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古诗之美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12214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夏民族古老的诗词文化,历数千年的传承与演进,在唐宋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令人叹为观止。后有元曲相继,后逐渐衰微。转而为明清之小说噪逐于世。然而,诗歌辞赋之美,始终成为文学肥沃土壤中的一支奇葩,魅力无穷。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五颜六色,沉淀着,招摇着,渲染着,一首词,就是一支曲,缠绵着,飘浮着,萦绕着。一首令,就是一支萧,陶醉着,期待着,飞翔着。
  古诗之美,体现出一种自然之意境,绘制出一幅流动之山水。
  春之既至,三月渐暖,江南草长,群莺乱飞,杂花生树,蜂忙蝶舞。山间流水潺潺,乱红点翠,沿溪溯水而上,曲径通幽,两岸碧草如丝,坡面繁花似星,微风过处,幽香扑面。溪中游鱼,时而隐居岩隙,时而嬉戏水面。白毛绿水,红掌清波,清脆之歌截断宁静,震落飞红。满地芦芽,翘首以待,篱外桃花,娇笑春风。山野村姑,袅袅炊烟,东坡牧童,短笛声声。巧手一指,杏花村里,酒香飘逸。长衫儒者,或负手而立,闲观半空云卷云舒,或席地而坐,拾取野溪水洄水往。诗句如飞瀑直下,回响飞上九天。春寒料峭,但吹面不寒,杨柳风舞,狼藉残红,飞絮蒙蒙。伫立其间,浮云缱绻,多少往事,欲说还休;去年依旧此门,人面桃花,而今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夏日来临,野芳幽香,佳木繁荫,流水湍急,烟雾聚散,风吹清塘,十里荷香,天街流萤,月下话清凉。慕陶令之高风,喜灵运之山水。松间月光,石上清泉,竹影摇曳,风摇生歌。高山流水,今夕何夕?檀板琴韵,吾谁与行?卧风枕石,品茶饮茗,管他山雨欲来,山风即至。学苏子穿林打叶,一蓑烟云,雨过天晴,随叹自然之妙笔,造化云遮雾绕之梦境。徜徉群山,远看成岭,侧看成峰,回首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识得万山真面目,只缘心在万山中。
  秋高气爽,云淡风清,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霜点秋红。白鹭沙鸥,清秋堪冷,只因残月晓风,红衰翠减,物华凋零。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伊人凭栏,凝眸处,目光不期而遇,似一樽清酒,可饮,可酌,可醉。君心似我心,百转惆怅,如蒹葭伊人,期待鸿雁佳音。怎奈,塞外荒原,残阳划破,雁声阵阵。声声羌笛,响彻阳关。故园之情,淹没在八月飞雪。望穿秋水,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听漏残更长。曾经的曲水流觞,物是人非,徒留溪水晶明,清瘦如带。云如处子,羞涩文静,但体态轻盈,随风而舞,回眸百媚生。
  冬初秋走,万物尽收,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开,银装素裹,空灵境界。水面生寒,试之却暖,绿萍冰底行。云如闲逸之隐士,深居简出,偶然出门迎客,挥手暗香残留,白梅数朵。可饮一杯否?飞鸿小笺,微响窗棂,可否踏月携书,与红尘万丈,数一片雪花?箫声飞舞,一任群芳争妒,容颜如花,流年如水,春尽又何妨,字字词句皆陈酿。纵情笔意,任我墨狂,梦醒梦醉,皆是文章。红泥火炉暖冷酒,飘落雪花作纸张。尺素远寄边关月,青鸟飞高曲轻唱。词中斟清酒,诗里酌琼浆。独品晓风残月,惯看时如梦蝶。
  古诗之美,表现出一种起伏的心境,歌唱出一种千古幽情。
  走进诗经,聆听风雅颂,切磋赋比兴,唱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又唱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春秋情怀,飞越战国铜鼎;任意翱翔,默默承载风霜。诸子百家,卷入百家争鸣,采撷孙子兵法,以观楚汉相争。君不见,姜女哭,哭不倒万里长城;大风歌,歌不尽壮志豪情。霸王别虞姬,感天动地;高祖回故里,威加海内兮。漫游三国二晋南北朝,追寻汉赋小赋骈体章。累时,暂居五柳家,把酒话桑麻,远离尘嚣事,采菊东篱下。弃舟登岸,羡慕世外桃园之美景,离岸登舟,不舍天伦之乐兮亲情。婉约花间,流恋戏蝶时时舞,豪放粗犷,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吟不尽,闺中怨妇长相思;诉不完,是非成败帝王事。天涯路,望眼欲穿,望不到游子征夫;孤灯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满头青丝染白霜,乡愁如云阻归途。吹不出声声相思,听不尽悠悠羌笛。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杨柳一枝,遥寄归期。
  松下童子,远指云深处,村翁老妪,锄禾日当午。农妇牧童,浣衣戏游鱼,净末旦丑,戏里戏外情。市井黎民,达官显贵,人生百态众生相。世间大舞台,演不完人间悲欢离合,虚无空境界,隐不去心中喜怒乐哀。
  天高云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听,苍茫云海间,惊涛拍礁岸。于高山之颠,邀明月相伴,抚丝竹管弦。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走在桑之陌,载舟下云间。采江南之莲,撷相思之豆,滚滚红尘伤情怀,平平淡淡才是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塌陋室,只见,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邀峨冠博带之友,调素琴,阅金经。驱车登古原,秋阴不散霜飞晚;移驾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仰高山流水,赏阳春白雪,交下里巴人。孤城万仞,体验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悲壮,感受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凄凉。遥望秦时明月,敢问何时照我还?我借飞泉凌九天,有酒有诗斗百篇。无奈帝京不开阔,世间荣辱不入眼。欲仙何曾仙,得意失意咫尺间。还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古诗之美,幽兰袭人,沁人心脾,击节而唱,口留余香,余韵绕梁……
  
  石方,教师,现居山东临沭。
其他文献
