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地时间6月24日夜,埃及选举委员会主席宣布,穆斯林兄弟会所属自由与正义党候选人穆罕默德?穆尔西获超过1300万张选票,当选后穆巴拉克时代首任埃及总统,他也成为埃及有史以来首位平民总统,他的对手、前过渡政府总理沙菲克以约100万张选票的差距败北。
大妥协,小摩擦
在全民公投和议会选举相继按时间表举行之后,埃及政治过渡“倒数第二站”—总统大选(最后一站是制宪)却因选前一系列变故差点卡壳:多名总统候选人竞选资格被取消;最高法院以“选举所依据部分法律违宪”为由变相宣布解散议会;埃及行政法院差点开庭受理解散包括自由与公正党在内多个埃及党派的申诉;军方宣布保留“最终释法权”……一些激进的“广场派”和兄弟会中强硬分子甚至表示,军方或正酝酿“事实政变”。
然而这种担心并未变成现实:虽迟了3天,总统选举结果还是公布了,且未出人意表;军方也重申了“如期交权”、“还政于民”的承诺。虽说了几句狠话,但最终如愿以偿的穆斯林兄弟会也见好就收;当选人穆尔西出面重申了对世俗政治、民主原则的尊奉;差点再次变成抗议舞台的开罗解放广场,也在瞬间成为兄弟会信众们的庆祝场所。
事实上,总统决选前骤然升温的军方-兄弟会对抗,是这对大半个世纪的“老冤家”相互试探对方底线的结果。试探的结果一目了然:对军方而言,清算穆巴拉克可以,民主、政改也不是不行,底线是绝不能损及军方及其利益关联人的权力、利益和安全;对兄弟会而言,民主选举无妨,承诺世俗政治也无所谓,和军方共处更不是什么难事(穆巴拉克倒台后的几次“二次革命”,兄弟会都是最先与军方妥协的反对派),甚至原定候选人被剔除、换个“替补”也殊非难事,但兄弟会势力必须是后穆巴拉克时代埃及政治版图的主角—至少是主角之一。既然底线探明,双方暂时妥协、确保能“吃到”的利益,就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
回过头来看,选举结果之所以借穆巴拉克被传“死亡”等一系列突发事件推迟公布,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是军方和兄弟会之间“加时赛”的需要。博弈的结果,军方承认并尊重兄弟会的总统大选成果,承诺正常交权,但要求缩小总统权限,且重划议会权力版图;而看到自身声势比议会选举前有所跌落的兄弟会,则默认军方强加给新民选政府的部分“紧箍咒”。
这种脆弱的平衡能否维持下去,主要取决于那些悬而未决的“大项目”—上、下议院能否走出“非法运转”状态,包括新执政党在内许多重量级政党会否被解散,制宪问题、“穆巴拉克时代清算”问题,等等。而像新总统穆尔西打算在已被“解散”的议会而非选举委员会或其它类似机构宣誓就职这类“小摩擦”,虽也有可能导致擦枪走火,但应该能找出妥协之道。
“选择性民主”
埃及政坛的翻云覆雨,令外界感到一丝丝失望。曾被认为坚若磐石的一项项“尼罗河革命”成果和政治生活共识,居然可以在最后关头突然变得如一张薄纸般脆弱。
历经一年多好不容易“一人一票”选出的下院、上院,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众多“真正的政党”,不再有“内定当选者”的“真正的总统直选”,军方“还政于民”的郑重承诺……这些成果差点在几天内被一笔抹杀;穆巴拉克行将就木,可埃及政治的舞台居然还是开罗解放广场,而不是国会和制宪会议;军方因担忧兄弟会主导制宪而自行攫取“最终释法权”之后,行政最高首长总统也好,立法职能机构议会也罢,其权力都变得既有限、又模糊。
值得玩味的是,兄弟会此前在稳操胜券的两院选举中默默站在主张照常选举的军方一边,和“广场派”拉开距离,却在选情胶着、最后也只算险胜的总统大选两轮投票前后情绪激动,一度跳得比“广场派”还高。
