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玉米感病杂交种的推广、连作玉米的增多,玉米丝黑穗病害在不断蔓延,已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中的严重病害,给农户带来了较大的损失。所以,加强对玉米丝黑穗病成因的研究,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十分重要。
关键词: 玉米种植;丝黑穗病;成因;防治措施
近年来,玉米丝黑穗病有蔓延的趋势,给农户带来了很大的损失。需要我们对其成因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特征
玉米丝黑穗病属种苗侵入系统性侵染的黑穗病。幼苗期多数病株不表现异常,中后期在雄穗上全部或部分分枝被破坏,形成病瘤,外面包有白膜,破裂后露出黑粉,黑粉散出后残留丝状穗轴,有的小花颖壳增生成小叶状。雌穗发病时,基部膨大,端部尖,多不抽花丝,苞叶早枯黄,由一侧裂开,内部全变成黑粉,外有白膜包被,膜破黑粉散出后,残留黑色丝状物,有的仅穗上部受害,基部籽粒变成畸形丛生的小叶状物,内含少量黑粉。此病穗前期黑粉包在苞叶内不易见到。玉米丝黑穗病危害雌、雄穗,使病株全无收成。
二、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
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土壤带菌和混有病残组织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虽可传病,但侵染率极低,它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连作,盲目引种一些晚熟高感品种使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积量越来越高,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1、土壤菌量累积量增高。资料显示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长5~10倍。东北春玉米区大多数土地玉米连作在3~5年以上。土壤中积累了引起丝黑穗病大发生的充足菌量。
2、气候条件变化异常。土壤温度是决定出苗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丝黑穗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是从种子萌发开始到一叶期,也就是种子萌发到出苗期。今年的气象条件延长了种子萌发到出苗的时间,加大了丝黑穗病菌的侵染机率。
3、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农民购买种衣剂时,缺乏科普知识,受推销商的误导,盲目使用种衣剂也是促使丝黑穗病菌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4、品种抗病性低。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病田大多应用的是感病品种,如长单35号等,不抗丝黑穗病。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5、防治措施不力,技术服务不及时,未能及早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造成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
三、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措施
要采取以抗病品种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主综合防治技术,具体要注重以下几点:
1、选育种植抗病品种。
从可持续控制的观点出发,防治丝黑穗病的基础工作应是选育抗病品种。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主要是细胞核遗传,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属数量性状遗传。玉米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多介于双亲之间。在杂交选育中,尽可能用高抗自交系为亲本,决不能用高感材料。用性状优良的中感自交系作亲本时,必须以高抗材料与之相组配。统一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标准,建议人工接种丝黑穗病鉴定抗感分界线为10%;田间自然鉴定为5%。严把品种审定关,杜绝高感品种在市场的流通。
2、加强保健栽培,减少菌源。
(1)轮作,病田停种玉米。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实行玉米与豆类、薯类或瓜菜类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避免因连作或倒茬不及时而导致病情加重。(2)肥料处理,不用带菌的玉米秸秆作饲料,粪肥要经过高温发酵,充分腐熟,并用药剂进行喷洒;停止秸秆还田或清理病株后再秸秆还田。(3)拔除病株,苗期表现典型症状的,结合除草在定苗前铲除病苗和可疑苗。苗期不显症状或症状不易识别时,在喇叭口期显症明显时,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抽穗后,在菌瘿中的冬孢子成熟散落前,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收获后的病残组织要及时处理,压低菌源。
3、化学防治。
使用种衣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含有烯哩醇、戊哩醇和三哩醇成分的种衣剂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有明显效果。防效高达87%~96%。但烯哩醇药剂在低温条件下,播种深度超过3cm时易产生药害。地中茎生长受到抑制,种芽拱不出土、弯曲,在地下展开子叶。
4、药剂防治。
在播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最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是药剂拌种。可用15%三唑酮WP(粉锈宁)或50%甲基硫菌灵WP(甲基托布津)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也可以用12.5%的烯唑醇WP(速保利)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另据试验,用15%腈菌唑EC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防效优于三唑酮,具有缓释性和较长的持久性。
5、改进栽培管理措施。
(1)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推迟播期;播前选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这些措施均可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2)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使玉米出苗和生育加快,从而减少发病机会。(3)采用扒土晒根技术。在幼苗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将苗埯周围的土扒开,使幼苗地下茎曝晒在阳光下,10-15天后将土复原,可减轻病害发生。
