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快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跨境电商”背景下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的需要,也是适应外贸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需要。为此,在“跨境电商”的背景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进行研究,以有利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9.026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同年,商务部在南京举办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政策宣传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外贸的一匹“黑马”。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工具促进了“双创”的开展,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外贸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跨境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显著增加,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 但是,就目前的国际经贸专业培养方式而言,培养出的人才仍然不可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转变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1 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属于不同海关边界的交易实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完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通过跨境物流交付货物的对外商业活动。近年来,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对外贸易的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跨境电子商务被广泛运用, 中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经过多年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改变。近年,跨境电子商務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交易规模同比都有大幅度增长。
2 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跨境电商迅速发展的需要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易方式多样化,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 通过整合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开展进出口业务,由此对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传统外贸技能是国际贸易人才的基础,同时还应具备网络营销能力、跨境电商平台操作和管理的能力以及较高的外语水平。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培养方式必须改变。
2.2 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目前,在全球经济总体经济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中国的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放缓,传统外贸企业变得越来越困难。 但近年来出现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速度极快,增长速度呈现爆发式,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与此同时国家还出台了鼓励和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应政策,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进行转型,充分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特别指出应向跨境电商转型的是我国的中小外贸企业。因此,高校务必与时俱进紧跟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适时进行修订和调整,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适应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 当前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不合理
第一,公共课比例较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依照国标,同时根据学校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和修订,在对整个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的过程中发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学分和学时占比较多,以致专业课不得不减少学时学分。以对外交流所用的英语来说,沟通和表达是学习该课程应具备的最核心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为了该课程的教学基本导向,通过学习,学生拥有了比较夯实的写作和阅读能力,但是像口语这种应用能力却普遍较弱。同时由于学时和学分的总量限制,具有很强应用能力的国际经贸函电和商务英语由于学时所限却相当薄弱,以至于在步入社会面试和在岗位上实际工作时不能很好的用专业外语进行沟通和表达。
第二,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且具有滞后性。 高校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开设的课程一般包括国际金融、国际物流管理、报关实务等,对于传统国际贸易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经过一系列的系统培训后业务员可以熟练完成外贸业务。但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和发展,对于跨境电商企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懂外贸基础知识,还应了解国际市场的动态,掌握跨境电商的技能和知识,才能在对外贸易中做业务时很好的利用互联网平台交易。因此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务必深入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调整课程体系,深化基于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改革。
3.2 教材内容陈旧
当前高校开展教育和教学改革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课程内容陈旧,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同样如此,面对种类繁多的国际贸易专业教材,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立足于传统贸易方式编写教材内容,而没有及时地补充和更新跨境电商的相关内容,没有涉及的教材也不在少数。使得教师对跨境电商的相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详细的讲解,授课内容也比较陈旧,以致教学不能紧跟形势,教学内容与当前形势脱节,不利于学生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
3.3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且方式单一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名高校老师,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改变,改变传统的授课信息传递模式,由单向单元向多向多元的信息传递方式转变,以实现教学的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此种方法比较单一。虽然现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被教师运用,但是主要还是以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学生是被动的学习,互动不足很难较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能动性。
3.4 实践教学严重滞后
首先是实践教学的师资缺乏。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一般是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从学校到学校进行任教,普遍缺乏在外贸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授课时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其次是与跨境电商相关的实践环境不充分。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实训基地结合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的主要形式。校内以购买模拟软件教学为主,由于软件数据更新较慢且交易环境只是停留在软件模拟,缺乏真实性,不利于学生的能动性培养。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虽有建立,但一般企业不会同时接纳大量学生,即便有的企业同意接纳,也只是停留在学生从事日常的辅助工作,不能真正参与到国际贸易的具体业务中。 3.5 专业课程评价考核方式过于强调期末成绩
为了提高我国的本科教育质量,加强和振兴本科教育,2018年,国家教育部提出 “新时代高教40条”,其中第12条指出: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期末试卷测试方式目前仍然是各高校的主要考核评价方式,这种试卷的考核方式存在各种问题。其一是容易引发趋利主义,平时不用功,以期末的最后几天应付考试,没有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知识薄弱不可避免。另外,以试卷方式考核,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涉及较少,主要侧重理论知识。虽然学生的期末成绩很好,但是外贸业务技能也不一定能够较好掌握,工作时不能很快进入状态。因此,要想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国际贸易人才,必须认真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高教40条”,强化过程考核。