毋庸讳言,埃及政治生活最大的隐患正在于此:军方也好,兄弟会也罢,他们虽经历了一年多的民主化进程,也在“双赢”的心照不宣中半推半就地联手将“后穆巴拉克”时代埃及政治列车推过了一个又一个坎,但他们事实上并未从根本上接受民主政治的原则,即包容异议,接受失败,和平抗争,依法诉求,而是结果有利于己时便“支持”、“尊重”,反之则上街、作弊甚至“重启”。在这种“选择性民主”机制下,后穆巴拉克时代的“政改成果”看似坚实,实则脆弱。
一仆多主,阵垒分明
据埃及选举委员会统计,本次总统大选,第一轮和第二轮投票率分别只有46%和51%,低于此前许多人的预期,这表明埃及民众对没完没了的政治僵局已初露倦意,尽快出台一个新总统和一个新政府,是符合埃及多数人利益和希望的。
但穆尔西的总统之路注定无法平坦。
如前所述,军方的“交权”不是无保留的,名义上的行政权力可以交,实质上的“总阀门”仍会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如果说“最终释法权”的说辞主要针对立法机关—上下议院,那么6月18日成立、至今尚未清晰界定权限的“埃及国防委员会”则很难不被人怀疑是军方刻意安排的“垂帘听政”机构。如此一来,同样是“总统”,穆尔西和此前的3位相比,权威可谓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更麻烦的是,穆尔西背后的发号施令者还不止军方一头。
虽然穆尔西是自由与正义党主席,但这位“海归”政治家并非兄弟会“老大”,甚至未必能算最核心圈的人物,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扮演“政治统战”角色的公关代言人。倘非选举委员会在首轮大选前夕突然宣布兄弟会原候选人阿尔沙特“不合资格”,迫使兄弟会临时换将,穆尔西根本没有参选的机会。兄弟会的上层运作至今笼罩在神秘面纱后,一些观察家认为,别说穆尔西,即便阿尔沙特也未必在兄弟会说了算。如此一来,未来埃及总统非但要看军方脸色,还将不得不唯神秘的兄弟会“内圈”马首是瞻。
更麻烦的是,兄弟会是个民粹团体,其政治力量来源于数以千万计基层支持者的拥护,此前尽管兄弟会上层出言谨慎、温和,但组织中和支持者中不乏“教法治国”、“废除戴维营协议”等令许多人不安的声音。此次穆尔西刚刚当选,就有人喊出“埃及首都应在耶路撒冷”的口号,等于变相重提对加沙地带的主权要求(倘埃及新当局真的照做,等于既得罪美以,又得罪哈马斯)。兄弟会上层政治斗争经验丰富,经常表现得理性、冷静、务实,却恐不免时时被这种民粹所牵制。穆尔西的总统地位、兄弟会的政治能量,其来源都是基层民粹,从这个角度看,后者同样是穆尔西和兄弟会的主人和衣食父母,未来的新政府很难彻底摆脱这一重牵制。
还应看到,总统决选中穆尔西和沙菲克的得票率相去不远,兄弟会只是险胜,这表明埃及社会割裂、对立程度在加深,兄弟会的民意基础,也许并不像其在“新埃及”政治架构中所占份额表现的那样坚实。
安抚将信将疑者
对于穆尔西的当选,美欧等国表现出将信将疑、甚至无可奈何的态度。美国国务院一面敦促穆尔西“尽快组建政府”,另一面却鼓励沙菲克“继续在政坛发挥积极作用”。很显然,它们一方面不愿否定自己曾大力推动、支持的埃及政治变革,另一方面对兄弟会这样的组织包揽埃及立法、行政大权疑虑重重。利害攸关的以色列当局就更不用说了。
意识到这点,兄弟会和穆尔西已开始设法安抚,包括反复强调“尊重世俗民主”,表示将组建“基础广泛的新政府”等。预料穆尔西的新政府中将包含其它派别中愿意合作的人物,一如其自由与正义党中也点缀了几名妇女、甚至非穆斯林高级党员一般。
一些分析家预料,可能接过兄弟会伸出的橄榄枝的,是前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这位去年“革命”期间曾风光一时的政治人物甚至可能成为新内阁的总理。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政治“洗牌”,原本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巴拉迪在埃及政治生活中已被边缘化,即便在民主派阵营内,其支持率和号召力也远不如穆萨等人,即便入阁也难以为兄弟会内阁增添多少国内外号召力。再说,连总统穆尔西都是“一仆多主”,总理就更可能是“花瓶的花瓶”了。
