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德内化教育的“圣化”目标方法似乎高深,但其实不然。我们依然可以从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行为四方面的内化入手进行修行、实践而最终实现。
关键词:师德教育;内化;“圣化”
在对师范生的师德内化教育研究中,学界已有了诸多的研究成果。笔者今提出“圣化”目标方法,与方家商榷。
所谓“圣化”,就是通过长期修养锻炼,变成像圣人一样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如 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毋庸质疑,孔子、孟子等人,就属于这样的人。
那么,笔者所提“圣化”概念是否太高深、太过理想化,对于我们的师范生(乃至教师)这些常人要求太高,不切实际、不能实现呢?当然,我们会有疑问。但是,作为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人民教师,将从事的是一比其它任何职业都特殊的、崇高而神圣的为人师表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等已为定论不再赘述),而自古以来我们在教育领域所推崇的“万世师表”,不就是孔夫子孔圣人吗?也就是说,孔子是我们做教师或从事教育工作的学习的目标、榜样。因此,“圣化”概念可以理解,应该可行。
那么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通过什么途径方法从而实现“圣化”目标呢?笔者认为,对师范生的师德内化教育可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方法去实现“圣化”目标。
第一,师德认知的内化。就是让师范生将师德知识(包括从师意义、师德规范以及其专业知识等)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烙印在自己的脑海,终生不忘;同时让师范生确认追求“圣化”就是自己一生的目标。在这里,我认为必须分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是在入校前,即在考生填报志愿阶段,我们的相关部门或机构对于立志做教师者应该进行充分的宣传教育,使之明晰从师的责任和意义等,清楚教师职业虽然崇高、神圣,但要求更加严格,约束更多方面,非一般人所能为。必须履行告知义务:如果你做不到,就不要报师范专业。第二阶段,是入校后(一周内)的重申且强化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学习,尤其是要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学校同样要履行告知义务:做为师范生必须要严格遵循师德,为人师表,追求“圣化”。如果你不愿意或做不到,就退学或转学其它专业。经过上述两个阶段之后,师范生必然在思想上会引起高度重视并感受到师范院校(或专业)特殊的氛围,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此后,学校要在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机构设置以及学生活动规划等方面围绕师德的内化和“圣化”进行安排设计,从而使学生的师德认知不断得以强化、深化,并最终在灵魂深处产生共鸣——自己要向“圣化”方向发展。
第二,师德情感的内化。主要侧重通过心理调试或情绪体验的方法,体会、体现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教书、如何育人。其中最主要或最基本的就是如何无私地情感至诚地热爱、对待我们的学生,这也是我们师德教育“圣化”的最重要的体验。
当然,这里应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学校里的全体职工,不管是教师岗位,还是其他岗位的,对我们的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爱。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和强化师范生的师德情感。①在所有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应该体现师生双方的平等和民主,进行充分的教学双边互动,开展“翻转课堂”式教学。当然要分清主导方、主体方。教师作为主导,要循循善诱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且诲人不倦;学生作为主体,则可无所顾忌地提出所有疑问,并与老师进行争论……这里的关键在于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既为吾尊师,但同时也是我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谈。②在所有的专业课程尤其是教法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可以互换,由学生亲身体验作为教师应怎样教,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技能等。③在学校的所有活动中,师范生都应时时刻刻学习和体验作为教师的责任感、高尚感、神圣感等,感受并享受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的幸福美好。④培养并强化学生师德情感的最佳途径是见习和实习,尤其是实习。这是理论与实际的最直接具体地结合,是师范生把此前学得的以及潜移默化的熏陶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对此,学校方面一定要制定详细的计划,进行周密的组织,采取有效的评估,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第三,师德意志的内化。就是要通过反思、“省察”等方法途径而自觉、自裁;进而以自赞或自惩等方式来磨练、强化师范生的师德意志,最终让他们相信,我们的信念和目标就是追求“圣化”,不管遇到多大的艰难困苦,都必须克服,不能阻碍。
