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正在推进的“一号工程”可以说是“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在杭州的具体化。由此,引出我的一点思考,结合国家实施“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面对“十三五”,发挥杭州的技术和产业优势,继续推进智慧产业化,大力促进产业智慧化,以实现杭州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受到海尔张瑞敏刚在山东省“互联网+制造”会议上一次演讲的启发。他说,工业4.0或者互联网的目标,会带来三化,一是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平台化,二是用户个性化,三是员工创客化。海尔是中国制造企业中最早在探索“工业4.0”的。比如它收购了新西兰的公司,在青岛建厂,但通过互联网在新西兰完成设计。
另一方面,也是自己这些年工作的经历和体会。毫无疑问,互联网在杭州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和应用基础。有阿里巴巴这一巨头在引领示范,加上这些年众多资本的助推,互联网技术在消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及应用在杭州方兴未艾,一枝独秀。智慧产业化是杭州的竞争优势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想说的是,突破物联网技术当然包括工厂物联网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和技术创新,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两头并进,对于杭州制造更有重大现实意义,也是杭州产业智慧化的本义。
这几年,世界主要国家加大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
先看美国。依赖其科技创新和互联网优势,力促制造业回归和振兴。2011年6月奥巴马推出“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计划汇集全美产业界、大学、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力量和资源,依赖信息、自动化、计算、软件、传感和网络等的运用与协调,并运用物理学和生物学原理开发出的前沿材料和新兴制造能力,以实现这样的目标:振兴传统强项的高端制造业,尽可能夯实中端制造业,不放弃纺织、玩具等价值链低端消费品生产。美国不讲“工业4.0”, 认为“工业互联网”是“工业4.0”的制高点,能使企业提高制造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能耗排放。美国工业互联网涵盖了制造、电力、能源、交通、医疗五大行业。
再看德国,基于其悠久的先进的制造业基础,提出“工业4.0”战略。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是继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技术之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通过推动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应用,重点针对高技术,着眼高端装备、高端环节,布局“智能工厂”,推进“智能生产”,创造智能产品、程序和过程,从更加自动化到更加智能化。其目标是在迈进工业化第四阶段中先发制人,力图保持制造业全球竞争力,与美日等国争夺新产业革命的话语权。
那么“工业4.0”会给制造业带来哪些变化呢?它使得生产过程更灵活、坚强;发展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引起工作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当然,也可能引发诸如可靠性、风险、技术安全和知识产权等问题。
再看中国,以上这些变化可能带来的好处,恰恰是中国制造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跑得没有以前那么快了。面临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困境、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
中国制造的现状是大而不强,缺核少芯,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阶段,或是工业2.0与3.0之间。工业2.0 的典型特征是:规模化生产,低成本竞争。今天,大规模扩张生产方式形成了产能相对过剩,低成本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用工成本高企。同时,随着服务业、金融业及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体经济制造业主“脱实向虚”,中国经济出现虚拟化倾向。
杭州,也是制造业大市,以上这些问题同样在发生,所以杭州必须抓住机遇,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必须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智慧化。对比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方向是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战略目标是由大变强,实现路径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突破口是智能制造。强调以自动化、智能化的制造业改造升级为切入点,同时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 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切入点中对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制造业的作用予以强调。
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包括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可以形成经济发展新形态,对于中国制造意义重大。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长汉宁·卡格曼曾说过:“工业4.0是一个战略,目前并没有针对企业做出具体规划,关键是德国企业要放开思想来接受互联网。”互联网体现的平等、开放、合作、共赢精神,也是面向全球化时代的现代企业应有的精神。
国家将智能制造定位于中国制造的突破口,杭州也要以此战略为指导。一方面,杭州在重大装备制造,高效节能环保装备、车辆与物流装备、织纺印染装备、现代医疗设备与器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光伏及新能源装备等领域有技术优势和体量基础;另一方面,杭州在IC设计制造、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3D打印装备等领域也有相当的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杭州已有一大批工业企业实践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并取得成绩。
目前,制造业大多是在离散制造中某一生产环节实现自动化。“机器换人”工程加快了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进程,工业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得到了应用,智能化则尚在探索之中且参差不齐。不同行业领域在实现生产流程化和标准化过程中大多带有行业特性,不少先行先试者的体会是互联互通比想象中难。在软件硬件、人才资本、数据共享、政策机制等方面都存在制约因素。
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入融合,智能化网络化制造是发展方向,在“十三五”规划中要予以重视。要继续推进机器换人等工程,而且机器人的应用不是简单地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能体现行业应用特征、高效、高精度、高可靠、可联网、低成本,这是自动生产和智能制造的基础,也对杭州发展机器人产业需要掌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出了要求。要继续扶持3D打印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这方面杭州已有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基础,这更是国家高度重视的产业发展领域。要继续重视传感器与工业控制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这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智能制造和工业强基两大工程的内容,是构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的关键。在这两个领域中,杭州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校院所,也有一批市场覆盖面广的产品和服务。此外,有一项被称为21世纪制造业竞争前沿的技术,也是德国“工业4.0”中作为未来智能制造主要目标之一的技术——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全球化市场、个性化需求引发的市场碎片化、需求多样化,对现有大规模生产带来巨大挑战。大规模定制在制造领域的应用能很好地体现互联网+制造业。如在制造(服务)前端,通过社交平台(客户信息是流量,是企业最大的资源)、云计算(构建快速、海量数据处理的平台、挖掘利用可用资源,实现内容资源共享)、大数据(告诉制造商每个用户的消费倾向,以及各用户需求之间的细分差异)等,获得客户的需求信息;在设计阶段,通过网络化平台,共享异地资源,同时使客户成为设计者,增强体验感和产品的适用性。如海尔佛山工厂应用的大规模定制系统,促成了首批50万个用户参与定制洗衣机。
