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会议主题是“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人的文化使命”,从企业的角度,我把它理解成“中国出版企业的发展和出版人个人的文化使命”,可能更加实在一点。现在出版社都已经变成企业了,那么,这两个使命就更具体化为企业人的使命和文化人的使命。
所谓企业人的使命就是企业要生存、要发展。企业要想完成文化使命首先必须能生存。要先有资本,有一定的实力,才谈得上发展。面对现实,理想主义者必须要跟现实结合,像我们安徽出版集团有5000多人,这些人要吃饭养家,然后才能讲发展;我们每年都有几十人退休,这些人退休后,也不可能跟企业完全脱钩,也还要企业花钱养。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首先得让企业生存。我们讨论使命,拿什么去完成使命?必须有底气、有实力,否则都是空谈。就我们集团来讲,一个人要谈使命,首先要明确你是公司的包袱还是财富?一个文化人要有价值,就要成为公司的财富,为公司创造财富。
出版企业的使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承担国家出版使命、文化使命的企业。另一类是面向市场谋求自身发展的企业。
在我们集团,就有承担这两种使命的人:一种是专门从事专业文化使命的人,这些人必须养,不能让他走到第一线。因为一旦他走到第一线,市场对于他就是挑战,他没有办法应对市场。做一本好书,比如,编辑出版《清史》,就得坐下来安安心心地做,如果把他弄到社会上,去挣钱,对他就是折磨。教授、文人脸皮比较薄,生活还要体面一点,把他撂到市场上去,对他来说是一种痛苦。另一种就是“跳出出版做出版”、专门去挣钱来养这部分承担专业文化使命的人。
出版企业是个很好的挣钱平台。第一,国家鼓励发展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第二,这个行业是“朝阳产业”。我在经济部门工作过,调控、环保、节能、金融、季节性因素对工业企业影响较大。但国家对出版企业没有任何调控,只有鼓励,只要你不出烂书,就不会受到限制。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全国性的问题,基本上融不到资,但出版行业不存在所谓的融资问题。我了解过,没有哪个出版社在向银行贷款,10个出版社至少有9个,银行天天跟在后面转。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拿着钱也不知道干什么。如果用在出版图书上,用不了这么多钱;如果用在产业发展上怕赚不到钱,说不定还会出危险。这就需要一些经营人员和专业人员走到一起组建产业集团。
企业必须有这样几种人:挣钱的、花钱的、养着的。因为出版是我们出版业的平台,运作的方法是任何企业不具备的,所以我们现在采取的办法就是,一部分人去挣钱,一部分人去做品牌。你有本事就专门做品牌,可以不用考虑挣钱,公司花钱养着你,甚至养到退休。
一个高级编辑,到了60岁叫他退休,这在我们眼里是很揪心的事情。正在他最有本事、最有资源的时候,他退休了,这对他本人和企业都是损失。不让他退吧,年轻人顶不上来;让他退吧,他流失到民营企业,和我们抢资源对着干。现在国家还有出版资质门槛限制,如果过几年出版资质的门槛没有了,在某种意义上,出版社就跟自来水管一样,装个水龙头即可放水,谁都可以搞个工作室,自己干。这个情况必须引起我们重视。我们现在制定政策,对部分有资源能做品牌的专家,退休后再返聘5年。
还有一部分人就是挣钱的,可以挣出版业以外的钱,可以投资理财经营。当然,对于挣钱的人,要给挣钱的待遇。在出版系统做事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版,必须疏通出口,让不能做出版的人去做别的工作,让能做出版的人安心做出版,这样就不致于导致出版人做的利润被不能做出版的人分掉了。挣钱之后拿回来干什么呢?我们的做法是发给各个出版社作为奖励,除了国家出版基金给的钱,公司再给予奖励,奖励重点项目和专业出版人,鼓励他专心致志做出版。
搞投资理财运作不需要很多人,一个老总、一个财务总监就可以做到了,不需要很多人参与,该做出版你还去做出版。做出版行业间歇资金比较多,这些间歇资金不应该死在账上,应该拿去投资生钱。比如说我们公司现在净资产有90亿,按照大公国际公司这样4A级国际评估公司评估过以后,可以按净资产的50%发行债券,也就是可以发50亿债券。如果按照银行现在6%的拆借利率,只需付3000万的利息,如果再按10个点的利率拿出去理财,在有担保、有保险、能保证资金安全的话,就有4个点的赚头。这样,可以实现不用自己的钱就能挣钱。