《德国孩子的“爱情”》讲的是一个中国小女孩在学校里被德国小男生追求的故事。我们的中国小女孩,怀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对待被爱不是像德国的小女孩那样“得意”,而是“愤怒”。可德国的小男生却“坦然”地大胆追求,并不害羞。对待这件事情,德国老师既没有批评他,也没有阻挡他。男孩的母亲更是采取了一种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思维方式,积极引导孩子为了爱,为了实现爱的理想去努力学习,而且这种引导产生了积极的结果。反观我们
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深入,国家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个性化作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始形成一股热潮。对什么是个性化作文,理解大同小异,核心在于学生的作文要写出个性,但如何让学生写出个性的作文却见仁见智。所谓个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与他人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每当听到这首《橄榄树》,就会想起那个梳着两条长辫子,在一望无际的撒哈拉大沙漠行走的女子,她,就是三毛,一个读者心中永远的传奇。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份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
日前,笔者参加了江苏省青年语文教师观摩大赛,在陶醉于匠心独运的课堂教学艺术,为青年教师全面优异的个人素质击节叫好之余,课堂上过于依赖多媒体现象又不能不引起深思。十四位教师无一例外地全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说形式新颖多样,动感效果鲜明,但是课文内容各不相同,学生理解能力存在差异,虽然有些学生的回答精彩绝妙,但因与老师设计好的课件有出入,教师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牵着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钻。由于
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曾说过一段话:凡优秀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颗“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诚然,对中学生来说,考场作文要像太阳一样字字句句闪金光是很难做到的。但是让自己的作文有闪光之处却是可以做到的。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从“萤火虫”做起,从一字一句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本文拟就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思维辐射性训练    思维的辐射性训练即是创造性思维的广度训练。它要求由一点引发出去,开展综合列举。这项训练可主要通过审  题、填题、议题进行。  1、全命题审题,克服思维的单一性。要做到这一点,在审题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捕捉题目中隐含的各种信息。如审记叙文题目,不仅要指导学生审清体裁、范围、
“砰”……随着一声门响,我带着愤怒和委屈冲出了家门,漫无目的在街上走着。  “妈妈也太过分了,不就是一个mp4吗?我就是不回去,看你们怎么办?”我在心里暗暗地给自己打着气。  突然,黑压压的阴云好像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狂风把树叶、塑料袋卷得漫天飞舞,附近没关好的窗户发出“啪啪”地响声……刹时,一道闪电划开了天空,雷声轰鸣,蚕豆大的雨点顿时就砸向了地面。  我冲进路边的一个卖冷饮的棚里躲雨。一个女孩也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走进新课程》中也指出:“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冰心的诗歌《纸船》为教学例子,就“如何让学生用心体验诗歌中的至爱亲情?”,做了一些实践尝试,旨在引导学生用心体验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倾向、感人情境和形象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    一、教学情境    情境一:营造氛围,奠定“爱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播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的思路,窒息课堂气氛。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得把握哪些原则呢?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请允许我引用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    一.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个很有个性的王朝。她有着空前绝后繁荣的经济,却在边功上难有建树。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宋朝,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朝政危机此起彼伏。现实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情绪和创作灵感,他们内心的忧愁无奈,以及很多复杂的情感都需要一种方式,任其尽情宣泄,而一代宋词,就在宋朝这样特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中产生并繁荣发展起来了。而正因为有了宋王朝这样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以,“愁”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