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容易出现绝对化、片面化的现象,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如今的新闻报道要走向立体化,向读者展示事物的全貌,包括各个不同的侧面。
关键词:新闻;报道;立体化
时代在飞速发展,但是新闻报道在形式上变化则比较小,特别是在写作模式上,基本上没有多少变化。改变平面化的报道模式,多侧面多层次地报道变化中的事物,使新闻报道立体化是新闻改革的必然方向。
一、现今新闻报道模式分析
打开我们的报纸,稿件似乎只分为两大类:表扬稿和批评稿。凡表扬某人或某事物,绝对没有半点批评;凡批评某人或某事件,绝没有一句肯定和谅解。这种绝对化的报道比比皆是。甚至一个单位三个月前受到批评时,通篇是批评和抨击;作了些改进,三个月后受到表扬,一点儿问题也不提。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成绩和缺点,长处和短处是同时存在的;而我们的报道则告诉人们,事物要么是全好的,要么是全坏的,总是“合二为一”的。我们平常讲究报喜又报忧,但只是这个单位报喜,那个单位报忧。很少看到对同一个报道对象,既报喜又报忧。用单纯的批评或单纯的表扬来表现一个人、一项工作或一件事物,往往显得太简单化,容易出现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现代受众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这种简单歌颂、简单批评的报道,已经落后于他们对事物的多维的思考,不能概括他们对于事物的多侧面、多层面的认识。
二、新闻报道要立体化
想要克服上述新闻报道片面化的毛病,就要使新闻报道立体化,向读者展示事物的全貌,包括事物各个不同的侧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有深度地报道某一个事物时,必须打破绝对好、绝对坏的模式。当你要表扬某事物时,应写以表扬为主,却不回避缺点和不足的报道。当你批评某人、某单位时,可写以批评为主,却又肯定某些值得肯定的成绩和长处的报道。
报道事物要立体化,报道人物也要尽可能立体化。过去有很多长篇的人物通讯、报告文学,总是搜罗一面材料,把先进人物写成闪闪发光的高大形象,使之离其本单位人们对他的认识和印象甚远,其结果给先进人物留下一大堆麻烦,甚至使他孤立。久而久之,一些先进人物不敢接受记者的采访报道。我们的报纸当然应当宣扬先进人物,大量报道他们的英雄事迹,但也不应该回避他们的不足与此同时失误(特别是那些明显的不足与失误,在一些群众中曾引起相当的反应时)。
由于立体化的报道可以多侧面的反映事物,因此它最适宜于用来加强对中间层次的报道。过去绝对好、绝对坏的报道模式,只着重报道事物的两极,而立体新闻适合各个层次,特别是中间层次。中间层次在社会生活中是最多的,中间层次也最需要引导、指导。通过立体的、多侧面的報道,报纸在同一报道对象身上,可以表明肯定哪些方面,不赞成哪些方面,期望和主张什么。在新闻改革中,我们很重视扩大报道面。立体新闻由于上述特点,可以成为加强中间层次报道,扩大报道面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成为新闻改革中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三、克服批评报道的过大伤害
立体的多侧面的报道方式,应用到批评报道中来,是新闻写作模式改革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报纸的批评报道,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通篇都是不利于被批评者的材料和评论。不管是谁,一旦选为批评对象,都是从头批到尾,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利于被批评者的材料,或能使被批评者得到某种谅解的材料一律避开,被批评者过去的功德更是只字不提,传统的批评报道是以战斗性著称的。
对与个人或者单位的错误,报纸也应该严肃地进行批评,目的是治病救人。在调整社会的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时,报纸舆论应该做到公正、客观。当一方有八、九分错时,我们进行批评;另有一、二分正确的,我们也不妨点出来,并对那犯八、九分错的主客观原因,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只有这样的批评,才是公正的、客观的。而只有公正的、客观的批评,才能令人口服心服。
批评报道比较事实事求是,但是由于不少新闻报道套用了旧的模式,仍然存在着伤害过大的问题。报纸批评本来就存在公开、传播面广,而且留存于世等特点,再加上“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批评方式,自然会对被批评者形成过大伤害。报纸不解决对被批评者的伤害过大问题,它自己也就没有进行批评的自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根据批评对象的不同性质,分出批评报道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批评形式。
1、对犯罪分子或犯罪现象的批评,毫无疑问应该有战斗性,不留情面,对其消极面,不能有一句谅解之辞,但分析仍应尽可能客观、全面。
2、对于有错误缺点的干部、群众的批评,应该是治病救人,全面看待。特别是对那些工作有成绩、于社会有贡献者,更应该是下笔有分寸,尽可能实行“适当言好”的办法,即尽可能提到他的有关的成绩的一面,不回避对其有利的材料。
我们不妨把这种做法归结为为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在进行过批评,打破了原有平衡的基础上,尽可能进行的新的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但它有助于事物进入新的有序状态。记者有这种平衡意识,对于搞好批评报道,是很有益处的。