我们讨论出版业发展,首先出版企业要发展。有资本、资金,才能真正地去做一些大的投入,做一些大的工程。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或者某个有意义的项目在还没有被列为重点工程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去做,去实现产业的使命、企业的使命。我觉得任何时代,包括当年张元济的时代,也是这么做的。
出版行业要参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才能称之为产业。既然是企业了,就必须参加经济循环,必须在循环中体现价值,必须有图像有声音。有图像,说明图书做得好,精品多;有声音,就是主管部门很重视,企业的想法和需求不会被忽略。达到这样的地位就要我们企业有经济实力,有产业力量,有精品力作,有社会影响。
精品力作在起步阶段不能太功利。之所以不功利是因为有资本撑着,如果没有钱撑着,做许多事情,肯定功利。当年,我跟陈昕老总合作出《全宋文》,我说我出1000万,我先拿来印,我先卖,卖完以后先把印刷费付了,然后我们再分钱,这就是合作和分工,各取所长。我觉得在全国大出版的情况下,这样的组合,这样的认识,比较能实现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人的使命。
文化人的使命不是个口号,仅仅慷慨和清高是不行的。做文化的人没有使命感,做不成文化。我是从经济一线过来的,但我希望退休后接我班的人首先要有文化情怀,第二才是经济运作能力。因为没有情怀,那就纯粹以功利以金钱为目的,这样做文化产业就比较低档。但如果你没有经营运作能力,就可能只有宏观,只有情怀,只有理想,就会走上“只会讲不会做、只有看法没有办法”的路子。情怀是一个理想,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是情怀能维持多久,在什么情况下维持情怀,这个相当重要。当你的温饱得到解决了,所有待遇都得到解决的时候,你的情怀才能变成现实,如果你天天为养老,为工资,为投资项目的资金烦心,我估计,情怀也就慢慢消磨没有了。情怀必须要有实力作为保障。
因此,出版人既要考虑出版业发展,又要考虑出版人文化使命,否则就会偏废一方。偏废哪一方面都会使文化产业,特别是出版业受到损害。我相信,做书的人去赚钱大都有本事,但我们的职业和情怀决定做书不仅是为了钱,还要做好文化产业,这是我们这个队伍、这个行业必须做的事情,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
(作者系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责任编辑:洪滔
所谓企业人的使命就是企业要生存、要发展。企业要想完成文化使命首先必须能生存。要先有资本,有一定的实力,才谈得上发展。面对现实,理想主义者必须要跟现实结合,像我们安徽出版集团有5000多人,这些人要吃饭养家,然后才能讲发展;我们每年都有几十人退休,这些人退休后,也不可能跟企业完全脱钩,也还要企业花钱养。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首先得让企业生存。我们讨论使命,拿什么去完成使命?必须有底气、有实力,否则都是空谈。就我们集团来讲,一个人要谈使命,首先要明确你是公司的包袱还是财富?一个文化人要有价值,就要成为公司的财富,为公司创造财富。
出版企业的使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承担国家出版使命、文化使命的企业。另一类是面向市场谋求自身发展的企业。
在我们集团,就有承担这两种使命的人:一种是专门从事专业文化使命的人,这些人必须养,不能让他走到第一线。因为一旦他走到第一线,市场对于他就是挑战,他没有办法应对市场。做一本好书,比如,编辑出版《清史》,就得坐下来安安心心地做,如果把他弄到社会上,去挣钱,对他就是折磨。教授、文人脸皮比较薄,生活还要体面一点,把他撂到市场上去,对他来说是一种痛苦。另一种就是“跳出出版做出版”、专门去挣钱来养这部分承担专业文化使命的人。
出版企业是个很好的挣钱平台。第一,国家鼓励发展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第二,这个行业是“朝阳产业”。我在经济部门工作过,调控、环保、节能、金融、季节性因素对工业企业影响较大。但国家对出版企业没有任何调控,只有鼓励,只要你不出烂书,就不会受到限制。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全国性的问题,基本上融不到资,但出版行业不存在所谓的融资问题。我了解过,没有哪个出版社在向银行贷款,10个出版社至少有9个,银行天天跟在后面转。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拿着钱也不知道干什么。如果用在出版图书上,用不了这么多钱;如果用在产业发展上怕赚不到钱,说不定还会出危险。这就需要一些经营人员和专业人员走到一起组建产业集团。
