个岗位。现如今的一些年轻人,步入社会之前大多在父母长辈的羽翼下成长。踏入社会后,培养教育年轻人的重任就落在了其所在的组织的肩上,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磨砺其心志,苍鹰要展翅,必须在几千次摔打中方能翱翔,要让年轻人吃得了工作的苦,方能尝到最终的甜。年轻人正处在经不起打击的年龄,面对领导的批评,或者说面对一个小小的挫折就很容易放弃,很容易自暴自弃,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情况,而多历经磨难,才能变得“皮糙肉厚”,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否定而轻易地放弃。
新解“劳其筋骨”
这里所说的劳其筋骨首先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地质工作者,我们大多是用脚来丈量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对恶劣环境的忍耐力,是无法完成地质作业的。我们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某某年轻人因身体不适,猝死在工作岗位。本应是大放光芒的年龄,却早早因为身体透支而失去了生命,让人惋惜。因此,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好身体是第一位的,毕竟少年强国才能强。
另外,就是要持续学习。作为职场人,真正的学习阶段恰恰是从离开校园步入职场时开始的。许多人在大学期间虽学习了专业知识,但是无法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且很多专业与工作没有对口。参加工作后,要学习的是工作专业,比如地质行业,年轻员工的基本专业知识是要学好工作仪器的使用、实验方法的运用,实验样品含量高、低的区别与方法的选定等等。这些知识在每次的CMA、CNAS评审中都涉及考核,这是在学校里无法学到的。
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要知行合一,心中要有信念,并努力在实践中检验自己。作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工作者,更要知行合一。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野外是一个汪洋大海,野外层出不穷的现象,归根到底,是我们向大自然作斗争的对象,那是我们从事劳动的乐园,那里充满着我们认识自然的源泉。李四光在北京大学讲授岩石学时,除了在课堂讲解理论知识外,还常常带领学生们到陈列室去看各种岩石标本,到实验室去用显微镜观察和辨别不同岩石的结构和性质,并且到野外去实地考察各种岩石和地质构造,不仅要翻山越岭,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对于现代职场人而言,拥有一个健全的身心,方能面对职场的艰难。
新解“饿其体肤”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且富足的年代,今天再让年轻人用饿肚子来磨炼意志显然不现实。今天的饿其体肤,更多的是让职场人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平凡,更要有一种延迟满足的心态。与近些年新兴的行业不同,许多传统行业,是要通过漫长的研究和努力才能看到成绩。当我们看到别人“一夜暴富”的神话时,不要被表面的现象迷惑,而要控制内心的欲望,要知道,别人的成功是其努力的结果,其中的过程是不为人所知的。在传统行业工作更是如此,想要摒弃外界的诱惑,靠的是我们对于职业的信仰和执着。
作为传统行业的工作者,可能我们穷尽一生的收入,也无法与有些人一年的收入相比。但是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并不能完全用金钱来衡量。当然,笔者并不是对年轻人进行道德绑架,不让年轻人追求物质。而是想说,在满足一定物质基础的前提下,要更多地追求工作的价值。地质工作者有两大天职,一为开发资源,一为防灾减灾。在国家工业化之初,辛勤的地质工作者们为国家矿产开发立下汗马功劳。防灾减灾更是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百年大计。我们今天所做的工作,无论是复杂还是简单,都是为人民的安全提供一份保障。想到这里,又何须讨论工作的贵贱价值的高低呢?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年轻人“饿其体肤”,作为组织单位,一定要为年轻人提供成长的平台和进步的空间。“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人才挂帅出征,在顶层设计层面要确立“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的理念,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在实践操作层面要敢于让年轻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允许失败、宽容失败。要激活年轻人的创新活力,就要破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體制机制障碍,优化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职场生态。
作者单位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