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土著老太太80岁画画成名:画价超百万美金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itial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mily Kngwarreye是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家,她80岁以后才开始专心画画,但她的绘画生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
  Kngwarreye出生于1910年,她住在alhalkere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社区,在她80岁画画成名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生活的地方,后来她的画变得广为人知之后,她才去了悉尼等城市。
  Kngwarreye是那个社区的一个普通的妇女,她接受的艺术训练仅限于设计一些欢庆场合妇女所穿衣服的图案。她最初在衣服上画图案,后来,她开始把衣服上的图案画到了画布上。
  在Kngwarreye短暂的绘画生涯中,尝试了很多不同的个人风格。她在1989年和1991年间开创了自己最初的艺术风格。就是画很多点点,点点的大小和颜色各不相同。1992年,她开始把点点加入到垂直和平行的彩色条纹线中,这些条纹线代表河流和山脉,她开始用比以前更大的画刷。这时候的点点比以前更大,画面看起来比原来更精细,更复杂。1993年,她开始画彩色块,色块被点点所围绕,这期间她使用非常明亮的颜色,画刷也换了一种,她称之为“dump dump”风格。1995年,她终结了评论家把她称为“色彩画家”定位,开始在画布上画素条纹。1995年后期,她的画开始接近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许多细小的线条,纵横交错的出现在画布上。
  这些原始的绘画风格后来在拍卖行卖出了高价,她的画开始以一幅几万美元的价格卖出,1997年她的作品参加了意大利的双年展,1999年,她的第一次国际展在阿姆斯特丹举行。2000年,她的8件作品在苏富比以50.7万美元的价格售出,2007年,她的作品“Earth’s Creation”以105.6万美元售出,创造了原住民艺术品的最高价格记录。
  她旋风式的绘画生涯只持续了八年,2006年,正当她的绘画生涯如日中天的时候,她离开了人世。澳大利亚媒体哀悼说,“我们这里土生土长的莫奈去世了”。
其他文献
每一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都以他们的人格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现年92岁的烟台老人刘盛兰,从1996年就开始拾荒助学。18年来,他靠拾荒所得10多万元资助了全国上百名贫困学生,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他最奢侈的消费是花180元订了一份报  村里有人说,刘盛兰是个颇有想法的“能人”。  出生于1923年的刘盛兰原本是烟台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的农民,解放前,年仅20岁的他只身去往天津,在一户买卖人家里当学
期刊
儿子被树压瘫痪  母亲不离不弃照顾  王显兰是新乡市原阳县韩董庄村人,2月19日,记者来到王显兰家时,她正弓着腰,推着62岁的儿子孟德刚在院子里晒太阳。  王显兰今年88岁,育有三儿一女,这个年纪的老人,本来应该在家里享清福,但由于二儿子孟德刚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她必须得照顾儿子。  32年前,村里生产队分给孟家三棵梧桐树,孟德刚和大哥、三弟一起去拉树。由于树太粗,在往车上抬的时候,孟德刚一不小心
期刊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植树节,这是我国为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阳曲窑村有一位老人,27年来,他春天栽树,夏天锄草,秋天采集树籽,冬天看护山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心护佑他的树林,他的事迹感染了许多人……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是一年植树时,阳曲窑村74岁的种树大户边成厚又拿上铁锹,抡起了锄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正是改革
期刊
南方人喊自己的妈妈为“妈咪。”这样喊听起来洋气,听起来亲密。北方人喊自己的妈妈喊“娘,”这样喊,听起来好像有点“土鳖”。地方风俗习惯,我喊我的妈妈也是土鳖的喊法,“娘!”听着很土鳖却很贴心的称呼!  老娘,老了!过了今年就到古来稀的年龄。老娘,真的老了,劳累一生的老娘,满脸的皱纹已经占据了她全部的额头!老娘,的确老了,岁月催白了她头上的黑发,时光带走了她的青春年华!  老娘老了吗?是的,她老了。但
期刊
面色红润、发须斑白的孙甲仁,不吸烟、不沾酒,更不涉足赌桌,而是将自己的晚年生活“浸泡”在书画之中。  今年94岁高龄的孙甲仁老人,是建德原严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退休教师,曾荣获杭州市优秀教师等称号。  春寒料峭时节,记者走进了孙甲仁老人的家。一间小房间是孙甲仁的“创作室”,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另外两间卧室,墙上贴满了书画作品,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孙甲仁和老伴王香云就像是生活在鸟语花丛
期刊
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年人的晚年用品是越来越丰富多彩了,而且老年人的日常用品也饱含科技含量。很多国家的老年人用品采用了很多的高科技,对老年人的晚年身心健康都是有利的,那么下面给您介绍千奇百趣的老人新潮用品。希望中国老年人也可以采用一下!  智能眼镜  美国一家视觉公司开发出一种自动变焦的电子眼镜。它能根据戴镜人视觉的远近,随时调整镜片的聚焦点。如此一来,上点年纪的人,就不必摘摘戴戴老花镜了,而且这种一
期刊
在美国,如果你见到一群戴红帽、穿紫衣的老太太成群结队走在街上或在咖啡厅里聚会,你可不要奇怪,这是老太太们在参加“红帽协会”的聚会呢。  “红帽协会”是一个民间组织,宗旨就是给会员提供一个充满欢笑和姐妹情谊的世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7年,美国加州的苏·艾伦女士在拜访朋友时买了一顶红色软呢帽,后来她读到珍妮·约瑟夫的诗,描述一位年老的女士穿紫衣、带红帽,引发了她的共鸣,于是她决定在朋友生日时也送
期刊
刘心武1977年发表小说《班主任》后一发而不可收,30年间刘心武创作硕果累累,在海内外出版的不同版本个人专著已多达145种,广获誉评。  面对绚灿成果,刘心武却指出这一切成就皆离不开自己“偷艺”,他这样揭秘“偷艺”过程和目的:“从母语文学经典里汲取营养,特别是学习如何把生活原型升华为艺术形象,如何把握叙述策略和伏笔设置”,“借鉴自己民族的古典小说,以把自己的小说写好”,“广泛吸收营养后,在艺术形式
期刊
与其他搞收藏的人不同,八十六岁的王永善藏瓶没有“追求”,一不求数量,二不求类别,其三也不求升值,只研究酒瓶的工艺与酒的历史典故,他自嘲称:不懂艺术却硬当“艺术家”。  在近五年的收藏生涯里,他收藏了中国、日本、英国等国的球形、鼓形、葫芦形、货币等不同造型、色彩迥异的酒瓶达一千多个。王永善老人不收玻璃瓶,他告诉笔者:玻璃是易碎品,不易保存,其二它没有多少的艺术含量。  从收藏烂花盆到酒瓶  约见王永
期刊
“嘀铃铃,嘀铃铃……”报警电话响起,某地发现一具高度腐烂的尸体,疑似杀人抛尸现场。一位年届6旬的警察,迅速携带装备随队赶赴现场;抵达现场,勘验尸体、解剖尸体、收集肉体组织及体液样本、现场检验……这是达州市公安局达川区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法医——何爱平,经常需要面对的工作场景。  把家当“客栈”,被誉“老黄牛”  1983年,何爱平从达县人民医院调至原达县公安局,成为一名法医。从此,他便再未离开过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