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9年上半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的101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表现出我国国际投资的强劲实力,然而在众多的成功收购案例之外,同样存在着撞红灯的现象,究其原因,各有种种。面对着复杂的形势,在跨国并购中我国企业更应该注意企业股权的控制、自身能力的提升、并购企业资质的审查和法律法规的诸多限制。
关键词:企业;走出去;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大潮中直接投资的主要趋势,我国在这方面不仅具有巨大的需求,在供给方面也表现出巨大的能力。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87亿美元,同比增长37.6%,较第一季度(环比)增长182%,在这强劲的势头下,中国企业“走出去”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不成熟性很值得我们热切关注。
首先,要重新审视股权和物权。在传统意义上讲,企业更倾向于直接购买各种资源的物权,而舍弃拥有国际跨国公司的股权,而且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企业 “走出去”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在资源价格走低时进行回购以备后用,但这种做法从长远角度来讲未免显得有些急功近利,我们应该走出这种误区,这主要是因为获得跨国公司的股权之后就可以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和收益权。中国跨国企业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参加到成熟跨国公司的管理和经营内部,在技术、资金、就业和管理四方面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何在,进而学习一流跨国公司先进的科学技术、统筹安排和管理方法,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做到知已知彼。我国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总结失败中的教训,中国企业应当树立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和注重自身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未果,中铝与澳力拓谈判受挫,几次失败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在跨国并购谈判过程中我们与对方所认可的贸易条件很难达成一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所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和所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上。面对交流理解的障碍,我们不仅要在谈判技巧和手段上大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建立我们独有的高品质的企业文化,一方面在合约方面要始终保持诚信,做一个负责任的跨国企业,另一方面要更人性化地服务客户,形成良好的信誉,逐步形成并扩大企业的这种无形资产。另外,人才是跨国企业并购过程中很重要的因素,根据麦肯锡的一项调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至少需要75000名中高层人才,而中国目前这样的人才只有5 000人,巨大的缺口使得并购工作举步维艰,所以说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应着重培养人才,在依托高校和其他培训机构培养的同时,还要从国外引渡海归,消除在文化沟通和语言表达方面的障碍,从而扩大谈判胜算的几率。
再次,面对良好的发展形势,在并购过程中依旧要谨慎行事,注意对并购企业资质的审查。在2000年,全球直接投资流入近1.5万亿美元,2007年上升到了1.83万亿美元,在其中我国一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面临着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依旧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2008年已达到521.2亿美元。另外2007年我国累计对外金融资产多达2万亿美元,而到今年6月,中国外汇储备金约2.1万亿美元。自1994年以来连续15年的贸易净流入形成了巨大的金融资产,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尽管利用这笔资产对外投资形势一片大好,但具体进行时还要尤为谨慎小心。第一,从财务方面的角度衡量企业近期及长期的绩效;第二从时间、质量、服务和成本几个方面审查企业长远发展的潜力;第三,运用MM理论、EVA理论和实物期权理论综合评估企业内部的各项实务。面对着跨国领域中的金融风险、经营风险、信息风险和政治社会风险,要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计划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损失。
最后,在国际经济领域中,要充分认识并遵守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相对于国内的企业并购,跨国并购的程序会更加复杂,需要注意的法律法规也会更加繁多,值得注意的是,解决并购过程中法律问题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并购谈判的最终结果。跨国并购涉及到《公司法》、《劳动法》、《金融法》、《反托拉斯法》等等相关法律,需要依靠资深的法律从业者,深入透析东道国的外资政策、产业政策和法律规定,结合自身特点综合考虑、全面分析,并制定合法合理的企业并购战略,规避一些在跨国并购中的税务和责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施蒂格勒说:“所有美国的大企业都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企业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这句话同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我国本土企业同样要走出国门,融入到世界经济大市场中,使得自己做大做强。我国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突破2万亿美元,巨大的外汇储备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巨大的良好时机,我国企业应加紧国际投资的步伐,审时度势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全面考虑在并购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種问题,把潜在的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尽可能地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阻碍,使得各项资产在国内与国外、实体与虚拟等诸多领域得到合理组合,增强自身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优化的能力,最终让我国企业“走出去”走得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秦学京: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经济与管理.2005(5).