企业必须有这样几种人:挣钱的、花钱的、养着的。因为出版是我们出版业的平台,运作的方法是任何企业不具备的,所以我们现在采取的办法就是,一部分人去挣钱,一部分人去做品牌。你有本事就专门做品牌,可以不用考虑挣钱,公司花钱养着你,甚至养到退休。
一个高级编辑,到了60岁叫他退休,这在我们眼里是很揪心的事情。正在他最有本事、最有资源的时候,他退休了,这对他本人和企业都是损失。不让他退吧,年轻人顶不上来;让他退吧,他流失到民营企业,和我们抢资源对着干。现在国家还有出版资质门槛限制,如果过几年出版资质的门槛没有了,在某种意义上,出版社就跟自来水管一样,装个水龙头即可放水,谁都可以搞个工作室,自己干。这个情况必须引起我们重视。我们现在制定政策,对部分有资源能做品牌的专家,退休后再返聘5年。
还有一部分人就是挣钱的,可以挣出版业以外的钱,可以投资理财经营。当然,对于挣钱的人,要给挣钱的待遇。在出版系统做事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版,必须疏通出口,让不能做出版的人去做别的工作,让能做出版的人安心做出版,这样就不致于导致出版人做的利润被不能做出版的人分掉了。挣钱之后拿回来干什么呢?我们的做法是发给各个出版社作为奖励,除了国家出版基金给的钱,公司再给予奖励,奖励重点项目和专业出版人,鼓励他专心致志做出版。
搞投资理财运作不需要很多人,一个老总、一个财务总监就可以做到了,不需要很多人参与,该做出版你还去做出版。做出版行业间歇资金比较多,这些间歇资金不应该死在账上,应该拿去投资生钱。比如说我们公司现在净资产有90亿,按照大公国际公司这样4A级国际评估公司评估过以后,可以按净资产的50%发行债券,也就是可以发50亿债券。如果按照银行现在6%的拆借利率,只需付3000万的利息,如果再按10个点的利率拿出去理财,在有担保、有保险、能保证资金安全的话,就有4个点的赚头。这样,可以实现不用自己的钱就能挣钱。
我们讨论出版业发展,首先出版企业要发展。有资本、资金,才能真正地去做一些大的投入,做一些大的工程。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或者某个有意义的项目在还没有被列为重点工程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去做,去实现产业的使命、企业的使命。我觉得任何时代,包括当年张元济的时代,也是这么做的。
出版行业要参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才能称之为产业。既然是企业了,就必须参加经济循环,必须在循环中体现价值,必须有图像有声音。有图像,说明图书做得好,精品多;有声音,就是主管部门很重视,企业的想法和需求不会被忽略。达到这样的地位就要我们企业有经济实力,有产业力量,有精品力作,有社会影响。
精品力作在起步阶段不能太功利。之所以不功利是因为有资本撑着,如果没有钱撑着,做许多事情,肯定功利。当年,我跟陈昕老总合作出《全宋文》,我说我出1000万,我先拿来印,我先卖,卖完以后先把印刷费付了,然后我们再分钱,这就是合作和分工,各取所长。我觉得在全国大出版的情况下,这样的组合,这样的认识,比较能实现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人的使命。
文化人的使命不是个口号,仅仅慷慨和清高是不行的。做文化的人没有使命感,做不成文化。我是从经济一线过来的,但我希望退休后接我班的人首先要有文化情怀,第二才是经济运作能力。因为没有情怀,那就纯粹以功利以金钱为目的,这样做文化产业就比较低档。但如果你没有经营运作能力,就可能只有宏观,只有情怀,只有理想,就会走上“只会讲不会做、只有看法没有办法”的路子。情怀是一个理想,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是情怀能维持多久,在什么情况下维持情怀,这个相当重要。当你的温饱得到解决了,所有待遇都得到解决的时候,你的情怀才能变成现实,如果你天天为养老,为工资,为投资项目的资金烦心,我估计,情怀也就慢慢消磨没有了。情怀必须要有实力作为保障。
因此,出版人既要考虑出版业发展,又要考虑出版人文化使命,否则就会偏废一方。偏废哪一方面都会使文化产业,特别是出版业受到损害。我相信,做书的人去赚钱大都有本事,但我们的职业和情怀决定做书不仅是为了钱,还要做好文化产业,这是我们这个队伍、这个行业必须做的事情,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
(作者系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责任编辑:洪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