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后勤企业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提出和不断深入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联系密切,具有独特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特色。文章对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内涵、作用及其建设中显示的特点、需要把握的原则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 后勤社会化 企业文化
  [作者简介]冯凤麟(1965- ),男,淮海工学院饮食服务总公司总经理,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江苏 连云港 222005)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41-02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高校后勤员工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文化特点应体现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它是高校后勤企业先进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形象层面,它能折射出高校后勤企业的经营思想观念、经营管理哲学等;三是制度层面,它能规范后勤企业的职工在经营服务活动中的行为;四是精神层面,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它指后勤实体的领导和员工应该共同恪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这一层次是后勤服务企业文化中的精髓,是衡量一个企业文化是否先进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指精神层面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一、建设优秀高校后勤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多功能的体系,其根本功能是创造人。优秀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依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建设优秀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产生后勤企业的内聚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出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服务社会的时代精神,可以促使后勤企业及其员工确立主动化的市场观、有效化的竞争观、应变快速化的效率观,保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优秀品质以及精诚团结、互助互爱、爱企如家的集体主义精神,能主动为社会服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能使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上升成为群体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企业内聚力,把员工的力量和智慧凝聚成一股合力。
  2.建设优秀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后勤员工队伍。企业文化注重人的素质提高和潜能的挖掘,确立“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的价值观念,以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为出发点,充分肯定并发挥每个员工的个人价值和智慧,为员工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使员工转变观念,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唤起和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树立企业精神、培养企业理念、规范企业道德、塑造企业形象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后勤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壮大企业的实力。
  3.建设优秀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有助于后勤企业进一步规范管理。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在《工业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信任、微妙与亲密的关系,劳资间的信任使职工对企业忠心、有责任感。根据职工的个性进行恰当的搭配,可以组成高效率的生产搭档,并以微妙的方式把公司的信念输给工人,使企业形成一个整体,造就有人情味的亲密关系,以执行严明的纪律。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人”的存在,充分地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确定完善的企业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逐步形成企业的管理条例、规章制度,以此来协调和控制员工,实现企业的最高目标。
  4.建设优秀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有助于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勤企业文化虽有其特殊性,但也应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企业尤其是服务型企业,直接面对广大师生,它的服务对象是师生和教学科研单位这两个确定的集体,它也承担着通过管理和服务“育人”的重要功能。后勤企业通过在内部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意识、企业道德、创新思维、竞争观念等,渗透熏陶到整个校园群体,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氛围,与师生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互动,构成校园的精神文明,形成校园文化的灵魂和主导,推动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高校后勤文化的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切阻碍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种种障碍土崩瓦解。这一强大的冲击波自然也给高教领域带来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勤企业力图利用社会的力量,逐步壮大企业实力,最终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实现后勤社会化的目的。高校后勤虽然进行了几年的改革,但其企业文化由于受到观点、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建设的状况很不均衡,呈现出以下表征:
  1.依赖性。很多高校后勤企业是迫于后勤社会化的形势而产生的,有的高校领导并不真正理解后勤社会化的最终目标,不论自己所在学校是否时机成熟,随着大潮流而动,仓促成立后勤服务实体,表面上成立了“后勤服务公司”“后勤服务集团”等企业,但实际上并没有实行企业化运作。因为高校领导层注重的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规格等这些能够呈现高校实力的根本因素,而后勤就是做好服务,不需要后勤服务企业创出多少经济效益。也有的高校长期为后勤所累,急于甩掉这个沉重的包袱,以便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搞教研,因而在后勤服务企业成立之初,就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建立甲乙方关系,实行企业化运作,确立法人地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社会企业同等对待争夺学校这一市场。这样就使得后勤服务企业在立足未稳之时便败下阵来。同时,高校领导求稳或激进的思想,也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发展方向。
  2.自发性。初始期的后勤服务企业,大多都在解决“温饱”问题。他们不知道有意识地引导文化、营造文化,而是任其产生、发展,因而形成了名目繁多的企业文化。有的形成了“赞歌”文化,大家在一起互相大唱赞歌,什么都好,但没有指示不敢自己行动。造成这种状况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有的领导喜欢大权独揽,事必躬亲;二是没有形成授权与分权制度,造成员工不敢也不愿意承担责任。这种文化只能造成后勤服务企业的低效率,失去市场的竞争力。文化需要培养和提炼,不去有意识地提炼培养文化,往往会让服务企业处于自发状态,既有可能形成好的文化也可能形成企业的精神“毒瘤”。
  3.盲目性。高校后勤企业是一个新生儿,初始期的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目标定位是模糊的、不清楚的,有的在谋取高利润的同时,损害了师生的利益;有的提供了价廉质优的服务但创收很少难以维持;有的靠学校划拨经费不思进取。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初始期缺乏明确的核心理念。对于那些成熟的企业,往往需要构建理念体系,即一套完整的企业理念宣言,包括使命、宗旨、价值观、哲学、精神、经营理念、人才理念、营销理念等,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方针和经营思想。但对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初始期没有必要在企业文化体系上下大力气,因为还处于实践中。但是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理念,没有核心理念的企业,如同没有主见的人,随波逐流。初始期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就存在缺乏核心理念的问题,有的片面追求高利润,促进高消费,忘却了根本;有的不思进取,“等、靠、要”,给多少就服务多少,完全扭曲了“三服务、两育人”的根本宗旨。
  