[2]甄海涛:浅谈中国企业的并购发展战略.商业时代.2005(6).
[3]石建勋 孙小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
[4]郭奕超: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管理.金融经济(理论版).2007(3).
关键词:企业;走出去;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大潮中直接投资的主要趋势,我国在这方面不仅具有巨大的需求,在供给方面也表现出巨大的能力。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87亿美元,同比增长37.6%,较第一季度(环比)增长182%,在这强劲的势头下,中国企业“走出去”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不成熟性很值得我们热切关注。
首先,要重新审视股权和物权。在传统意义上讲,企业更倾向于直接购买各种资源的物权,而舍弃拥有国际跨国公司的股权,而且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企业 “走出去”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在资源价格走低时进行回购以备后用,但这种做法从长远角度来讲未免显得有些急功近利,我们应该走出这种误区,这主要是因为获得跨国公司的股权之后就可以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和收益权。中国跨国企业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参加到成熟跨国公司的管理和经营内部,在技术、资金、就业和管理四方面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何在,进而学习一流跨国公司先进的科学技术、统筹安排和管理方法,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做到知已知彼。我国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总结失败中的教训,中国企业应当树立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和注重自身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未果,中铝与澳力拓谈判受挫,几次失败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在跨国并购谈判过程中我们与对方所认可的贸易条件很难达成一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所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和所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上。面对交流理解的障碍,我们不仅要在谈判技巧和手段上大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建立我们独有的高品质的企业文化,一方面在合约方面要始终保持诚信,做一个负责任的跨国企业,另一方面要更人性化地服务客户,形成良好的信誉,逐步形成并扩大企业的这种无形资产。另外,人才是跨国企业并购过程中很重要的因素,根据麦肯锡的一项调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至少需要75000名中高层人才,而中国目前这样的人才只有5 000人,巨大的缺口使得并购工作举步维艰,所以说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应着重培养人才,在依托高校和其他培训机构培养的同时,还要从国外引渡海归,消除在文化沟通和语言表达方面的障碍,从而扩大谈判胜算的几率。
再次,面对良好的发展形势,在并购过程中依旧要谨慎行事,注意对并购企业资质的审查。在2000年,全球直接投资流入近1.5万亿美元,2007年上升到了1.83万亿美元,在其中我国一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面临着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依旧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2008年已达到521.2亿美元。另外2007年我国累计对外金融资产多达2万亿美元,而到今年6月,中国外汇储备金约2.1万亿美元。自1994年以来连续15年的贸易净流入形成了巨大的金融资产,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尽管利用这笔资产对外投资形势一片大好,但具体进行时还要尤为谨慎小心。第一,从财务方面的角度衡量企业近期及长期的绩效;第二从时间、质量、服务和成本几个方面审查企业长远发展的潜力;第三,运用MM理论、EVA理论和实物期权理论综合评估企业内部的各项实务。面对着跨国领域中的金融风险、经营风险、信息风险和政治社会风险,要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计划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损失。
最后,在国际经济领域中,要充分认识并遵守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相对于国内的企业并购,跨国并购的程序会更加复杂,需要注意的法律法规也会更加繁多,值得注意的是,解决并购过程中法律问题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并购谈判的最终结果。跨国并购涉及到《公司法》、《劳动法》、《金融法》、《反托拉斯法》等等相关法律,需要依靠资深的法律从业者,深入透析东道国的外资政策、产业政策和法律规定,结合自身特点综合考虑、全面分析,并制定合法合理的企业并购战略,规避一些在跨国并购中的税务和责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施蒂格勒说:“所有美国的大企业都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企业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这句话同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我国本土企业同样要走出国门,融入到世界经济大市场中,使得自己做大做强。我国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突破2万亿美元,巨大的外汇储备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巨大的良好时机,我国企业应加紧国际投资的步伐,审时度势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全面考虑在并购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種问题,把潜在的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尽可能地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阻碍,使得各项资产在国内与国外、实体与虚拟等诸多领域得到合理组合,增强自身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优化的能力,最终让我国企业“走出去”走得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秦学京: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经济与管理.2005(5).
[2]甄海涛:浅谈中国企业的并购发展战略.商业时代.2005(6).
[3]石建勋 孙小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
[4]郭奕超: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管理.金融经济(理论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