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精准教学模式的特色探索

来源 :辽宁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时代,精准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模式。学校可通过开设个性化微课,从“一师一终端”走向“一生一终端”模式;通过布置电子化作业,实現精准评价;开展网络化监督,打造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等实践,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精准教学;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精准教学是“互联网+”时代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模式。精准教学的前提是要促使教师的日常教学从“依赖头脑中的教学经验”转向“依赖于对海量教学数据的分析”,再依靠客观的数据分析进行判断和制定教学决策,形成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引入现代先进思想,借助科学技术,实践精准教学,加强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一、个性化微课:建设全新的学习平台
  学习个性化的最大特征是让学生有选择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掌握的知识层次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建设一个自主有效的学习平台,让学生通过选择学习、重复学习、跳跃学习等方式,实现自我提升。我们认为可以建设一个覆盖全学科、包含全知识的学习平台,把所有的学科知识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呈现,然后让学生在“知识超市”按需自由选择。微视频课型主要包含知识点讲授型和作业辅导型两种,要求讲课简洁明了,时间上一般不超过15分钟。通过后台管理,学生观看微课的次数、时间、重复观看的节点等都会被平台进行数据统计,以便教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面对面指导。
  我校从2016年起提出了常态课堂中“一生一终端”的教学模式,即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平板电脑及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学中采集与激活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数据,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教学模式,并在2016级、2017级部分班级进行了实践。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个校本微课资源库。与传统课堂教师依据教材进行授课不同,基于“一生一终端”的教学模式而形成的校本微课,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做大量的前置准备,结合学生的意义建构,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模式。我们根据学习任务、目标、内容、评价等元素对教材进行分解和整合,提出了“COOL”的原则。
  (一)创新知识框架(Creative)
  将传统的教学目标转换成学习目标,并基于此来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课时、章节乃至单元的束缚,分解和重组学习任务,创造新的知识框架。在备课中,教师主要发挥平板电脑的优势,设计了一些跨学科融合,重思维训练和活动体验的新课。如在数学学科中,教师设计了“巧用平板解决古诗词的方程”问题,让学生在古诗词的熏陶和科技的魅力的指引下培养自己的情操,发展数学能力。
  (二)设定三维目标(Object)
  学习目标是引领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要素。基于学情,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教师对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做明确分解、重构。一般来说,不同学科以不同的课型设定目标。科学、数学学科的目标设定主要包括习题指导、知识建构、实验(活动)探究等;语文、社会学科的目标设定主要包括情境探究、知识拓展、基础巩固等;英语学科以词汇、写作、阅读和语法为目标,重构教材进行备课,突破单课课文的界限。设定符合学生学情的三维学习目标,有效引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体现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任务可操作(Operable)
  “一生一终端”教学模式中,师生都是一个输出终端,学习的可操作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推送的学习任务是有步骤、有规划、有指导且细致的学习任务,能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在语文的名著导读课中,教师根据阅读的任务,按略读、主题阅读等分阶段提供专题规划、任务规划和备选篇目,并在每个部分预设了时间、学习任务等。可操作性使得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内主动参与、课后追求提升成为可能。
  (四)激发求知欲(Lighte)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要让孩子在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中获取经验,通过亲身活动来进行体验。实验、实践、情境阅读等活动体验式的学习,既要保持学习的神秘感,又能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活动,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
  我们的校本微课资源库形成了五门学科的特色课程,如语文学科的名著阅读课、数学学科的研究学习课、英语学科的听力练习课、科学学科的实验探究课和社会学科的主题微课程。特别是社会课的微课程,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需求,设计了学法指导类微课程,如评析类、选择类、图表类等题型解答指导微课程;根据学习内容开发了地理、历史、品德、法律、政治等一系列课内外微课程;根据学科德育功能及与时俱进的要求,设计了“时事热点”“身边的法”等多节主题微课程,重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电子化作业:创新高效的作业方式
  精准教学中的最大“精准”在于教学评价,而衡量教学是否达到目标、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或技能,关键在于检测学生学习的行为过程及其反应。精准教学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辅助下的数据分析,利用智慧平台生成个性化习测,形成个性化学习辅助报告。教师可由此实施精准化的教学,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学生也可由此对自身学习成效产生精准认知,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教师不再发放作业本和纸质试卷,而是通过平台上发放电子文本作业,学生通过电子书写笔在电子平板上书写作业,然后上传到平台,教师在线上批改。对于部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客观题平台会自动做出批改,教师只需要对主观论述题等做出批阅。平台对学生的作业能做出快速的统计,就学生个人而言,错误率和薄弱知识点一目了然,个人错题集中也自动生成;对任课教师来讲,整个班的正确率和学生错误率较高题自动归类,为教师后续教学的提供了真实基础依据。