大妥协,小摩擦
在全民公投和议会选举相继按时间表举行之后,埃及政治过渡“倒数第二站”—总统大选(最后一站是制宪)却因选前一系列变故差点卡壳:多名总统候选人竞选资格被取消;最高法院以“选举所依据部分法律违宪”为由变相宣布解散议会;埃及行政法院差点开庭受理解散包括自由与公正党在内多个埃及党派的申诉;军方宣布保留“最终释法权”……一些激进的“广场派”和兄弟会中强硬分子甚至表示,军方或正酝酿“事实政变”。
然而这种担心并未变成现实:虽迟了3天,总统选举结果还是公布了,且未出人意表;军方也重申了“如期交权”、“还政于民”的承诺。虽说了几句狠话,但最终如愿以偿的穆斯林兄弟会也见好就收;当选人穆尔西出面重申了对世俗政治、民主原则的尊奉;差点再次变成抗议舞台的开罗解放广场,也在瞬间成为兄弟会信众们的庆祝场所。
事实上,总统决选前骤然升温的军方-兄弟会对抗,是这对大半个世纪的“老冤家”相互试探对方底线的结果。试探的结果一目了然:对军方而言,清算穆巴拉克可以,民主、政改也不是不行,底线是绝不能损及军方及其利益关联人的权力、利益和安全;对兄弟会而言,民主选举无妨,承诺世俗政治也无所谓,和军方共处更不是什么难事(穆巴拉克倒台后的几次“二次革命”,兄弟会都是最先与军方妥协的反对派),甚至原定候选人被剔除、换个“替补”也殊非难事,但兄弟会势力必须是后穆巴拉克时代埃及政治版图的主角—至少是主角之一。既然底线探明,双方暂时妥协、确保能“吃到”的利益,就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
回过头来看,选举结果之所以借穆巴拉克被传“死亡”等一系列突发事件推迟公布,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是军方和兄弟会之间“加时赛”的需要。博弈的结果,军方承认并尊重兄弟会的总统大选成果,承诺正常交权,但要求缩小总统权限,且重划议会权力版图;而看到自身声势比议会选举前有所跌落的兄弟会,则默认军方强加给新民选政府的部分“紧箍咒”。
这种脆弱的平衡能否维持下去,主要取决于那些悬而未决的“大项目”—上、下议院能否走出“非法运转”状态,包括新执政党在内许多重量级政党会否被解散,制宪问题、“穆巴拉克时代清算”问题,等等。而像新总统穆尔西打算在已被“解散”的议会而非选举委员会或其它类似机构宣誓就职这类“小摩擦”,虽也有可能导致擦枪走火,但应该能找出妥协之道。
“选择性民主”
埃及政坛的翻云覆雨,令外界感到一丝丝失望。曾被认为坚若磐石的一项项“尼罗河革命”成果和政治生活共识,居然可以在最后关头突然变得如一张薄纸般脆弱。
历经一年多好不容易“一人一票”选出的下院、上院,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众多“真正的政党”,不再有“内定当选者”的“真正的总统直选”,军方“还政于民”的郑重承诺……这些成果差点在几天内被一笔抹杀;穆巴拉克行将就木,可埃及政治的舞台居然还是开罗解放广场,而不是国会和制宪会议;军方因担忧兄弟会主导制宪而自行攫取“最终释法权”之后,行政最高首长总统也好,立法职能机构议会也罢,其权力都变得既有限、又模糊。
值得玩味的是,兄弟会此前在稳操胜券的两院选举中默默站在主张照常选举的军方一边,和“广场派”拉开距离,却在选情胶着、最后也只算险胜的总统大选两轮投票前后情绪激动,一度跳得比“广场派”还高。
毋庸讳言,埃及政治生活最大的隐患正在于此:军方也好,兄弟会也罢,他们虽经历了一年多的民主化进程,也在“双赢”的心照不宣中半推半就地联手将“后穆巴拉克”时代埃及政治列车推过了一个又一个坎,但他们事实上并未从根本上接受民主政治的原则,即包容异议,接受失败,和平抗争,依法诉求,而是结果有利于己时便“支持”、“尊重”,反之则上街、作弊甚至“重启”。在这种“选择性民主”机制下,后穆巴拉克时代的“政改成果”看似坚实,实则脆弱。
