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35年的工作生涯中,让我笔下诞生第一件统计产品,让我职场出彩的,是一个“8.9%”的数据。
惊叫声里我抓住了“8.9%”
1988年8月初的一天,那是我调入北京市昌平县统计局工作刚满三个月的日子。坐我对面的同事大姐盯着刚拿到的一笔数据发出惊叫:“呀!生猪存栏指标上来啦!”
原来,已连续七年半下降的“生猪存栏”指标突然止降为升,增长了8.9%。当时,“生猪存栏”可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堪称检验一地农业生产、市场稳定甚至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在传统生产方式、政府调控手段与市场乍开格局相互磨合的那个时期,“生猪存栏”这个指标数据竟然出现了跳动。
同事指着“8.9%”问我:“你用这个数写分析吧?”我不打磕巴地说:“写!”如此果断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县统计局有制度,每人每年要完成10篇统计分析报告的“刚性”任务;第二,七年半降后突增的“跳动”数据,肯定有文章可做!
于是,我锁定了“8.9%”,开始追本溯源,撰写分析。
“8.9%”让我得到嘉奖、收获肯定
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里,我跑遍了县畜牧局、县财政局、部分乡畜牧站、规模猪场乃至养猪户。在摸清了情况后,以“8.9%”的数据变化为切入点,题为《我县七月底生猪存栏指标首次上升说明了什么》的统计分析报告诞生了。那是我平生加工的第一件统计产品、是“处女作”啊!我清楚地记得,亲自为报告把关的“一把手”李福年局长,在页角上批注:“这篇报告写得很有水平,建议提供给相关媒体”。
年底,该文被推荐到北京市统计局参加优秀统计分析报告评选,并获了一等奖。通报发到单位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昌平县统计局的参评分析第一次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同事纷纷向我索要文稿,作为他们撰写分析报告的借鉴“范本”。
记得在年终工作总结会上,“于桂谦”在局领导点评统计分析工作时出现了好几次。其中一个环节最为难忘:局长把50元奖金递到我的手上,作为分析报告在市局“评优”的奖励。50元!它让我在夜幕间骑自行车回乡下老家的路上心潮难平,那是初涉统计职场的工作“成果”啊!
一年后,那篇报告被收入北京市统计局出版的《优秀统计分析报告荟萃与评析》一书,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文字入书”。
“8.9%”领我探索“从业秘籍”
回眸本人的职场轨迹,正是那个“8.9%”,让我积淀了宝贵的工作技能,让我养成了不舍的工作习惯。
“8.9%”告诉我怎样捕捉“分析灵感”。数据承载的是不是敏感话题?数据的“跳动”是怎样的背景缘由?一旦留心了,分析话题就产生了。此后,8.9%的故事不仅写进了我的课件,更沿袭到我后来的分析加工活动中,并借鉴、衍生出更多有效之技:身边的议论引出灵感;重大的区情触动灵感;领导的意向萌发灵感;学界的讨论牵动灵感;媒体的消息调动灵感……
“8.9%”示意我怎样使用“关联秘籍”。“8.9%”,一个如此单薄的数据信息,怎样产生3000字的分析文字?其实就是两个字:关联。通过存栏总量和农户量数据关联出“户均量”数据,观察“小生产”的养猪规模;通过城镇居民人均食肉量数据观察市场放开后的“大需求”现象;通过商品猪猪场建造数量、猪场存栏数量、猪场出栏预期数据讨论“变治标为治本,养猪生产出现明显转机”的观点……全文数据关联点将近20多处,支撑观点的数据达40多笔。这篇分析报告的加工过程,让我领教了“通过数据关联分析现象”是何等的重要!甚至可以称为“从业秘籍”。
感谢!那个让我职场出彩的“8.9%”!
惊叫声里我抓住了“8.9%”
1988年8月初的一天,那是我调入北京市昌平县统计局工作刚满三个月的日子。坐我对面的同事大姐盯着刚拿到的一笔数据发出惊叫:“呀!生猪存栏指标上来啦!”
原来,已连续七年半下降的“生猪存栏”指标突然止降为升,增长了8.9%。当时,“生猪存栏”可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堪称检验一地农业生产、市场稳定甚至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在传统生产方式、政府调控手段与市场乍开格局相互磨合的那个时期,“生猪存栏”这个指标数据竟然出现了跳动。
同事指着“8.9%”问我:“你用这个数写分析吧?”我不打磕巴地说:“写!”如此果断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县统计局有制度,每人每年要完成10篇统计分析报告的“刚性”任务;第二,七年半降后突增的“跳动”数据,肯定有文章可做!
于是,我锁定了“8.9%”,开始追本溯源,撰写分析。
“8.9%”让我得到嘉奖、收获肯定
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里,我跑遍了县畜牧局、县财政局、部分乡畜牧站、规模猪场乃至养猪户。在摸清了情况后,以“8.9%”的数据变化为切入点,题为《我县七月底生猪存栏指标首次上升说明了什么》的统计分析报告诞生了。那是我平生加工的第一件统计产品、是“处女作”啊!我清楚地记得,亲自为报告把关的“一把手”李福年局长,在页角上批注:“这篇报告写得很有水平,建议提供给相关媒体”。
年底,该文被推荐到北京市统计局参加优秀统计分析报告评选,并获了一等奖。通报发到单位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昌平县统计局的参评分析第一次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同事纷纷向我索要文稿,作为他们撰写分析报告的借鉴“范本”。
记得在年终工作总结会上,“于桂谦”在局领导点评统计分析工作时出现了好几次。其中一个环节最为难忘:局长把50元奖金递到我的手上,作为分析报告在市局“评优”的奖励。50元!它让我在夜幕间骑自行车回乡下老家的路上心潮难平,那是初涉统计职场的工作“成果”啊!
一年后,那篇报告被收入北京市统计局出版的《优秀统计分析报告荟萃与评析》一书,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文字入书”。
“8.9%”领我探索“从业秘籍”
回眸本人的职场轨迹,正是那个“8.9%”,让我积淀了宝贵的工作技能,让我养成了不舍的工作习惯。
“8.9%”告诉我怎样捕捉“分析灵感”。数据承载的是不是敏感话题?数据的“跳动”是怎样的背景缘由?一旦留心了,分析话题就产生了。此后,8.9%的故事不仅写进了我的课件,更沿袭到我后来的分析加工活动中,并借鉴、衍生出更多有效之技:身边的议论引出灵感;重大的区情触动灵感;领导的意向萌发灵感;学界的讨论牵动灵感;媒体的消息调动灵感……
“8.9%”示意我怎样使用“关联秘籍”。“8.9%”,一个如此单薄的数据信息,怎样产生3000字的分析文字?其实就是两个字:关联。通过存栏总量和农户量数据关联出“户均量”数据,观察“小生产”的养猪规模;通过城镇居民人均食肉量数据观察市场放开后的“大需求”现象;通过商品猪猪场建造数量、猪场存栏数量、猪场出栏预期数据讨论“变治标为治本,养猪生产出现明显转机”的观点……全文数据关联点将近20多处,支撑观点的数据达40多笔。这篇分析报告的加工过程,让我领教了“通过数据关联分析现象”是何等的重要!甚至可以称为“从业秘籍”。
感谢!那个让我职场出彩的“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