所谓反思,就是反过来思考。在这里主要指事后对我们的言行是否符合师德规范、是否符合“圣化”目标进行的一种分析判断总结。“省察”,就是内心反省、仔细检查、考察。在这里主要指对自己说错、做错了的(包括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不符合师德等的思想行为进行深刻地反省检讨等。这两种方法共通之处在于都能够产生正能量,使我们的师范生坚定师德意志,强化师德信念,向“圣化”方向发展。
在反思、“省察”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向内用功夫”,即静下心来,回顾、返思此前所思所言、所作所为,仔细检查、认真反省。哪些对了,哪些错了;对了为自己点个赞、加颗☆,错了给自己打“●”或打“×”或者其它什么惩罚。也可参考采用古代圣哲们曾使用过的黑豆白豆“投豆法”等进行修炼。另外,也可通过写日记的方法“向内用功夫”。反思、“省察“是每天必做的功课,学校相关机构或老师在指导、引导学生这样做时当然应当强调,这个环节或过程是我们师德品质形成、升华的最重要、最關键的环节或过程,也是最难做到的。必须全心全意地去做,必须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管社会上的任何风言风语、讽刺打击,也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圣化”目标要求。
第四,师德行为的内化。师德行为的内化,就是使自己的言行完全符合师德的规范要求,是自然而然的表现而不需要丝毫外在的力量。应当说,上述师德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内化的过程也就是师德行为的内化过程,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上述三个方面方法的不断修炼,我们的行为必然就会逐渐反映和体现出向师德的接近及符合师德的要求。当然这样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如果我们再把“慎独”的方法拿来放到这里来指导我们师范生的行为的话,师德内化就完善了。当我们能够完全遵循“慎独”、达到“慎独”境界的时候,就是“圣化”目标实现的时候!
客观地说,在当今社会阶段,如果孤立地在我们的教师教育中单独推行上述“圣化”目标方法的话,恐怕是有相当难度的。它应被纳入到一个整体的社会体系的构建之中才更适宜和有效。但我们相信,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的共识的今天,“圣化”目标方法或可推出,应予试行。而且我们更加相信,“圣化”目标方法如若推行,绝不仅仅只在教育领域,它必然也会在整个社会领域引起十分深刻的令人欣喜的巨大变革。
作者简介:阎桂伦,男,1958.5生,副教授。工作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关键词:师德教育;内化;“圣化”
在对师范生的师德内化教育研究中,学界已有了诸多的研究成果。笔者今提出“圣化”目标方法,与方家商榷。
所谓“圣化”,就是通过长期修养锻炼,变成像圣人一样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如 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毋庸质疑,孔子、孟子等人,就属于这样的人。
那么,笔者所提“圣化”概念是否太高深、太过理想化,对于我们的师范生(乃至教师)这些常人要求太高,不切实际、不能实现呢?当然,我们会有疑问。但是,作为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人民教师,将从事的是一比其它任何职业都特殊的、崇高而神圣的为人师表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等已为定论不再赘述),而自古以来我们在教育领域所推崇的“万世师表”,不就是孔夫子孔圣人吗?也就是说,孔子是我们做教师或从事教育工作的学习的目标、榜样。因此,“圣化”概念可以理解,应该可行。
那么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通过什么途径方法从而实现“圣化”目标呢?笔者认为,对师范生的师德内化教育可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方法去实现“圣化”目标。
第一,师德认知的内化。就是让师范生将师德知识(包括从师意义、师德规范以及其专业知识等)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烙印在自己的脑海,终生不忘;同时让师范生确认追求“圣化”就是自己一生的目标。在这里,我认为必须分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是在入校前,即在考生填报志愿阶段,我们的相关部门或机构对于立志做教师者应该进行充分的宣传教育,使之明晰从师的责任和意义等,清楚教师职业虽然崇高、神圣,但要求更加严格,约束更多方面,非一般人所能为。必须履行告知义务:如果你做不到,就不要报师范专业。第二阶段,是入校后(一周内)的重申且强化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学习,尤其是要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学校同样要履行告知义务:做为师范生必须要严格遵循师德,为人师表,追求“圣化”。如果你不愿意或做不到,就退学或转学其它专业。经过上述两个阶段之后,师范生必然在思想上会引起高度重视并感受到师范院校(或专业)特殊的氛围,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此后,学校要在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机构设置以及学生活动规划等方面围绕师德的内化和“圣化”进行安排设计,从而使学生的师德认知不断得以强化、深化,并最终在灵魂深处产生共鸣——自己要向“圣化”方向发展。