  三、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原则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企业的社会化程度必定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也必须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要凸显现代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创造性、多层次网络性、学习性等特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把握这样几个原则。
  1.服务育人是宗旨。高校后勤服务的宗旨是“三服务、两育人”。离开了服务育人,也就没有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特征,高校后勤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不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何发展,“服务育人”宗旨不能变,要不断提升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变“有求”才服务为主动寻求服务,同时在服务过程中通过自身的素质去影响熏陶服务对象,发挥“育人”的功能。因此,服务育人这一理念应成为后勤企业文化的基础。
  2.服务效益是目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得后勤服务部门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服务实体,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服务型的后勤企业来说,必须以服务效益为终极目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后勤服务存在种种误区,如检查式服务、被动式服务、浅层次服务、政治式服务、花架式服务、简单化服务、单一化服务、秋后服务、诉后服务等,产生服务水平不到位、服务效率不到位、服务功能不到位、服务规范不到位、服务诚信不到位、服务理念不到位等。后勤服务必须走出误区,让后勤服务企业成为服务对象的绿色通道和温馨家园,向高质量的“服务”要效益,以高质量的“服务”创效益。后勤企业文化必须适应这一转变,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后勤经营服务活动结合起来,使员工情操和素质在优质服务中得到陶冶、净化和提高,使广大师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愉悦和实惠,使后勤企业在优质服务中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3.现代管理是手段。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把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务中,练好内功,壮大自我,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是摆在高校后勤人面前的迫切任务。国务委员陈至立曾说:“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又坚持为高校服务的新体制,是摆在全国高校后勤实体面前的新课题。”未来的高校后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以人为本,以法建制,规范运营,岗位定责,考核奖惩”的现代管理模式,制定岗位责任制、员工责任制、岗位管理规定等制度,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实现持续发展。要使管理上水平,高校后勤应从两方面抓起,一是大力推进智能化管理,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使管理信息化、便捷化,提高管理的迅速性、准确性;二是大力引进质量管理体系,使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4.创新求变是灵魂。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校后勤以创新作为经营服务的龙头,不断造就新的市场需求和生存空间。一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要着眼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从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评判标准等后勤文化意识形态上进行转变,以真正实现其解放和发展高校后勤生产力的目标;另一方面,还要以主动创新、积极求变的态度去适应日益表现出的管理人性化、运行灵活化、文化多元化态势的校园总体环境。要根据学校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师生员工的需求变化,以及后勤企业本身所具备的条件,对后勤文化建设做出科学预测和精确把握,适时建立健全后勤文化建设的创新机制和体制,努力创建学习型、探究型的后勤文化氛围,在不断学习中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把握创新求变的能力。
  5.与校园文化融合,共同发展。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管理与教学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化形态。高校后勤服务企业文化是指在管理、服务、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化形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高校后勤服务企业文化建设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宗旨,其目的是一致的。后勤企业文化应该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体现出共同的教育愿景,体现出深刻的人文特征和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在后勤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按照服务产品零缺陷、思想沟通零距离、行为规范零失误的“三零”方针,尽可能满足学校在教学、科研、生产、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师生员工在生活、工作方面提出的各项服务,以更加优质、高效、全方位的服务来保障要求。
  
  四、结语
  
  高校后勤企业脱胎于高校,又服务于高校,不可能完全脱离学校这个母体,这种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使得后勤企业具有特殊性,即服务对象的确定性——为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服务;服务目的的差异性——不以赢利为根本目的,以师生满意为根本宗旨;服务方式的灵活性——既有主营项目,又可以引进高质量的服务项目作为补充。这些特殊性必定造就了高校后勤企业特殊的企业文化。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如何增强高校后勤服务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使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使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立足于一个高起点上,以一种崭新的企业形象来面对挑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重视。我们一定要把高校后勤当做高校整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树立“三服务,两育人”的核心理念,精心培育和培养后勤服务企业文化,使后勤社会化不断向深层次推进。
  
  [参考文献]
  [1]王欣欣.通过中外企业文化比较 谈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J].理论学习,2004(7).
  [2]刘兴元.浅谈国有企业如何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J].求实,2004(5).
  [3]严曙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企业文化重塑[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5).
  [4]杨安,石琴.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文化的特点[J].高等建筑教育,2003(3).
  [5]黄睿.浅析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及其塑造[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6).
  [6]肖华茵.对后勤服务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
  [7]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8]吴克礼.文化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竺可桢的一生是近乎完美的:他为人谦逊平和,虚怀若谷;治学则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做官则刚正不阿,唯理是从。可以说,他是中国儒家文化道德理想的一个卓越楷模。而在竺可桢先生接任浙江大学校长的13个风雨春秋中,他更加倾尽心力,以身垂范,将科学研究的至高理念——“求是”精神,一点一滴地灌注到浙大师生的灵魂里。应该说,他为浙江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剑桥”助了最大的一臂之力。      竺可桢字藉舫,浙江绍兴
目的探讨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肝内胆管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肝内胆管未分化癌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患者,女性,67岁,切除标
针对产品装配信息量大、影响因素复杂、许多参数依赖人的判断和推理等特点,以及多数现行评判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 产品可装配性评判方法.该方法依据产品
一般意义上讲,应用学科指的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专业,培养方向比较明确,就是某一专门领域或某一行业的从业人员,如新闻传播学、医学、经济管理、计算机等专业,其课程设置专业性比较强,在校期间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相对而言也比较强,毕业生就业面可能会比较窄,例如学医的人一般都会在医药卫生领域发展。总体而言,专业技能的训练会帮助他们在面临就业时确立一个比较有利的起点。  对于应用学科的大学生来说,四年大学生涯
目的通过对一组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评价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6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病灶的始增时间及始退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当中。各种社会思潮、观念和丈化相互激荡、影响,大学殿堂也毫无例外地受到冲击。进行社
[摘要]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无论采取何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让学生喜欢音乐、走进音乐、理解音乐。在教学中,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关键词]音乐教育 创新 教育理念 教学手段 创造性  [作者简介]赵露(1970-),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