4 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跨境电商涉及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两大领域,需要既懂市场,又会营销和运营的综合性人才。目前高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不能及时满足企业的需要,一般都需要通过跨境电商企业内部培养或第三方培训机构的再次培养。因此,在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有必要重新构建人才培养路径。
4.1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跨境电商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要,国际贸易专业应紧跟这一发展趋势,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由于跨境电商在各个流程与环节方面都与传统外贸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人才的各项能力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国际贸易专业深入到跨境电商行业和工作岗位进行实地调研,进而明确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素质和技能的需求,从而确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通过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构建以岗位要求为职业能力目标,以职业能力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打造就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
4.2 课程体系与跨境电商职业岗位对接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跨境电商人才,主要在跨境电商企业里从事商务类的工作,如跨境电商运营专员、营销策划推广、网络客服等。通过调查发现,跨境电商不同岗位有各自独特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综合来看,跨境电商人才从业人员需要具備外贸、外语、营销、物流、客服、财务、计算机等综合性知识和技能,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为了更好地对接跨境电商职业岗位能力的这些要求,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在传统外贸课程的基础上,删除不适应企业需要的一些理论课程,增设网络营销、产品拍摄与店铺装修、搜索引擎优化和跨境电商平台操作等跨境电商类实务课程,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提高学生的跨境电商实操能力,以满足岗位技能需求。
4.3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必须符合实际业务流程,才能使得培养的人才无缝衔接跨境电商岗位。因此,实践教学可通过基础实训、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三个模块来完成对跨境电商岗位技能的训练。基础实训主要在大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诸如商务英语表达、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跨境电商平台基本操作等基本技能。专项实训主要在大二阶段,根据比较有代表性的跨境电商平台的典型任务,总结出基于典型任务的教学模块,帮助学生熟悉各个平台的操作流程,根据教学模块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开展专项实操训练。综合实训在大三和大四阶段,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企业无缝对接。可以通过学生创业或与外贸企业合作的形式,引入真实项目作为实训任务,以任务为引领开展真实的跨境电商运营项目。按照真学真做掌握真技能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真实工作任务实操切实提高实践技能,从而实现从综合实训到就业或创业的无障碍过渡。
4.4 组织参加跨境电子商务竞赛
竞赛是检验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职业技能竞赛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面向大学生的跨境电商类竞赛有全国跨境电子商务技能竞赛、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和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等,这些比赛通过提供真实的跨境电商运营环境,检验大学生跨境电商运营、数据分析、营销策划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跨境电商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在跨境电商背景下,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有必要把参加此类竞赛作为专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部分。
4.5 改革考核评价制度
考核评价的改革要彻底摒弃过去的结果考核制,应重视过程,同时兼顾结果,以实操技能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为考核评价标准。对于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的跨境电商实践教学活动的考核,可以把店铺产品数、店铺浏览量、订单数、成交额等作为考核指标,并定期公布分数和排名。在真实的店铺运营比拼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不仅提高了店铺运营、营销策略、数据分析、团队合作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而且通过实践,还收获了经验和收益。通过对实际项目运营业绩进行考核,有助于真正提高实践技能,从而为跨境电商就业创业做到无缝衔接。
参考文献
[1]吴丽芬.基于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19).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9.026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同年,商务部在南京举办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政策宣传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外贸的一匹“黑马”。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工具促进了“双创”的开展,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外贸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跨境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显著增加,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 但是,就目前的国际经贸专业培养方式而言,培养出的人才仍然不可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转变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1 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属于不同海关边界的交易实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完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通过跨境物流交付货物的对外商业活动。近年来,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对外贸易的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跨境电子商务被广泛运用, 中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经过多年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改变。近年,跨境电子商務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交易规模同比都有大幅度增长。
2 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跨境电商迅速发展的需要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易方式多样化,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 通过整合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开展进出口业务,由此对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传统外贸技能是国际贸易人才的基础,同时还应具备网络营销能力、跨境电商平台操作和管理的能力以及较高的外语水平。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培养方式必须改变。
2.2 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目前,在全球经济总体经济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中国的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放缓,传统外贸企业变得越来越困难。 但近年来出现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速度极快,增长速度呈现爆发式,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与此同时国家还出台了鼓励和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应政策,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进行转型,充分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特别指出应向跨境电商转型的是我国的中小外贸企业。因此,高校务必与时俱进紧跟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适时进行修订和调整,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适应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 当前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不合理
第一,公共课比例较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依照国标,同时根据学校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和修订,在对整个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的过程中发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学分和学时占比较多,以致专业课不得不减少学时学分。以对外交流所用的英语来说,沟通和表达是学习该课程应具备的最核心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为了该课程的教学基本导向,通过学习,学生拥有了比较夯实的写作和阅读能力,但是像口语这种应用能力却普遍较弱。同时由于学时和学分的总量限制,具有很强应用能力的国际经贸函电和商务英语由于学时所限却相当薄弱,以至于在步入社会面试和在岗位上实际工作时不能很好的用专业外语进行沟通和表达。
