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剧《记忆密码》是四川人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点剧目,《记忆密码》在9月在德阳演艺中心试演,10月24,25将在四川大剧院首演,随后再开始巡演。2018年四川人艺话剧《苍穹之上》将舞台创作投向高冷的航空领域,在北京等城市巡演引起很大的轰动。2019年四川人艺话剧《记忆密码》为观众带来新的惊喜,现实主义手法与艺术手段结合,重现60年代攀钢工厂内部景象,loft结构的空间设置,让观众在剧场共同见证1970年攀钢1号高炉建成出铁的骄傲。
1 话剧《记忆密码》简介
四川人艺最新创排话剧《记忆密码》以三线建设为题材,重现了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奔赴西南的建设者高贵的信仰,三线建设精神在剧中串联起攀枝花三代人不同的青春。話剧《记忆密码》故事发生在因三线建设变化巨大的攀枝花,剧中主人公胡岳魏为支援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宣传干事,将自己拍摄的底片送给三线建设博物馆,胡岳魏的记忆随着时间逐渐模糊,当他再次看到照片上的数字2036时,记忆中的人事如同拼图一般再次浮现,2036是代开胡岳魏记忆的密码,是今天人们重新理解三线建设精神的钥匙。
《记忆密码》由国家一级编剧李婷担任编剧,著名导演黄定山担任导演。60年代,为满足备战需要,国家启动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13省进行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听从党的召唤,奔赴祖国西部,在恶劣的环境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才华,创造出勇于创新,艰苦创业的三县精神。《记忆密码》讲述了攀枝花当年三线建设时期的宣传干事胡岳魏,因年事已高记忆衰退,他的儿子通过2036特殊的数字唤起胡岳魏曾经生命中最难忘的三线建设记忆,勾勒出浪漫坚定的通信技术员朱煜明,任劳任怨的通讯组姚组长等鲜活的角色,生动 再现了三线建设者当年的艰苦奋斗感人故事。
三线建设是产生于6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的词语,1964年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三线建设宣告拉开帷幕,自治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自祖国各地的工人,干部奔赴国家西部,在荒芜险峻封闭的环境中,书写他们青春飞扬的诗句。
2 剧作创作历史背景
三线建设是1964年起国家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达购买基建,由于中美局势紧张,1964年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班前会议,三线建设拉开帷幕,1964-1980年期间,国家三线地区审批1100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三线建设期间共建立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由于三线地区经济落后,建设后的企事业单位很长时间内经营发展困难,但三线建设为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0年代党中央做出重大战略调整,掀起建设大三线的热潮,1965年攀枝花开始进行三线建设,全国各地数十万的建设者齐聚攀枝花,肩负起建设攀枝花的重任。建设者凭着坚韧的干劲在2.5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创下钒钛光华等世界工业建设史的奇迹。攀枝花三线建设开辟了中国特色的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成功之路,为国家三线建设提供了标杆。在三线建设精神带动吓,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攀枝花人沿着前辈足迹前赴后继,实现向市场经济成功转轨,初步建立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如今的攀枝花已成为中西部重要的钢铁能源地基,成功跻身于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全国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四川人艺创作出的话剧《记忆密码》以攀枝花三线建设为题材,讲述了主人公宣传干事胡岳魏的动人故事。重现了当年三线建设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讴歌了三线建设勇于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攀枝花人民在三线建设精神指引下,催生出百里钢城,创造了攀枝花迅速崛起的巨大物质成果。新时期背景下,要继承发扬三线建设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三线建设是为保卫国家安全实施,新形势下,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道远,面对新的历史使命,需要敢于吃苦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书写攀枝花建设新篇章。
3 《记忆密码》的评述
四川人艺党委书记罗洪亮说,三线建设在80年代已完成其使命,但三线建设精神永存,三线建设巨大成就奠定了四川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希望用文艺作品形式恢复城市的记忆,纪念老一辈人曾经的青春,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传承价值。以攀枝花开发建设为题材的话剧《记忆密码》经过三年创作被搬上舞台,是四川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的倾心剧作。
导演黄定山认为,舞台艺术作品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作品题材要揭示人的命运,重视题材挖掘,话剧《记忆密码》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话剧用几段情感线穿插叙事方式,让观众走进剧种的人物角色,随着演员重温三线建设的激荡青春。
话剧女主角鲁晓芬由国家一级演员孙洪饰演,孙洪回忆17岁毕业随同学支援攀枝花三线建设,将4年的美好青春留存于攀枝花,话剧中的场景是当年艰苦奋斗建设的真实历史反映,剧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通过诠释人物情感感受对祖国的热爱。剧中男主角饰演者姚东伯说,当下的年轻人对三线建设的历史并不熟悉,但话剧中的个人青春与国家时代的关系能够让观众找到共鸣。
三线建设曾让不毛之地的攀枝花成为西南钢铁重镇,三线建设精神融入到攀枝花,给攀枝花人民勇于开拓创新,奋斗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期国家建设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话剧《记忆密码》由国家一级编剧李婷创作剧本,剧本创作一改报告文学的直白陈述方式,细致入微的描写时代背景下平凡人的命运生活,由个体人物情感向观众展现三线建设的动人画卷。
话剧《记忆密码》覆盖了受三线建设直接影响的后代,每个人都在大时代中做出选择,攀二代胡野渡人生信条是,不同的人生活在自己的时代,很多路是命运注定,没有绝对的是非,在伟大的道路上努力行走的平凡者,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理解。
