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头颅CT特点,并与DWI对比分析,旨在提高急性期脑梗死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110例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CT检查结果,并与DW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10例病人中致密动脉征26例 ,脑组织低密度征20例(豆状核征15例,岛带征5例),灰白质交界不清19例,后均被DWI证实。结论:早期脑梗死患者CT表现各有特点,掌握早期CT表现,有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脑梗死;CT;DWI;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008-02
脑梗死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1】CT检查对脑梗死最具诊断意义,螺旋CT、超高速CT的相继问世为脑梗死诊断提供了有用的手段【1】。MRI可早期清晰地显示梗死灶,但危重病人受病情限制,病人植入起搏器、假牙及动脉瘤安置金属夹等不能做MRI检查,故头颅CT早期的明确诊断,及时的溶栓治疗,对降低脑部损伤,减少后遗症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1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CT检查结果,并与DWI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对提高早期诊断率,为早期治疗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赢得宝贵时间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2009年1月一2011年9月我院收集的11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9例,女性51例,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5.5岁。发病时间均少于12小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突发偏瘫、失语、麻木等症状。所有病例均行头颅MRI+DWI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患者。
1.2 方法:CT扫描方法全部均用西门子AR-X常规CT扫描机进行常规CT头颅扫描,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以10mm层厚(少数病例可疑区域增加3—5mm层厚)连续横断扫描,并测量其CT值及对侧对称部位CT值,以作比较。用西门子公司的磁共振仪(63 SP-4000),1.5Tesla
2 结果
本组11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均行头颅CT平扫,且24-72小时内行头颅核磁DWI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仔细阅片后发现,早期CT出现特异性表现者65例,阳性率为59%,与文献报道【2】接近。主要表现为:1.致密动脉征26例( 其中大脑中动脉18例,基地动脉5例,大脑前动脉3例),2.脑组织低密度征20例(其中豆状核征15例,岛带征5例),3.灰白质交界不清19例。上述110例患者均行头颅DWI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
3 结论
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脑血栓形成是形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好发部位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虹吸部和椎动脉.基底动脉中下段等。脑梗死的发病时间比较短,血液未完全供应中断,脑细胞本身并没有完全坏死和变性,梗死脑组织成分的改变并不是十分明显。丧失功能的神经元仍可存活6~8小时,最长可以存活48小时。在脑梗死早期,准确诊断,早期治疗,挽救存活的脑组织,是临床成功治疗脑梗死的关键。
本组110例患者早期头颅CT主要有以下表现:1.致密动脉征:主要见于大脑中动脉,其次为基底动脉。由于闭塞大脑中动脉的血栓或栓子吸收X线较脑实质或对侧正常大脑中动脉多,表现为一段脑动脉的密度高于同一支脑动脉的另一段或其他动脉的密度,一般在发病30分钟即可显示,是脑梗死的超早期征象【3】,可作为溶栓治疗的一个指标。2.脑组织低密度征:表现为局限性边界不清,脑实质低密度区。病理基础主要是血管源性脑水肿。此种征象可能因脑梗死发生后,引起细胞内水肿所致。由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血管源性脑水肿常甚轻,病变区的密度常只有轻微下降,需仔细与健侧或周围正常脑组织对比才能发现。其中以豆状核密度降低、轮廓模糊出现最早、出现率最高,其次为岛叶外带密度降低和灰白质分界模糊不清,又称岛带消失征。3. 灰白质交界不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灰白质交界区低密度影,可能由于皮层海马和纹状体对缺血比较敏感,缺血早期出现低密度改变,从而使灰白质界面呈现模糊均一的低密度影改变。也有表现为脑沟变浅,脑室减小、脑池消失,可能与脑组织水肿所产生的占位效应有关。
虽然医学影像技术不断发展,但头颅CT仍是急性脑血管病首要的筛查手段,掌握CT的早期征象,可以为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34~751.
[2] 马膏峰,贾建平.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与CT灌注成像及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J1.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25(2):19.21.
[3] 张兴雨.常规cT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16(6):308~310.
关键词:脑梗死;CT;DWI;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008-02
脑梗死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1】CT检查对脑梗死最具诊断意义,螺旋CT、超高速CT的相继问世为脑梗死诊断提供了有用的手段【1】。MRI可早期清晰地显示梗死灶,但危重病人受病情限制,病人植入起搏器、假牙及动脉瘤安置金属夹等不能做MRI检查,故头颅CT早期的明确诊断,及时的溶栓治疗,对降低脑部损伤,减少后遗症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1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CT检查结果,并与DWI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对提高早期诊断率,为早期治疗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赢得宝贵时间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2009年1月一2011年9月我院收集的11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9例,女性51例,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5.5岁。发病时间均少于12小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突发偏瘫、失语、麻木等症状。所有病例均行头颅MRI+DWI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患者。
1.2 方法:CT扫描方法全部均用西门子AR-X常规CT扫描机进行常规CT头颅扫描,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以10mm层厚(少数病例可疑区域增加3—5mm层厚)连续横断扫描,并测量其CT值及对侧对称部位CT值,以作比较。用西门子公司的磁共振仪(63 SP-4000),1.5Tesla
2 结果
本组11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均行头颅CT平扫,且24-72小时内行头颅核磁DWI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仔细阅片后发现,早期CT出现特异性表现者65例,阳性率为59%,与文献报道【2】接近。主要表现为:1.致密动脉征26例( 其中大脑中动脉18例,基地动脉5例,大脑前动脉3例),2.脑组织低密度征20例(其中豆状核征15例,岛带征5例),3.灰白质交界不清19例。上述110例患者均行头颅DWI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
3 结论
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脑血栓形成是形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好发部位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虹吸部和椎动脉.基底动脉中下段等。脑梗死的发病时间比较短,血液未完全供应中断,脑细胞本身并没有完全坏死和变性,梗死脑组织成分的改变并不是十分明显。丧失功能的神经元仍可存活6~8小时,最长可以存活48小时。在脑梗死早期,准确诊断,早期治疗,挽救存活的脑组织,是临床成功治疗脑梗死的关键。
本组110例患者早期头颅CT主要有以下表现:1.致密动脉征:主要见于大脑中动脉,其次为基底动脉。由于闭塞大脑中动脉的血栓或栓子吸收X线较脑实质或对侧正常大脑中动脉多,表现为一段脑动脉的密度高于同一支脑动脉的另一段或其他动脉的密度,一般在发病30分钟即可显示,是脑梗死的超早期征象【3】,可作为溶栓治疗的一个指标。2.脑组织低密度征:表现为局限性边界不清,脑实质低密度区。病理基础主要是血管源性脑水肿。此种征象可能因脑梗死发生后,引起细胞内水肿所致。由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血管源性脑水肿常甚轻,病变区的密度常只有轻微下降,需仔细与健侧或周围正常脑组织对比才能发现。其中以豆状核密度降低、轮廓模糊出现最早、出现率最高,其次为岛叶外带密度降低和灰白质分界模糊不清,又称岛带消失征。3. 灰白质交界不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灰白质交界区低密度影,可能由于皮层海马和纹状体对缺血比较敏感,缺血早期出现低密度改变,从而使灰白质界面呈现模糊均一的低密度影改变。也有表现为脑沟变浅,脑室减小、脑池消失,可能与脑组织水肿所产生的占位效应有关。
虽然医学影像技术不断发展,但头颅CT仍是急性脑血管病首要的筛查手段,掌握CT的早期征象,可以为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34~751.
[2] 马膏峰,贾建平.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与CT灌注成像及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J1.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25(2):19.21.
[3] 张兴雨.常规cT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16(6):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