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废墟”至“实验水墨”的讨论

来源 :投资与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s123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4月28日,“废墟——李纲水墨方式的再解组”展览在广州国际单位艺术中心举办。同期举办的研讨会上,批评家、策展人和美术馆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围绕本次展览以及李纲作品,进行了精彩的座谈。研讨会从作品、艺术家、策展方式、展览形式等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下是部分批评家研讨会发言内容:
  贾方舟
  这个展览和我最近想的问题完全一样,特别突出的是展览方式和过去的经验不一样。过去策展人具有明确的身份,他是要在艺术家现成作品的基础上策划展览,而这个展览中,策展人杭春晓参与了整个创作过程,与艺术家进行了一次合谋。
  我觉得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区别这两种身份的差异,看成是知识生产,那么艺术家更接近原生产,策展人更接近生产组合。
  我整体看李纲作品的时候,当然是去捡拾某一块砖头。这个砖头拓印的过程,杭春晓没有亲自做,但是实际上参与了意见。我判断策展人的好坏,列了四个标准,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个标准破掉了,所以我对这个问题有兴趣。这四个标准是:第一,对当代问题的发现,能够把握住当代问题,这个你做到了。第二,找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第三,选择非常适当的艺术家。第四,展览的布局,让你能实现这个主题。作品呈现的结果是策展人参与的意见比较多。这个展览应该是这样的案例:从总体来说,就是一个策展人和艺术家共同创造的作品。综合呈现特别重要,如果只是呈现拓片,那倒没有什么意义。同时展示其过程,包括拓完了以后,砖的样貌,这个非常有意思。
  皮道坚
  在我所接触到的“废墟”题材的当代艺术作品中,这是一种很新的呈现。首先,它跟以前关于“废墟”的呈现不一样,带来很多东西,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第二,我一直强调水墨应该是开放的水墨,这些年水墨向各种当代艺术样式植入,但这次行为装置这样大型的综合性植入,我是第一次见到,觉得非常震撼。他和以前的不同在于,他通过四个环节提取转换,从不同的角度,把我们日常世俗化的形象,从无意识的状态变成一种反思。“废墟”有象征性。为什么巫鸿他们对“废墟”感兴趣?因为当代艺术非常象征化,很多人说中国是一脚踏着过去,一脚踩向未来,过去和未来并存。他选择了“废墟”,这是非常形象的反思。
  殷双喜
  李纲的作品运用了“拓印”这个概念,是给传统注入新意。过去,我们的前人拓印碑帖,那是把历史通过拓印流传到今天,是一种对过去的追忆和怀念。
  改革开放以后,当代艺术家有拓印长城的,也是向历史致敬。李纲的拓印关注的是废墟,是城市的碎片。他通过拓印,把这个现实送进博物馆,他有没有传到将来的愿望,现在不好说。但是,艺术家做的工作就是点石成金的工作。所以艺术家说这个是金子,就是金子;但是你要相信,你不要去搞化学检验,这是信仰领域里的事情。再一点,李纲采用的方法是一种博物馆的方法,就是像威尼斯双年展的概念,建立起一个虚拟档案,把这个现实进行编号,呈现出一种档案的形态。
  王璜生
  今天我第一次这么完整地看完李纲的这组作品。我觉得他是很有勇气和智慧地进行着转型,从原来的那种“水墨方格”平面走向了一个多元综合,包括影像、立体、行为等,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探索之路。他通过对水墨废墟、文化废墟的隐喻,借助于砖头的符号,以搜集、提取、编号、拓印、再造、转换等过程与方式,综合行为、平面、影像、光效等,构成一种很强的“气场”、很强的一种力量,从而形成了一个可以更多地进行文化阐释的空间。
  王林
  关于李纲的作品,我想做两个比较。
  一个是八十年代东北艺术家王长白等人做过的实物拓印。李纲的拓印用砖头,尽管也是实物,但仍然把拓印返回到水墨形式的表现力之中,这和他长期从事抽象水墨创作有关。这里有一个层面可以研究,就是从实物拓印到抽象水墨的变化,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另一个比较,是在今年威尼斯展览中,艾未未的一个作品也叫《废墟》。他采集在汶川地震灾区建筑的钢筋,拉直,堆积,做了一个非常有体量感的装置作品。很干净、很有力量,有几何抽象这种属性,但背后又有强烈的社会针对性。把这个作品和李纲作品做个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趋势,就是社会的针对性在艺术中是怎么转化成为现场感受、怎么形成艺术氛围的。这是让参观者重新在场,而不仅仅是废墟本身在场。