一仆多主,阵垒分明
据埃及选举委员会统计,本次总统大选,第一轮和第二轮投票率分别只有46%和51%,低于此前许多人的预期,这表明埃及民众对没完没了的政治僵局已初露倦意,尽快出台一个新总统和一个新政府,是符合埃及多数人利益和希望的。
但穆尔西的总统之路注定无法平坦。
如前所述,军方的“交权”不是无保留的,名义上的行政权力可以交,实质上的“总阀门”仍会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如果说“最终释法权”的说辞主要针对立法机关—上下议院,那么6月18日成立、至今尚未清晰界定权限的“埃及国防委员会”则很难不被人怀疑是军方刻意安排的“垂帘听政”机构。如此一来,同样是“总统”,穆尔西和此前的3位相比,权威可谓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更麻烦的是,穆尔西背后的发号施令者还不止军方一头。
虽然穆尔西是自由与正义党主席,但这位“海归”政治家并非兄弟会“老大”,甚至未必能算最核心圈的人物,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扮演“政治统战”角色的公关代言人。倘非选举委员会在首轮大选前夕突然宣布兄弟会原候选人阿尔沙特“不合资格”,迫使兄弟会临时换将,穆尔西根本没有参选的机会。兄弟会的上层运作至今笼罩在神秘面纱后,一些观察家认为,别说穆尔西,即便阿尔沙特也未必在兄弟会说了算。如此一来,未来埃及总统非但要看军方脸色,还将不得不唯神秘的兄弟会“内圈”马首是瞻。
更麻烦的是,兄弟会是个民粹团体,其政治力量来源于数以千万计基层支持者的拥护,此前尽管兄弟会上层出言谨慎、温和,但组织中和支持者中不乏“教法治国”、“废除戴维营协议”等令许多人不安的声音。此次穆尔西刚刚当选,就有人喊出“埃及首都应在耶路撒冷”的口号,等于变相重提对加沙地带的主权要求(倘埃及新当局真的照做,等于既得罪美以,又得罪哈马斯)。兄弟会上层政治斗争经验丰富,经常表现得理性、冷静、务实,却恐不免时时被这种民粹所牵制。穆尔西的总统地位、兄弟会的政治能量,其来源都是基层民粹,从这个角度看,后者同样是穆尔西和兄弟会的主人和衣食父母,未来的新政府很难彻底摆脱这一重牵制。
还应看到,总统决选中穆尔西和沙菲克的得票率相去不远,兄弟会只是险胜,这表明埃及社会割裂、对立程度在加深,兄弟会的民意基础,也许并不像其在“新埃及”政治架构中所占份额表现的那样坚实。
安抚将信将疑者
对于穆尔西的当选,美欧等国表现出将信将疑、甚至无可奈何的态度。美国国务院一面敦促穆尔西“尽快组建政府”,另一面却鼓励沙菲克“继续在政坛发挥积极作用”。很显然,它们一方面不愿否定自己曾大力推动、支持的埃及政治变革,另一方面对兄弟会这样的组织包揽埃及立法、行政大权疑虑重重。利害攸关的以色列当局就更不用说了。
意识到这点,兄弟会和穆尔西已开始设法安抚,包括反复强调“尊重世俗民主”,表示将组建“基础广泛的新政府”等。预料穆尔西的新政府中将包含其它派别中愿意合作的人物,一如其自由与正义党中也点缀了几名妇女、甚至非穆斯林高级党员一般。
一些分析家预料,可能接过兄弟会伸出的橄榄枝的,是前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这位去年“革命”期间曾风光一时的政治人物甚至可能成为新内阁的总理。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政治“洗牌”,原本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巴拉迪在埃及政治生活中已被边缘化,即便在民主派阵营内,其支持率和号召力也远不如穆萨等人,即便入阁也难以为兄弟会内阁增添多少国内外号召力。再说,连总统穆尔西都是“一仆多主”,总理就更可能是“花瓶的花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