总之,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只有充分利用抗病品种,有选择性的使用种衣剂和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才能地控制其发生与危害,保证玉米的优质与高产。
关键词: 玉米种植;丝黑穗病;成因;防治措施
近年来,玉米丝黑穗病有蔓延的趋势,给农户带来了很大的损失。需要我们对其成因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特征
玉米丝黑穗病属种苗侵入系统性侵染的黑穗病。幼苗期多数病株不表现异常,中后期在雄穗上全部或部分分枝被破坏,形成病瘤,外面包有白膜,破裂后露出黑粉,黑粉散出后残留丝状穗轴,有的小花颖壳增生成小叶状。雌穗发病时,基部膨大,端部尖,多不抽花丝,苞叶早枯黄,由一侧裂开,内部全变成黑粉,外有白膜包被,膜破黑粉散出后,残留黑色丝状物,有的仅穗上部受害,基部籽粒变成畸形丛生的小叶状物,内含少量黑粉。此病穗前期黑粉包在苞叶内不易见到。玉米丝黑穗病危害雌、雄穗,使病株全无收成。
二、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
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土壤带菌和混有病残组织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虽可传病,但侵染率极低,它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连作,盲目引种一些晚熟高感品种使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积量越来越高,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1、土壤菌量累积量增高。资料显示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长5~10倍。东北春玉米区大多数土地玉米连作在3~5年以上。土壤中积累了引起丝黑穗病大发生的充足菌量。
2、气候条件变化异常。土壤温度是决定出苗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丝黑穗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是从种子萌发开始到一叶期,也就是种子萌发到出苗期。今年的气象条件延长了种子萌发到出苗的时间,加大了丝黑穗病菌的侵染机率。
3、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农民购买种衣剂时,缺乏科普知识,受推销商的误导,盲目使用种衣剂也是促使丝黑穗病菌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4、品种抗病性低。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病田大多应用的是感病品种,如长单35号等,不抗丝黑穗病。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5、防治措施不力,技术服务不及时,未能及早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造成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
三、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措施
要采取以抗病品种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主综合防治技术,具体要注重以下几点:
1、选育种植抗病品种。
从可持续控制的观点出发,防治丝黑穗病的基础工作应是选育抗病品种。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主要是细胞核遗传,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属数量性状遗传。玉米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多介于双亲之间。在杂交选育中,尽可能用高抗自交系为亲本,决不能用高感材料。用性状优良的中感自交系作亲本时,必须以高抗材料与之相组配。统一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标准,建议人工接种丝黑穗病鉴定抗感分界线为10%;田间自然鉴定为5%。严把品种审定关,杜绝高感品种在市场的流通。
2、加强保健栽培,减少菌源。
(1)轮作,病田停种玉米。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实行玉米与豆类、薯类或瓜菜类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避免因连作或倒茬不及时而导致病情加重。(2)肥料处理,不用带菌的玉米秸秆作饲料,粪肥要经过高温发酵,充分腐熟,并用药剂进行喷洒;停止秸秆还田或清理病株后再秸秆还田。(3)拔除病株,苗期表现典型症状的,结合除草在定苗前铲除病苗和可疑苗。苗期不显症状或症状不易识别时,在喇叭口期显症明显时,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抽穗后,在菌瘿中的冬孢子成熟散落前,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收获后的病残组织要及时处理,压低菌源。
3、化学防治。
使用种衣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含有烯哩醇、戊哩醇和三哩醇成分的种衣剂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有明显效果。防效高达87%~96%。但烯哩醇药剂在低温条件下,播种深度超过3cm时易产生药害。地中茎生长受到抑制,种芽拱不出土、弯曲,在地下展开子叶。
4、药剂防治。
在播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最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是药剂拌种。可用15%三唑酮WP(粉锈宁)或50%甲基硫菌灵WP(甲基托布津)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也可以用12.5%的烯唑醇WP(速保利)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另据试验,用15%腈菌唑EC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防效优于三唑酮,具有缓释性和较长的持久性。
5、改进栽培管理措施。
(1)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推迟播期;播前选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这些措施均可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2)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使玉米出苗和生育加快,从而减少发病机会。(3)采用扒土晒根技术。在幼苗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将苗埯周围的土扒开,使幼苗地下茎曝晒在阳光下,10-15天后将土复原,可减轻病害发生。
总之,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只有充分利用抗病品种,有选择性的使用种衣剂和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才能地控制其发生与危害,保证玉米的优质与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