第二,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且具有滞后性。 高校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开设的课程一般包括国际金融、国际物流管理、报关实务等,对于传统国际贸易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经过一系列的系统培训后业务员可以熟练完成外贸业务。但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和发展,对于跨境电商企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懂外贸基础知识,还应了解国际市场的动态,掌握跨境电商的技能和知识,才能在对外贸易中做业务时很好的利用互联网平台交易。因此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务必深入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调整课程体系,深化基于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改革。
3.2 教材内容陈旧
当前高校开展教育和教学改革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课程内容陈旧,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同样如此,面对种类繁多的国际贸易专业教材,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立足于传统贸易方式编写教材内容,而没有及时地补充和更新跨境电商的相关内容,没有涉及的教材也不在少数。使得教师对跨境电商的相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详细的讲解,授课内容也比较陈旧,以致教学不能紧跟形势,教学内容与当前形势脱节,不利于学生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
3.3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且方式单一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名高校老师,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改变,改变传统的授课信息传递模式,由单向单元向多向多元的信息传递方式转变,以实现教学的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此种方法比较单一。虽然现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被教师运用,但是主要还是以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学生是被动的学习,互动不足很难较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能动性。
3.4 实践教学严重滞后
首先是实践教学的师资缺乏。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一般是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从学校到学校进行任教,普遍缺乏在外贸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授课时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其次是与跨境电商相关的实践环境不充分。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实训基地结合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的主要形式。校内以购买模拟软件教学为主,由于软件数据更新较慢且交易环境只是停留在软件模拟,缺乏真实性,不利于学生的能动性培养。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虽有建立,但一般企业不会同时接纳大量学生,即便有的企业同意接纳,也只是停留在学生从事日常的辅助工作,不能真正参与到国际贸易的具体业务中。 3.5 专业课程评价考核方式过于强调期末成绩
为了提高我国的本科教育质量,加强和振兴本科教育,2018年,国家教育部提出 “新时代高教40条”,其中第12条指出: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期末试卷测试方式目前仍然是各高校的主要考核评价方式,这种试卷的考核方式存在各种问题。其一是容易引发趋利主义,平时不用功,以期末的最后几天应付考试,没有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知识薄弱不可避免。另外,以试卷方式考核,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涉及较少,主要侧重理论知识。虽然学生的期末成绩很好,但是外贸业务技能也不一定能够较好掌握,工作时不能很快进入状态。因此,要想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国际贸易人才,必须认真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高教40条”,强化过程考核。
4 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跨境电商涉及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两大领域,需要既懂市场,又会营销和运营的综合性人才。目前高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不能及时满足企业的需要,一般都需要通过跨境电商企业内部培养或第三方培训机构的再次培养。因此,在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有必要重新构建人才培养路径。
4.1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跨境电商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要,国际贸易专业应紧跟这一发展趋势,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由于跨境电商在各个流程与环节方面都与传统外贸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人才的各项能力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国际贸易专业深入到跨境电商行业和工作岗位进行实地调研,进而明确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素质和技能的需求,从而确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通过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构建以岗位要求为职业能力目标,以职业能力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打造就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
4.2 课程体系与跨境电商职业岗位对接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跨境电商人才,主要在跨境电商企业里从事商务类的工作,如跨境电商运营专员、营销策划推广、网络客服等。通过调查发现,跨境电商不同岗位有各自独特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综合来看,跨境电商人才从业人员需要具備外贸、外语、营销、物流、客服、财务、计算机等综合性知识和技能,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为了更好地对接跨境电商职业岗位能力的这些要求,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在传统外贸课程的基础上,删除不适应企业需要的一些理论课程,增设网络营销、产品拍摄与店铺装修、搜索引擎优化和跨境电商平台操作等跨境电商类实务课程,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提高学生的跨境电商实操能力,以满足岗位技能需求。
4.3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必须符合实际业务流程,才能使得培养的人才无缝衔接跨境电商岗位。因此,实践教学可通过基础实训、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三个模块来完成对跨境电商岗位技能的训练。基础实训主要在大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诸如商务英语表达、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跨境电商平台基本操作等基本技能。专项实训主要在大二阶段,根据比较有代表性的跨境电商平台的典型任务,总结出基于典型任务的教学模块,帮助学生熟悉各个平台的操作流程,根据教学模块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开展专项实操训练。综合实训在大三和大四阶段,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企业无缝对接。可以通过学生创业或与外贸企业合作的形式,引入真实项目作为实训任务,以任务为引领开展真实的跨境电商运营项目。按照真学真做掌握真技能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真实工作任务实操切实提高实践技能,从而实现从综合实训到就业或创业的无障碍过渡。
4.4 组织参加跨境电子商务竞赛
竞赛是检验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职业技能竞赛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面向大学生的跨境电商类竞赛有全国跨境电子商务技能竞赛、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和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等,这些比赛通过提供真实的跨境电商运营环境,检验大学生跨境电商运营、数据分析、营销策划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跨境电商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在跨境电商背景下,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有必要把参加此类竞赛作为专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部分。
4.5 改革考核评价制度
考核评价的改革要彻底摒弃过去的结果考核制,应重视过程,同时兼顾结果,以实操技能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为考核评价标准。对于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的跨境电商实践教学活动的考核,可以把店铺产品数、店铺浏览量、订单数、成交额等作为考核指标,并定期公布分数和排名。在真实的店铺运营比拼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不仅提高了店铺运营、营销策略、数据分析、团队合作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而且通过实践,还收获了经验和收益。通过对实际项目运营业绩进行考核,有助于真正提高实践技能,从而为跨境电商就业创业做到无缝衔接。
参考文献
[1]吴丽芬.基于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