  所以说,李纲的作品是一个祭奠,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废墟之地的祭奠。
  杨维民
  细细地看李纲现在的作品,实际上他是拿那种废墟的砖,不是在做拓模,他是把废墟的砖挥洒如笔,已不单单是在拓印。那些宣纸画深深的墨痕、遒劲迸溅的墨汁,是他触摸残砖碎墙而升腾的内心激愤,他的悲情坚毅地表现出来,这是一个精神自虐之物化置换。我认为李纲不是一种拓印,因为他不是在直接复制和简单再现。我们以前的拓印是把经典的东西,比方说古代碑文、印玺铭文拓印成文本,是一种原封不动的复制,是一种直接的清晰再现,从而再次传世阅读。李纲是把人们不可能认为是文献的东西,创造为一种新文本,把他放进了美术馆,也就是把现实的废弃,用水墨文化造就了一种仪式,幻化为文本文献,也就把废墟之残砖堂而皇之物化为历史文献。
  王春辰
  今天的艺术家常在创作中使用多种媒介,比较盛行跨界。跨界在今天为什么成为一种需要?实际上,这意味着艺术家思考艺术和生活的拓展和深化。原来的“墨痕”展是一个客观中立的态度,只是看到抽象形式的问题。今天李纲把拓印的方式发展到观念的层面,发展到对社会现实中,记录着中国社会变化的场景,这些都是媒介的扩展。各种媒介的互为使用,对艺术家的挑战程度更高,远远超出单一媒介的艺术家的能力。我们本身在美术馆工作,经常看到各种媒介同时使用,很多情况下给艺术家带来了启发和想象。这个废墟具有双重的意义,一个是现实的废墟,一个是在载体背后的历史的废墟,如此构成他想以水墨的方式来表现废墟的意义。在今天,艺术家如何把跨界做得更深入,这是另外一个挑战,这恐怕不是一次展览能完成的。我们在这里对李纲老师表达期待。   吴鸿
  我们今天所身处的这个时代中,特定的社会景观、人心的欲望和人类文明史中一以贯之的乌托邦理想,构成了李纲展览的社会性背景。从策展人的角度看,这个展览因为策展人的介入,从而使展览的形态和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个好的策展人不是在艺术家的作品基础上进行再解释,或者充当艺术家的老师,而应该把展览视为自己的作品,通过运用空间,在展示艺术品的过程中,用策展人的语言对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重新阐述。当代艺术的话语系统有自己的游戏逻辑,以艺术家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个人和乌托邦的想象,今天的展示形式似乎给他们带来很多不利的条件——每个展厅分散,互相之间不贯通。然而,今天每个展厅的分割对于策展人的解组而言恰到好处,因而在策展人的学术逻辑系统里,这个展览并不是孤立的个案。
  杨卫
  我认为单是社会学的转换还不够,因为毕竟还是艺术,我们要从艺术形式与艺术语言上去理解,而不是只谈它的社会性与现实性。刚刚看了这个展览的几个板块,我发现这些作品的形式感也很强。当然,这种形式感是区别于传统水墨方式的。首先是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李纲在展览中穿插了多种语言,比如影像、装置、照片以及拓印方式,等等。从语言的角度看,正是多种方式的介入,重新激活了水墨画,而将水墨方式运用到当代语境中,也是对当代艺术媒介的一种丰富。这两者是互补关系,一方面将水墨方式用到当代语境中,重新发挥;另一方面是运用当代的各种视觉元素,来重新激活水墨画。最后呈现的结果非常丰富,形式感很强,也很艺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水墨画还是有很宽很长的路可以走。
  唐克扬
  中国还处在一个没有完全被西方的现代艺术所侵蚀的状况之中,但现在这个趋势必不可免,因为每个人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因素不是意趣,不是概念,而是一个具象的东西,如材料、空间等。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创作的物质和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代的中国没有废墟的概念,不是因为过去没有废墟,而是因为过去怀古。今天大家对世界轮回不是很在意,楼房建好之后,又费劲地拆掉,产生了大量的废墟。当李老师用水墨的材质,制作一种带有城市、建筑含义的作品时,实际上是他本人对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的一种回顾。这个废墟是双重的,更多的是在他的生活经历之中,对某种变化的追忆,还有对于水墨这种材料的坚持。这可能是讨论废墟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吴洪亮