一方面,受到海尔张瑞敏刚在山东省“互联网+制造”会议上一次演讲的启发。他说,工业4.0或者互联网的目标,会带来三化,一是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平台化,二是用户个性化,三是员工创客化。海尔是中国制造企业中最早在探索“工业4.0”的。比如它收购了新西兰的公司,在青岛建厂,但通过互联网在新西兰完成设计。
另一方面,也是自己这些年工作的经历和体会。毫无疑问,互联网在杭州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和应用基础。有阿里巴巴这一巨头在引领示范,加上这些年众多资本的助推,互联网技术在消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及应用在杭州方兴未艾,一枝独秀。智慧产业化是杭州的竞争优势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想说的是,突破物联网技术当然包括工厂物联网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和技术创新,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两头并进,对于杭州制造更有重大现实意义,也是杭州产业智慧化的本义。
这几年,世界主要国家加大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
先看美国。依赖其科技创新和互联网优势,力促制造业回归和振兴。2011年6月奥巴马推出“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计划汇集全美产业界、大学、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力量和资源,依赖信息、自动化、计算、软件、传感和网络等的运用与协调,并运用物理学和生物学原理开发出的前沿材料和新兴制造能力,以实现这样的目标:振兴传统强项的高端制造业,尽可能夯实中端制造业,不放弃纺织、玩具等价值链低端消费品生产。美国不讲“工业4.0”, 认为“工业互联网”是“工业4.0”的制高点,能使企业提高制造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能耗排放。美国工业互联网涵盖了制造、电力、能源、交通、医疗五大行业。
再看德国,基于其悠久的先进的制造业基础,提出“工业4.0”战略。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是继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技术之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通过推动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应用,重点针对高技术,着眼高端装备、高端环节,布局“智能工厂”,推进“智能生产”,创造智能产品、程序和过程,从更加自动化到更加智能化。其目标是在迈进工业化第四阶段中先发制人,力图保持制造业全球竞争力,与美日等国争夺新产业革命的话语权。
那么“工业4.0”会给制造业带来哪些变化呢?它使得生产过程更灵活、坚强;发展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引起工作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当然,也可能引发诸如可靠性、风险、技术安全和知识产权等问题。
再看中国,以上这些变化可能带来的好处,恰恰是中国制造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跑得没有以前那么快了。面临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困境、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
中国制造的现状是大而不强,缺核少芯,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阶段,或是工业2.0与3.0之间。工业2.0 的典型特征是:规模化生产,低成本竞争。今天,大规模扩张生产方式形成了产能相对过剩,低成本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用工成本高企。同时,随着服务业、金融业及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体经济制造业主“脱实向虚”,中国经济出现虚拟化倾向。
杭州,也是制造业大市,以上这些问题同样在发生,所以杭州必须抓住机遇,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必须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智慧化。对比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方向是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战略目标是由大变强,实现路径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突破口是智能制造。强调以自动化、智能化的制造业改造升级为切入点,同时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 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切入点中对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制造业的作用予以强调。
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包括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可以形成经济发展新形态,对于中国制造意义重大。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长汉宁·卡格曼曾说过:“工业4.0是一个战略,目前并没有针对企业做出具体规划,关键是德国企业要放开思想来接受互联网。”互联网体现的平等、开放、合作、共赢精神,也是面向全球化时代的现代企业应有的精神。
国家将智能制造定位于中国制造的突破口,杭州也要以此战略为指导。一方面,杭州在重大装备制造,高效节能环保装备、车辆与物流装备、织纺印染装备、现代医疗设备与器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光伏及新能源装备等领域有技术优势和体量基础;另一方面,杭州在IC设计制造、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3D打印装备等领域也有相当的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杭州已有一大批工业企业实践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并取得成绩。
目前,制造业大多是在离散制造中某一生产环节实现自动化。“机器换人”工程加快了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进程,工业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得到了应用,智能化则尚在探索之中且参差不齐。不同行业领域在实现生产流程化和标准化过程中大多带有行业特性,不少先行先试者的体会是互联互通比想象中难。在软件硬件、人才资本、数据共享、政策机制等方面都存在制约因素。
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入融合,智能化网络化制造是发展方向,在“十三五”规划中要予以重视。要继续推进机器换人等工程,而且机器人的应用不是简单地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能体现行业应用特征、高效、高精度、高可靠、可联网、低成本,这是自动生产和智能制造的基础,也对杭州发展机器人产业需要掌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出了要求。要继续扶持3D打印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这方面杭州已有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基础,这更是国家高度重视的产业发展领域。要继续重视传感器与工业控制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这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智能制造和工业强基两大工程的内容,是构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的关键。在这两个领域中,杭州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校院所,也有一批市场覆盖面广的产品和服务。此外,有一项被称为21世纪制造业竞争前沿的技术,也是德国“工业4.0”中作为未来智能制造主要目标之一的技术——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全球化市场、个性化需求引发的市场碎片化、需求多样化,对现有大规模生产带来巨大挑战。大规模定制在制造领域的应用能很好地体现互联网+制造业。如在制造(服务)前端,通过社交平台(客户信息是流量,是企业最大的资源)、云计算(构建快速、海量数据处理的平台、挖掘利用可用资源,实现内容资源共享)、大数据(告诉制造商每个用户的消费倾向,以及各用户需求之间的细分差异)等,获得客户的需求信息;在设计阶段,通过网络化平台,共享异地资源,同时使客户成为设计者,增强体验感和产品的适用性。如海尔佛山工厂应用的大规模定制系统,促成了首批50万个用户参与定制洗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