(作者单位:七台河七煤公司矿区电视台)
关键词:新闻;报道;立体化
时代在飞速发展,但是新闻报道在形式上变化则比较小,特别是在写作模式上,基本上没有多少变化。改变平面化的报道模式,多侧面多层次地报道变化中的事物,使新闻报道立体化是新闻改革的必然方向。
一、现今新闻报道模式分析
打开我们的报纸,稿件似乎只分为两大类:表扬稿和批评稿。凡表扬某人或某事物,绝对没有半点批评;凡批评某人或某事件,绝没有一句肯定和谅解。这种绝对化的报道比比皆是。甚至一个单位三个月前受到批评时,通篇是批评和抨击;作了些改进,三个月后受到表扬,一点儿问题也不提。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成绩和缺点,长处和短处是同时存在的;而我们的报道则告诉人们,事物要么是全好的,要么是全坏的,总是“合二为一”的。我们平常讲究报喜又报忧,但只是这个单位报喜,那个单位报忧。很少看到对同一个报道对象,既报喜又报忧。用单纯的批评或单纯的表扬来表现一个人、一项工作或一件事物,往往显得太简单化,容易出现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现代受众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这种简单歌颂、简单批评的报道,已经落后于他们对事物的多维的思考,不能概括他们对于事物的多侧面、多层面的认识。
二、新闻报道要立体化
想要克服上述新闻报道片面化的毛病,就要使新闻报道立体化,向读者展示事物的全貌,包括事物各个不同的侧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有深度地报道某一个事物时,必须打破绝对好、绝对坏的模式。当你要表扬某事物时,应写以表扬为主,却不回避缺点和不足的报道。当你批评某人、某单位时,可写以批评为主,却又肯定某些值得肯定的成绩和长处的报道。
报道事物要立体化,报道人物也要尽可能立体化。过去有很多长篇的人物通讯、报告文学,总是搜罗一面材料,把先进人物写成闪闪发光的高大形象,使之离其本单位人们对他的认识和印象甚远,其结果给先进人物留下一大堆麻烦,甚至使他孤立。久而久之,一些先进人物不敢接受记者的采访报道。我们的报纸当然应当宣扬先进人物,大量报道他们的英雄事迹,但也不应该回避他们的不足与此同时失误(特别是那些明显的不足与失误,在一些群众中曾引起相当的反应时)。
由于立体化的报道可以多侧面的反映事物,因此它最适宜于用来加强对中间层次的报道。过去绝对好、绝对坏的报道模式,只着重报道事物的两极,而立体新闻适合各个层次,特别是中间层次。中间层次在社会生活中是最多的,中间层次也最需要引导、指导。通过立体的、多侧面的報道,报纸在同一报道对象身上,可以表明肯定哪些方面,不赞成哪些方面,期望和主张什么。在新闻改革中,我们很重视扩大报道面。立体新闻由于上述特点,可以成为加强中间层次报道,扩大报道面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成为新闻改革中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三、克服批评报道的过大伤害
立体的多侧面的报道方式,应用到批评报道中来,是新闻写作模式改革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报纸的批评报道,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通篇都是不利于被批评者的材料和评论。不管是谁,一旦选为批评对象,都是从头批到尾,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利于被批评者的材料,或能使被批评者得到某种谅解的材料一律避开,被批评者过去的功德更是只字不提,传统的批评报道是以战斗性著称的。
对与个人或者单位的错误,报纸也应该严肃地进行批评,目的是治病救人。在调整社会的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时,报纸舆论应该做到公正、客观。当一方有八、九分错时,我们进行批评;另有一、二分正确的,我们也不妨点出来,并对那犯八、九分错的主客观原因,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只有这样的批评,才是公正的、客观的。而只有公正的、客观的批评,才能令人口服心服。
批评报道比较事实事求是,但是由于不少新闻报道套用了旧的模式,仍然存在着伤害过大的问题。报纸批评本来就存在公开、传播面广,而且留存于世等特点,再加上“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批评方式,自然会对被批评者形成过大伤害。报纸不解决对被批评者的伤害过大问题,它自己也就没有进行批评的自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根据批评对象的不同性质,分出批评报道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批评形式。
1、对犯罪分子或犯罪现象的批评,毫无疑问应该有战斗性,不留情面,对其消极面,不能有一句谅解之辞,但分析仍应尽可能客观、全面。
2、对于有错误缺点的干部、群众的批评,应该是治病救人,全面看待。特别是对那些工作有成绩、于社会有贡献者,更应该是下笔有分寸,尽可能实行“适当言好”的办法,即尽可能提到他的有关的成绩的一面,不回避对其有利的材料。
我们不妨把这种做法归结为为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在进行过批评,打破了原有平衡的基础上,尽可能进行的新的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但它有助于事物进入新的有序状态。记者有这种平衡意识,对于搞好批评报道,是很有益处的。
(作者单位:七台河七煤公司矿区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