  中国现在是一个盛产拆与废墟的时代,这个展览空间是一个先解后组的空间。作为一个美术馆人,我对展览本身、对如何利用展览空间资源,来表述艺术家以及策展人的态度很感兴趣。这个展览是在进行了周密的阴谋后的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共谋,所以这个展览很有趣。我觉得李纲老师跟春晓,好像已经把我们现在能想到的关于当代艺术的游戏,在这个展览里穷尽而且延续了,甚至可能还会在一年以后或者更长时间,给我们呈现一些再想象。
  刘礼宾
  针对这个展览谈四个点。
  第一个,李纲类似做了一个功课——用一个展场激活了一个词。“提”、“取”、“转”、“换”,我们用一个展场去看这样一个词的时候,特别有助于对这些词的理解,每个词负载的文化含义可能被激活。第二个,我看重三个元素的统一:动作、动作所提示的物质以及他们的身体,三者构成怎样的关联?在李纲的平面作品中,我能看到这三者。今天的展场,我看到的是“动作”和“物质”这两个关键词,我期待下一步,有没有可能有身体的介入?第三个是“废墟”问题。擅长某一艺术形式的艺术家都在进行“介入社会”的努力,我更看重的是从艺术本体出来,从其特征延伸出的社会介入性,水墨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李纲在这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第四个,我比较喜欢第四个展场,这个展场展现出了特殊的品质。我觉得经过九十年代的“实验水墨”和“新文人画”,“水墨”最紧要的问题不再是表现纠结于中西的视觉游戏,或者展现才情,而是你让观众看到作品品质的时候,让人理解到中国人特殊的主体建构的时候。
  鲁明军
  策展人杭春晓提出的"提取转化"给人的一个初步感觉是,他把现在最流行的,或者说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手法,基本上操练了一遍,里面有形式、有观念、有关系美学、有社会介入,还有点人类学的色彩,等等。实际上,这都是今天在整个国际艺术界,我们非常熟悉的艺术语言。在这个意义上,他实际上以李老师为一个对象,在做一个测试,看看水墨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毕竟在水墨界这种尝试还是不多。关键是,我看到的一种精确度。对每一个东西,他还是力所能及达到一种精确度。但是,我的质疑也恰恰在这里,好像还是试图把李老师放到今天流行的当代艺术框架里面。其实,我们所期待的恰恰是李老师的这种实验,有没有突破这种既有体系的可能,准确地说,有没有太多意外感。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期待。
  盛葳
  李纲先生有非整体性、单元化和元素化的东西,这可能能够对应策展人关于解组的含义。但是我想,其实它也有一种可能,这些砖头的元素可以组成新的建筑,但是没这样做。建构一种新的、平行的、民主的秩序,一种非差异化的多项意义再生产,这个非常重要。最后一点,这种定制的方式,无论是砖头,还是水墨单幅的作品,实际上跟圆圈的规律化、定制化,秩序上是一致的,在这一点可以建立艺术家在差异化之外的一种连续性的脉络。
  段君
  这次展览“废墟”不是衡量展览价值的最大因素,衡量这次展览价值最大的因素还是工作的方法,就是李纲强调的转换,这个层面比较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刚才问你们之间有没有相互不能妥协的地方。这次展览看起来是沟通比较顺畅的结果,如果展览当中有一些沟通不畅的领域在这个展览当中呈现,也会很有意思。另外,在展览里面,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方法转换,而且刚才几位专业的批评家也看到了李纲对水墨本身的控制,这种能力是他作为职业艺术家的能力,也很细微。
其他文献
大多数首席执行长(CEO)听到“创新”这个词时都会翻白眼,它让人想起这样的场景:员工们浪费数小时甚至数日的时间,坐在豆袋椅上,一边扔着飞镖,一边反复寻思着他们已经考虑过的想法。“头脑风暴”已然成了无聊和挫折的代名词。  在过去十年里,我们在世界不同地方和每一个主要行业都问过高级主管们有关创新的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以一到十评分,创新对你公司成功的重要性有多大?”第二个问题:“以一到十评分,你
期刊
“中国期货行业的春天来了!”中粮期货董事总经理、首席投资顾问、首席分析师王在荣先生指着他的新书《中国期货大趋势》告诉记者,“我从1995年到现在,经历了20年期货生涯。可以说,我见证了中国期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期货市场从成交量最小的期货交易,变成了交易量稳居世界第一的市场。”  一个暖春的上午,《投资与理财》记者在北京中青旅大厦采访了王在荣先生。在近2 0年的期货生涯中,王
期刊
