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培养发展学生思维,重视阅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需要重视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内课外阅读联系,积极主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阅读方式。
【关键词】语文阅读 创新阅读 语文教学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自我总结能力,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同时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规定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如何培养发展学生思维,重视阅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需要重视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内课外阅读联系,积极主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阅读方式。
一、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直以来由于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具体表现如下:
1 教师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不重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没有把阅读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没有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发现并创造文体的意义;没有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没有让学生自由解释和评价作品。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这使得学生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从而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
2 重视课文阅读内容的解读而不是阅读方法的培养。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或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过程:阅读一解析内容一中心一特点。这样的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来诱杀学生的阅读灵性,使他们读而不懂,结果还是不会读。
3 考点——写作练习方法。目前很多初中较多运用这种方法。根据中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课文本身的内在感情的体现和课文拓展不去重视,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许多教师认为阅读是为了写作。模仿写作成了阅读的重要环节,从而使学生机械地在课堂上模仿作文,内容肤浅,没有文章的灵魂和感情。
二、提高语文阅读效率的几种方法
1 在课堂上坚持以读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力争改变过去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自主读书感悟的时间,去除被教师的分析琐问所挤占的“以牵为主”的弊病。把读书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并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文质兼美地大声朗读,深厚凝重地默读,长篇大论地精读、浏览等。
2 培养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的能力。重视学生阅读的内在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课文,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整体把握”方法,可通过“诵读”、“情境教学”、“思路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来实现。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浓厚的感情色彩,并逐渐受其熏陶、感染。
3 提倡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教师不应以标准化解读规范学生的理解,应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重。例如在教《核舟记》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用素描的方式画出文中的内容。这样,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授之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大胆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把学生从题海战中拉出来,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4 将知识转换成能力,注重感情教学。让阅读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让学生说出身边的真实事例:父亲下岗后坚强生活,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劳累一天回来,还要做饭;父母亲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等,都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体验,并与作者一起感受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
三、加强课外阅读,提倡师生共读
1 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人文素养”,要有文化底蕴。语文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还要阅读面广泛。进一步为学生补充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见解,积累一定的文化沉淀。课内与课外阅读互补,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 指导课外阅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注重方法的指导,用阅读——查阅工具书——讨论——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层次上,为学生推荐奇文、美文以及名篇名著。在阅读要求上,积累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古诗词等,并要求学生经常朗读和背诵。在阅读数量上初中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著阅读不少于6~9部,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还可在班上开展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赛。
3 建立和谐的班级课外阅读气氛,引导阅读潮流。课外阅读本身是具有开放性的,在民主的环境中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放手让学生选择书籍,本身亦是对学生判断和鉴别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和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故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体现真正的民主。
【关键词】语文阅读 创新阅读 语文教学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自我总结能力,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同时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规定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如何培养发展学生思维,重视阅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需要重视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内课外阅读联系,积极主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阅读方式。
一、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直以来由于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具体表现如下:
1 教师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不重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没有把阅读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没有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发现并创造文体的意义;没有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没有让学生自由解释和评价作品。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这使得学生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从而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
2 重视课文阅读内容的解读而不是阅读方法的培养。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或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过程:阅读一解析内容一中心一特点。这样的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来诱杀学生的阅读灵性,使他们读而不懂,结果还是不会读。
3 考点——写作练习方法。目前很多初中较多运用这种方法。根据中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课文本身的内在感情的体现和课文拓展不去重视,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许多教师认为阅读是为了写作。模仿写作成了阅读的重要环节,从而使学生机械地在课堂上模仿作文,内容肤浅,没有文章的灵魂和感情。
二、提高语文阅读效率的几种方法
1 在课堂上坚持以读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力争改变过去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自主读书感悟的时间,去除被教师的分析琐问所挤占的“以牵为主”的弊病。把读书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并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文质兼美地大声朗读,深厚凝重地默读,长篇大论地精读、浏览等。
2 培养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的能力。重视学生阅读的内在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课文,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整体把握”方法,可通过“诵读”、“情境教学”、“思路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来实现。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浓厚的感情色彩,并逐渐受其熏陶、感染。
3 提倡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教师不应以标准化解读规范学生的理解,应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重。例如在教《核舟记》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用素描的方式画出文中的内容。这样,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授之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大胆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把学生从题海战中拉出来,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4 将知识转换成能力,注重感情教学。让阅读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让学生说出身边的真实事例:父亲下岗后坚强生活,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劳累一天回来,还要做饭;父母亲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等,都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体验,并与作者一起感受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
三、加强课外阅读,提倡师生共读
1 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人文素养”,要有文化底蕴。语文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还要阅读面广泛。进一步为学生补充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见解,积累一定的文化沉淀。课内与课外阅读互补,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 指导课外阅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注重方法的指导,用阅读——查阅工具书——讨论——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层次上,为学生推荐奇文、美文以及名篇名著。在阅读要求上,积累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古诗词等,并要求学生经常朗读和背诵。在阅读数量上初中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著阅读不少于6~9部,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还可在班上开展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赛。
3 建立和谐的班级课外阅读气氛,引导阅读潮流。课外阅读本身是具有开放性的,在民主的环境中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放手让学生选择书籍,本身亦是对学生判断和鉴别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和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故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体现真正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