  作业大数据是基础,科学分析是前提。我们设计了三个方面内容的精准教学模式。真实全面的数据采集、精准科学的数据分析、精准高效的教学活动三个方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基于作业大数据分析的精准教学模式。数据的采集主要通过电子设备,将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每周习测、每一次考试的数据进行采集,记录学生每一次课后学习的全过程。精准科学的数据分析,需要结合学校、年段、班级、学科的各个分析,以及在线平台上自动生成的个性化错题库和学习补习建议等,以数据分析指导教学活动的高效精准。精准的数据分析帮助教师因材施教,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实施有针对性的测试,提供个性化的补偿教学。   教师利用智能推荐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配置不同的分层作业,设计个性作业。作業可按个体或者分组推送。批改是打破时空界限的,学生即时完成,教师即时批改。批改时即时产生数据分析,平台给出自动错题库和建议题库,推送学生,实现精准辅导。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实时点对点的干预纠正。针对反映比较多的普遍问题,则通过网上班级群组、公众号等,予以统一干预纠正。电子化作业也能实现精准化的评价与预测。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于技术手段智能系统自动监控、自动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实时反馈。对作业的评价不仅仅有知识的正确与否,还能通过各个数据体现作业态度、学习态度。教师、学生、家长等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查询并生成的评价报告。借助作业大数据分析,形成数据决策支持系统,并对学生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学习表现进行预测,指向学习建议。
  三、网络化监督:打造自主的学习空间
  电子化作业和个性化学习平台,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一个自主发展的学习空间。哪些学生花了多少时间完成本学科作业、何时上传递交等,教师和家长每天都能清楚地得到上述信息。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可从知识学习平台中寻找相关的微视频进行学习,寻找解决思路,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
  在大数据环境下,基于信息技术的平台和产生数据成为精准教学的重要依托。因此,精准教学的实施须建立以数据为纽带,以学生为中心,有教师辅导、家长参与的新型开放的主体关系。立足学校海量的校本题库和教师精准的优化资源推送,学生可打破时空界限,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度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方式成为现实。我们也思考形成一种学生自我管理检测制度。充分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相互命题、相互批改、相互评价。生生的交互性、师生的交互性,让整个作业过程充满生机,让学生会学、乐学、爱学,学生逐步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由此培养“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觉提升”的个性化学习情态。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向,其核心目标是基于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都指向学生需要有一个便捷可用的移动终端辅助学习。我们认为,与网络平台相配套的是每一个学生有一个学习终端,即人手一套学习设备。此套设备采用了特定的安全设备,专用于学习的平台,无法连接其他外网,也就杜绝了学生安装游戏聊天软件的可能性,保证学生专心地学习。另外,设备充分考虑保证学生的视力和书写的流畅程度。
  叶澜教授说过:“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进行精准教学,成败的关键都在于人,尤其是教师。教师是否有一颗爱心和责任心,教师是否能充分认识精准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是否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是关乎教学改革成的因素。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关注对“学”的研究,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全面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小明.大数据背景下精准教学的认识经验与成效[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5).
  [2]付达杰,唐琳.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7).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校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努力让传统文化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融为一体,提高了师生素养,丰富了教育内涵,完善了教育品牌。  一、“兴艺乐学”的办学理念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校确立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要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回望和追溯,汲取思想营养成分、寻找文化DNA密码。我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观的确立,一方面考虑到要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怎样引导儿童顺利渡过这一重要而特定的关键时刻,愉悦地开启小学生活?我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究,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小幼衔接做法,即减缓衔接坡度,帮助新生做好入学适应准备,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一、科学衔接:建立小幼衔接持续研究体系  教师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是开展小幼衔接工作的保障。为此,我校以研究带动实践,在低年部建立了小幼衔接持续研究体系,从
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际,我校以“信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项目为引擎,全面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  一、“信本课堂”的内涵与模式  (一)“信本”的理念内涵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提升自信心。从激发兴趣入手,到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形成自主人格的办学思路,这也是“信本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实施的初衷。所谓“信本”,就是以自
当前,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课程改革的诸多声音,我们着重思考的是,怎样理解课程建设和改革,怎样立足学校实际走稳并加快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步伐。为此,我校确定总体思路是:守正与创新并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葫芦岛市初中课程改革协作体的成立,在课程建设和改革工作方面,给我们注入了动力、激发了活力。完善的管理制度、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高品质的校园文化、踏实有效的课程改革工作,从不同方面推进着学校内涵发展,促进
摘要:沈阳市的德育研究工作在经过了四个阶段共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后,以服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为立足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养·化德育”模式。“六养六化”实施策略、“四课立德”德育课程体系、“三级联动,五位并促,全员参与,行思并重”的工作机制等举措,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意志和地方实际的有机融合,收获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养·化德育”特色模式;德育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