“不是不好买,是根本抢不到。”  “我已经有四五年没有抢到国债了。”  曾几何时,购买国债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奢侈。  然而,今年4月11日,财政部公告称,2 014年记账式附息(七期)国债于当日完成招标工作,实际发行面值金额207亿元。相比计划发行的280亿元,此次国债发行仅完成了74%的任务。从前买国债可是“一债难求”,今日的国债发行却是遭遇冰霜。如此天壤之别,直观的印象是国债失宠了。  国债
期刊
2014年5月3日,北京农展馆 “艺术北京”完美收官。在大多数画廊销售优于往年的同时,我们将目光聚集到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来京参展的画廊。全球艺术博览会纷纷成长起来,艺术北京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从国外画廊参展的情况可见一斑。  以推广为目的  据主办方介绍,本届艺术北京国外画廊的数量与往年相当,大约占参展画廊总数的30%。除了金发碧眼的画廊老板,我们几乎可以从展出的作品一下就能分辨出国外画廊。即
期刊
随着中国富强,国人现在越来越关注艺术,并且越来越关注包含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中国水彩画在丰厚的文化基础之上,师法西方绘画的造型和色彩技术,学习西画的造型方式,使中国水彩画既有西画的造型、色彩原理,又饱含着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外来画种与中国本土文化完美结合的有力证明。中国水彩画的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刻,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在当今艺术品市场高涨的时候,水彩画的重磅出击,正在成为
期刊
2014年5月3日,“无常之常——东方经验与当代艺术”展览于元典美术馆开展。参加开幕式的艺术家和嘉宾大多刚刚经历了“艺术北京”的喧嚣,从一个商业主导的展场回归至东方经验的“无常之常”,禅意的水泡和柔美的火焰让人重归平静,享受东方平和之美。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同欧洲文明区别很大的完整的文明系统,是东亚文明的策源地和中心。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与艺术,并且基于不同的哲学、语言、生活
期刊
5月,798艺术时态空间,一场名为“灵感之旅Inspiring Journey”主题展揭开神秘面纱。据悉,此项展览历时2年,由韩国KOLON集团联手著名建筑师事务所Suh Architects共同打造,以装置形式的建筑美学来呈现KOLON的文化价值。  此次艺术展首次展出的大型装置艺术取名为 4Habitats(4栖息地)。“4Habitats(4栖息地)”,是由工业材料领域里常用的材料制成,可运
期刊
2012年7月,王迈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央甬道制造了一个壮观而荒诞、由航道和森林组成的特定场景,以此解析正在消失的过去以及不确定的未来。王迈通过海峡的隐喻——一道必须能被控制且往往造成紧张的狭窄鸿沟,在展览的物理空间和其延展的地缘政治背景之间,构筑了一种精心策划的平行关系。  在当下这个敏感的交汇点,王迈并置历史与现代、永恒与短暂,最终将一切都引导至潜藏在展览表象之下的同一主题:石油。“海峡”在
期刊
文化产业和艺术投资专家,长期为国内外媒体撰写文化艺术方面的评论文字  有特别喜好操弄各种社会事件者,比如专写各类时评的作家写手,比如哭天喊地转发各种段子、时政消息乃至谣言的律师,比如以团队形式进行“话题操作”、博取营销帐号知名度或者商业收益的公司或工作室,我称之为“吃眼球”的人。  大众媒体兴起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在中国,则是最近20年有大发展,如南方周末、财经在全国有影响,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
期刊
2013年,一部名叫《中国合伙人》的电影在一夜之间风靡全国,影片中所展现的改革开放大潮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甩掉铁饭碗,自主创业的艰辛历程,让无数国人为之动容。有着深远意义的是,一年之后,这部电影中的主角演员之一黄晓明和他的圈中好友任泉、李冰冰一起对外宣布启动“Star VC”计划,以一线明星的身份,跨界迈入创投圈,谱写出21世纪中国合伙人的又一瑰丽篇章。  明星也VC,对于如今吃穿不愁的国人来说,有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