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85年,《散文诗》在湖南省益阳市创刊。20年来,《散文诗》杂志逐渐成长,共出刊180期,发行80万册,成为中国大陆诗歌期刊业内的第一品牌。在文化日趋商业化的时代,它走纯文学之路,从未登商业广告,力求格调高雅,被称为“心灵的一方净土”。《散文诗》杂志之所以能在纯文学道路上越走越远,是因为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以湖湘文化精神作为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散文诗;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蕴涵丰富。从广义来看,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则是指自古以来湖南的原住民、各个时代的移民及流寓者所共同创造、发展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在《散文诗》发展过程中得到全面体现。
一、《散文诗》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纵观《散文诗》杂志的发展历程,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扮演了—个重要的角色。互联网的普及以暴风骤雨之势冲击以纸质传播为唯一手段的报刊杂志的发行阵地,《散文诗》作为现代纸质报刊行业,并没有固守传统,而是迎难而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創新陛地去探索办刊的新途径、新方法。如通过电子阅览版、网上订阅、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种现代高科技手段来推进《散文诗》的长远发展,探究传统纸质报刊行业的现代化、电子化、数字化以及精品化、大众化的发展道路。
《散文诗》创新的具体途径如下:一是为拓展青年读者群而举办的“中国散文诗人,中国校园作家大奖赛征稿启事”,《散文诗》面向社会和青年校园作者的广泛征稿,该活动激起了广大民间作家和青年作家极大的创作热情,使得青年作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二是《散文诗》主办我国首次“全国首届会龙杯散文诗大奖赛”,此次比赛充分的显示了该刊物的“敢为天下先”的独创精神,首届会龙杯大奖赛取得丰硕成果,全社会参与积极性很高,打开了益阳散文诗创作乃至全国散文诗创作的新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参赛者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计2400余人,评出获奖者267人。《散文诗》作者队伍从此迅速由本地铺向全国。与此同时,《散文诗》为了扩展作品广度,挖掘作品深度,从而提高作品质量也采取了一些新方法,如:1996年主办“中国·散文诗大奖赛”;1998年主办“中国散文诗新人新作大奖赛”;1999年主办“跨世纪散文诗大奖赛”;2001年主办“散文诗之友大奖赛”;2003年与中国诗歌学会联合主办“2003全国散文诗大奖赛”;2005年《散文诗·校园文学选刊》出版获奖作品专号,主办“全国首届校园文学大奖赛”,此活动赢得了社会各校的好评如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文学创作兴趣,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2000年以来,由《散文诗》发起在全国举行散文诗创作笔会近14届,推出了许多有影响的诗人。2009年,益阳市在《散文诗》杂志的推动下,成为第一个地级市“中国诗歌之乡”。这些活动都在社会中引起极大的反响,以极具创新性的精神提高了作品质量。
二、“经世致用”造就《散文诗》独特艺术魅力
“经世致用”又称通经致用,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经邦济世。现代化建设固然需要资本,但和谐社会的建设也需要高尚的道德与文明的精神。高扬艺术的旗帜,坚守高雅文学的净土,《散文诗》在许多同类刊物纷纷选择商业化、庸俗化生存方式时,摒弃功利,力矫时弊,创造了一个纯文学的神话。
20世纪90年代,为了摆脱捉襟见肘的经费困境,不少纸质文学刊物开始刊登商业广告,有的甚至是整页的广告;为了拓展读者群,有的纯文学刊物放下高雅文学的身段,刊用低级庸俗的艳情、凶杀类主题作品,极力迎合某些人庸俗的欣赏趣味。《散文诗》却坚持走纯文学道路,尽管不时有商家上门主动联系刊登广告,编委会始终不松口;随着刊物的知名度日隆,投稿者队伍日益庞大,甚至不乏名家来搞。为了保证刊物的质量,编辑一贯坚持原则,尽力筛选精品稿件,不惟名,力拒人情稿。无论是新颖独特的封面设计还是小巧玲珑的书信式刊物,《散文诗》杂志都真正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美的统一,真正从经世致用的精神出发适应了读者的需要。在物欲横流、金钱意识甚嚣尘上的商业化时代大背景下,《散文诗》矢志用高洁的操守和高雅品味的作品净化文坛风气,抵制社会流俗,抚慰读者的心灵,这正是“经世致用”“经邦济世”的湖湘文化精神的体现。
创刊至今,《散文诗》是中国大陆唯一获得公开刊号的散文诗期刊。1998、1999年被评为“湖南省社科类一级期刊”,1999年获第二届全国社科类百佳期刊提名。2000年获“湖南省首届十佳社科期刊”并被授予“湖南省优秀期刊”奖,2001年被列入国家新闻出版署予以重点扶持的期刊方阵,2003年被授予“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称号。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散文诗》成了湖南乃至全国纯文学刊物的一面鲜明旗帜。
三、自强不息、坚忍不磨是《散文诗》杂志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