第二,师德情感的内化。主要侧重通过心理调试或情绪体验的方法,体会、体现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教书、如何育人。其中最主要或最基本的就是如何无私地情感至诚地热爱、对待我们的学生,这也是我们师德教育“圣化”的最重要的体验。
当然,这里应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学校里的全体职工,不管是教师岗位,还是其他岗位的,对我们的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爱。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和强化师范生的师德情感。①在所有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应该体现师生双方的平等和民主,进行充分的教学双边互动,开展“翻转课堂”式教学。当然要分清主导方、主体方。教师作为主导,要循循善诱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且诲人不倦;学生作为主体,则可无所顾忌地提出所有疑问,并与老师进行争论……这里的关键在于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既为吾尊师,但同时也是我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谈。②在所有的专业课程尤其是教法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可以互换,由学生亲身体验作为教师应怎样教,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技能等。③在学校的所有活动中,师范生都应时时刻刻学习和体验作为教师的责任感、高尚感、神圣感等,感受并享受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的幸福美好。④培养并强化学生师德情感的最佳途径是见习和实习,尤其是实习。这是理论与实际的最直接具体地结合,是师范生把此前学得的以及潜移默化的熏陶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对此,学校方面一定要制定详细的计划,进行周密的组织,采取有效的评估,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第三,师德意志的内化。就是要通过反思、“省察”等方法途径而自觉、自裁;进而以自赞或自惩等方式来磨练、强化师范生的师德意志,最终让他们相信,我们的信念和目标就是追求“圣化”,不管遇到多大的艰难困苦,都必须克服,不能阻碍。
所谓反思,就是反过来思考。在这里主要指事后对我们的言行是否符合师德规范、是否符合“圣化”目标进行的一种分析判断总结。“省察”,就是内心反省、仔细检查、考察。在这里主要指对自己说错、做错了的(包括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不符合师德等的思想行为进行深刻地反省检讨等。这两种方法共通之处在于都能够产生正能量,使我们的师范生坚定师德意志,强化师德信念,向“圣化”方向发展。
在反思、“省察”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向内用功夫”,即静下心来,回顾、返思此前所思所言、所作所为,仔细检查、认真反省。哪些对了,哪些错了;对了为自己点个赞、加颗☆,错了给自己打“●”或打“×”或者其它什么惩罚。也可参考采用古代圣哲们曾使用过的黑豆白豆“投豆法”等进行修炼。另外,也可通过写日记的方法“向内用功夫”。反思、“省察“是每天必做的功课,学校相关机构或老师在指导、引导学生这样做时当然应当强调,这个环节或过程是我们师德品质形成、升华的最重要、最關键的环节或过程,也是最难做到的。必须全心全意地去做,必须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管社会上的任何风言风语、讽刺打击,也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圣化”目标要求。
第四,师德行为的内化。师德行为的内化,就是使自己的言行完全符合师德的规范要求,是自然而然的表现而不需要丝毫外在的力量。应当说,上述师德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内化的过程也就是师德行为的内化过程,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上述三个方面方法的不断修炼,我们的行为必然就会逐渐反映和体现出向师德的接近及符合师德的要求。当然这样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如果我们再把“慎独”的方法拿来放到这里来指导我们师范生的行为的话,师德内化就完善了。当我们能够完全遵循“慎独”、达到“慎独”境界的时候,就是“圣化”目标实现的时候!
客观地说,在当今社会阶段,如果孤立地在我们的教师教育中单独推行上述“圣化”目标方法的话,恐怕是有相当难度的。它应被纳入到一个整体的社会体系的构建之中才更适宜和有效。但我们相信,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的共识的今天,“圣化”目标方法或可推出,应予试行。而且我们更加相信,“圣化”目标方法如若推行,绝不仅仅只在教育领域,它必然也会在整个社会领域引起十分深刻的令人欣喜的巨大变革。
作者简介:阎桂伦,男,1958.5生,副教授。工作单位:南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