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意识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绝不是仅仅针对高智商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抓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思维的学习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的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课堂,还来自现实生活。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先让学生猜测,谁跑得最快,然后用多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自行车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又如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苹果能像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来计算,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了。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思维更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操作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和操作,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采用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和圆锥体容器,将圆柱体容器中的红色液体倒入圆锥体容器中,你们会发现什么?再将液体由圆锥体中倒入圆柱体中,又能发现什么?4人一组,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后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圆柱体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 × 3,由此得到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我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动手操作:1.使活动角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2.使活动角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 3.用剪刀把角两边剪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剪活动角的边,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探索规律,掌握知识,自主学习,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并且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体验,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思维的学习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的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课堂,还来自现实生活。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先让学生猜测,谁跑得最快,然后用多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自行车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又如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苹果能像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来计算,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了。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思维更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操作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和操作,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采用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和圆锥体容器,将圆柱体容器中的红色液体倒入圆锥体容器中,你们会发现什么?再将液体由圆锥体中倒入圆柱体中,又能发现什么?4人一组,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后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圆柱体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 × 3,由此得到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我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动手操作:1.使活动角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2.使活动角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 3.用剪刀把角两边剪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剪活动角的边,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探索规律,掌握知识,自主学习,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并且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体验,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