“这是我给你写的第183封信,我记录着自己的青春岁月,我的名字写在祖国三线建设的蓝图上”话剧《记忆密码》再现了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各地人民听从党的指挥奔赴攀枝花建设的历史故事,反映了60年代三线建设的艰苦奋斗精神,剧中动人的台词让亲历三线建设的观众备受感动。
(作者单位: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1 话剧《记忆密码》简介
四川人艺最新创排话剧《记忆密码》以三线建设为题材,重现了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奔赴西南的建设者高贵的信仰,三线建设精神在剧中串联起攀枝花三代人不同的青春。話剧《记忆密码》故事发生在因三线建设变化巨大的攀枝花,剧中主人公胡岳魏为支援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宣传干事,将自己拍摄的底片送给三线建设博物馆,胡岳魏的记忆随着时间逐渐模糊,当他再次看到照片上的数字2036时,记忆中的人事如同拼图一般再次浮现,2036是代开胡岳魏记忆的密码,是今天人们重新理解三线建设精神的钥匙。
《记忆密码》由国家一级编剧李婷担任编剧,著名导演黄定山担任导演。60年代,为满足备战需要,国家启动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13省进行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听从党的召唤,奔赴祖国西部,在恶劣的环境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才华,创造出勇于创新,艰苦创业的三县精神。《记忆密码》讲述了攀枝花当年三线建设时期的宣传干事胡岳魏,因年事已高记忆衰退,他的儿子通过2036特殊的数字唤起胡岳魏曾经生命中最难忘的三线建设记忆,勾勒出浪漫坚定的通信技术员朱煜明,任劳任怨的通讯组姚组长等鲜活的角色,生动 再现了三线建设者当年的艰苦奋斗感人故事。
三线建设是产生于6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的词语,1964年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三线建设宣告拉开帷幕,自治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自祖国各地的工人,干部奔赴国家西部,在荒芜险峻封闭的环境中,书写他们青春飞扬的诗句。
2 剧作创作历史背景
三线建设是1964年起国家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达购买基建,由于中美局势紧张,1964年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班前会议,三线建设拉开帷幕,1964-1980年期间,国家三线地区审批1100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三线建设期间共建立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由于三线地区经济落后,建设后的企事业单位很长时间内经营发展困难,但三线建设为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0年代党中央做出重大战略调整,掀起建设大三线的热潮,1965年攀枝花开始进行三线建设,全国各地数十万的建设者齐聚攀枝花,肩负起建设攀枝花的重任。建设者凭着坚韧的干劲在2.5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创下钒钛光华等世界工业建设史的奇迹。攀枝花三线建设开辟了中国特色的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成功之路,为国家三线建设提供了标杆。在三线建设精神带动吓,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攀枝花人沿着前辈足迹前赴后继,实现向市场经济成功转轨,初步建立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如今的攀枝花已成为中西部重要的钢铁能源地基,成功跻身于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全国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四川人艺创作出的话剧《记忆密码》以攀枝花三线建设为题材,讲述了主人公宣传干事胡岳魏的动人故事。重现了当年三线建设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讴歌了三线建设勇于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攀枝花人民在三线建设精神指引下,催生出百里钢城,创造了攀枝花迅速崛起的巨大物质成果。新时期背景下,要继承发扬三线建设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三线建设是为保卫国家安全实施,新形势下,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道远,面对新的历史使命,需要敢于吃苦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书写攀枝花建设新篇章。
3 《记忆密码》的评述
四川人艺党委书记罗洪亮说,三线建设在80年代已完成其使命,但三线建设精神永存,三线建设巨大成就奠定了四川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希望用文艺作品形式恢复城市的记忆,纪念老一辈人曾经的青春,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传承价值。以攀枝花开发建设为题材的话剧《记忆密码》经过三年创作被搬上舞台,是四川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的倾心剧作。
导演黄定山认为,舞台艺术作品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作品题材要揭示人的命运,重视题材挖掘,话剧《记忆密码》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话剧用几段情感线穿插叙事方式,让观众走进剧种的人物角色,随着演员重温三线建设的激荡青春。
话剧女主角鲁晓芬由国家一级演员孙洪饰演,孙洪回忆17岁毕业随同学支援攀枝花三线建设,将4年的美好青春留存于攀枝花,话剧中的场景是当年艰苦奋斗建设的真实历史反映,剧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通过诠释人物情感感受对祖国的热爱。剧中男主角饰演者姚东伯说,当下的年轻人对三线建设的历史并不熟悉,但话剧中的个人青春与国家时代的关系能够让观众找到共鸣。
三线建设曾让不毛之地的攀枝花成为西南钢铁重镇,三线建设精神融入到攀枝花,给攀枝花人民勇于开拓创新,奋斗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期国家建设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话剧《记忆密码》由国家一级编剧李婷创作剧本,剧本创作一改报告文学的直白陈述方式,细致入微的描写时代背景下平凡人的命运生活,由个体人物情感向观众展现三线建设的动人画卷。
话剧《记忆密码》覆盖了受三线建设直接影响的后代,每个人都在大时代中做出选择,攀二代胡野渡人生信条是,不同的人生活在自己的时代,很多路是命运注定,没有绝对的是非,在伟大的道路上努力行走的平凡者,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理解。
“这是我给你写的第183封信,我记录着自己的青春岁月,我的名字写在祖国三线建设的蓝图上”话剧《记忆密码》再现了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各地人民听从党的指挥奔赴攀枝花建设的历史故事,反映了60年代三线建设的艰苦奋斗精神,剧中动人的台词让亲历三线建设的观众备受感动。
(作者单位: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