钱基博先生曾说:“吾湘之人,厌声华而耐艰苦,数千年古风未改。惟其厌声华,故朴;惟其耐艰苦,故强。”这里的“朴”、“强”就是指湖湘文化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坚忍不磨的精神风气,这种精神为湖湘文化精神的“数千年之古风”。在《散文诗》杂志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数千年之古风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一方面,《散文诗》杂志的发展离不开其领导班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刊物创办之初,办公条件简陋,没有专门的场地和经费,加上在职人员少,所居之地又偏远狭隘,来稿稀少,稿源紧张,《散文诗》杂志的发展陷入了最低谷,举步维艰。在如此艰难的时期,杂志的创办人邹岳汉先生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迎难而上,带领着这个小团队不顾艰难险阻地用一辆小推车将《散文诗》杂志推向了全国,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期刊发展渠道,在文学发展史上竖立了一面鲜明独特的旗帜。自《散文诗》杂志创办以来,领导班子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坚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信念。正因为如此,《散文诗》杂志得以在纯文学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也正因为在这样一批自强不息、坚忍不磨、永不放弃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带领下,《散文诗》的发展渐渐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由瘦小到丰腴,在期刊领域独树一帜。
另一方面,《散文诗》杂志本身的艰难发展生动鲜明地展示了自强不息、坚忍不磨的湖湘文化精神。在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潮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呈现功利化、恶俗化的趋势,信息化、数字化的网络作品日益占据主流市场。在文化日趋商业化的时代,《散文诗》杂志却仍坚持不懈地以纯文学的发展道路为宗旨,不改初衷,坚持文学本位不变,不断满足读者的新需求,培育和经营期刊品牌,以一种高贵的姿态低调的在期刊市场谋生,被称为“心灵的一方净土”。在纯文学的发展道路上历经磨难,坚持不懈,着力于自身的改进而不是媚俗求利,在稿件质量、装帧设计、印刷制作等方面追求完美。这些都是《散文诗》杂志的自身魅力,不需要特意迎合大众就能独树一帜。《散文诗》杂志的逐步发展与壮大正是其自身艰苦奋斗、坚韧不屈的结果,是湖湘文化精神的最好的印证。
文学期刊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承载着传播文学艺术的历史使命。作为沟通作家作品与大众阅读的桥梁,文学期刊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中介作用。在纯文学日益式微,文学期刊日益边缘化的过去和当下,《散文诗》以湖湘文化精神为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走纯文学道路,坚守阵营29年,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求新求变,不斷创新发展,开创出了一片来之不易的崭新局面。
关键词:散文诗;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蕴涵丰富。从广义来看,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则是指自古以来湖南的原住民、各个时代的移民及流寓者所共同创造、发展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在《散文诗》发展过程中得到全面体现。
一、《散文诗》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纵观《散文诗》杂志的发展历程,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扮演了—个重要的角色。互联网的普及以暴风骤雨之势冲击以纸质传播为唯一手段的报刊杂志的发行阵地,《散文诗》作为现代纸质报刊行业,并没有固守传统,而是迎难而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創新陛地去探索办刊的新途径、新方法。如通过电子阅览版、网上订阅、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种现代高科技手段来推进《散文诗》的长远发展,探究传统纸质报刊行业的现代化、电子化、数字化以及精品化、大众化的发展道路。
《散文诗》创新的具体途径如下:一是为拓展青年读者群而举办的“中国散文诗人,中国校园作家大奖赛征稿启事”,《散文诗》面向社会和青年校园作者的广泛征稿,该活动激起了广大民间作家和青年作家极大的创作热情,使得青年作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二是《散文诗》主办我国首次“全国首届会龙杯散文诗大奖赛”,此次比赛充分的显示了该刊物的“敢为天下先”的独创精神,首届会龙杯大奖赛取得丰硕成果,全社会参与积极性很高,打开了益阳散文诗创作乃至全国散文诗创作的新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参赛者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计2400余人,评出获奖者267人。《散文诗》作者队伍从此迅速由本地铺向全国。与此同时,《散文诗》为了扩展作品广度,挖掘作品深度,从而提高作品质量也采取了一些新方法,如:1996年主办“中国·散文诗大奖赛”;1998年主办“中国散文诗新人新作大奖赛”;1999年主办“跨世纪散文诗大奖赛”;2001年主办“散文诗之友大奖赛”;2003年与中国诗歌学会联合主办“2003全国散文诗大奖赛”;2005年《散文诗·校园文学选刊》出版获奖作品专号,主办“全国首届校园文学大奖赛”,此活动赢得了社会各校的好评如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文学创作兴趣,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2000年以来,由《散文诗》发起在全国举行散文诗创作笔会近14届,推出了许多有影响的诗人。2009年,益阳市在《散文诗》杂志的推动下,成为第一个地级市“中国诗歌之乡”。这些活动都在社会中引起极大的反响,以极具创新性的精神提高了作品质量。
二、“经世致用”造就《散文诗》独特艺术魅力
“经世致用”又称通经致用,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经邦济世。现代化建设固然需要资本,但和谐社会的建设也需要高尚的道德与文明的精神。高扬艺术的旗帜,坚守高雅文学的净土,《散文诗》在许多同类刊物纷纷选择商业化、庸俗化生存方式时,摒弃功利,力矫时弊,创造了一个纯文学的神话。
20世纪90年代,为了摆脱捉襟见肘的经费困境,不少纸质文学刊物开始刊登商业广告,有的甚至是整页的广告;为了拓展读者群,有的纯文学刊物放下高雅文学的身段,刊用低级庸俗的艳情、凶杀类主题作品,极力迎合某些人庸俗的欣赏趣味。《散文诗》却坚持走纯文学道路,尽管不时有商家上门主动联系刊登广告,编委会始终不松口;随着刊物的知名度日隆,投稿者队伍日益庞大,甚至不乏名家来搞。为了保证刊物的质量,编辑一贯坚持原则,尽力筛选精品稿件,不惟名,力拒人情稿。无论是新颖独特的封面设计还是小巧玲珑的书信式刊物,《散文诗》杂志都真正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美的统一,真正从经世致用的精神出发适应了读者的需要。在物欲横流、金钱意识甚嚣尘上的商业化时代大背景下,《散文诗》矢志用高洁的操守和高雅品味的作品净化文坛风气,抵制社会流俗,抚慰读者的心灵,这正是“经世致用”“经邦济世”的湖湘文化精神的体现。
创刊至今,《散文诗》是中国大陆唯一获得公开刊号的散文诗期刊。1998、1999年被评为“湖南省社科类一级期刊”,1999年获第二届全国社科类百佳期刊提名。2000年获“湖南省首届十佳社科期刊”并被授予“湖南省优秀期刊”奖,2001年被列入国家新闻出版署予以重点扶持的期刊方阵,2003年被授予“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称号。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散文诗》成了湖南乃至全国纯文学刊物的一面鲜明旗帜。
三、自强不息、坚忍不磨是《散文诗》杂志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
钱基博先生曾说:“吾湘之人,厌声华而耐艰苦,数千年古风未改。惟其厌声华,故朴;惟其耐艰苦,故强。”这里的“朴”、“强”就是指湖湘文化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坚忍不磨的精神风气,这种精神为湖湘文化精神的“数千年之古风”。在《散文诗》杂志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数千年之古风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一方面,《散文诗》杂志的发展离不开其领导班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刊物创办之初,办公条件简陋,没有专门的场地和经费,加上在职人员少,所居之地又偏远狭隘,来稿稀少,稿源紧张,《散文诗》杂志的发展陷入了最低谷,举步维艰。在如此艰难的时期,杂志的创办人邹岳汉先生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迎难而上,带领着这个小团队不顾艰难险阻地用一辆小推车将《散文诗》杂志推向了全国,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期刊发展渠道,在文学发展史上竖立了一面鲜明独特的旗帜。自《散文诗》杂志创办以来,领导班子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坚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信念。正因为如此,《散文诗》杂志得以在纯文学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也正因为在这样一批自强不息、坚忍不磨、永不放弃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带领下,《散文诗》的发展渐渐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由瘦小到丰腴,在期刊领域独树一帜。
另一方面,《散文诗》杂志本身的艰难发展生动鲜明地展示了自强不息、坚忍不磨的湖湘文化精神。在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潮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呈现功利化、恶俗化的趋势,信息化、数字化的网络作品日益占据主流市场。在文化日趋商业化的时代,《散文诗》杂志却仍坚持不懈地以纯文学的发展道路为宗旨,不改初衷,坚持文学本位不变,不断满足读者的新需求,培育和经营期刊品牌,以一种高贵的姿态低调的在期刊市场谋生,被称为“心灵的一方净土”。在纯文学的发展道路上历经磨难,坚持不懈,着力于自身的改进而不是媚俗求利,在稿件质量、装帧设计、印刷制作等方面追求完美。这些都是《散文诗》杂志的自身魅力,不需要特意迎合大众就能独树一帜。《散文诗》杂志的逐步发展与壮大正是其自身艰苦奋斗、坚韧不屈的结果,是湖湘文化精神的最好的印证。
文学期刊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承载着传播文学艺术的历史使命。作为沟通作家作品与大众阅读的桥梁,文学期刊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中介作用。在纯文学日益式微,文学期刊日益边缘化的过去和当下,《散文诗》以湖湘文化精神为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走纯文学道路,坚守阵营29年,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求新求变,不斷创新发展,开创出了一片来之不易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