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战精灵:局部战争中看米格歼击机战力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c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人们在朝鲜、越南、中东和其他热点地区的武装冲突中经常能看到苏/俄制武器的身影,但其在国外局部战争中的战斗使用经验不久前还是俄罗斯媒体公开讨论的禁区。如今这一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部分内容逐渐解密,在与美制战机激烈空战中大显神威的各型米格歼击机的胜败得失开始浮出水面。
  
  朝鲜战场
  米格-15大战F-86
  
  二战结束后歼击机的战斗使用仅中断了5年,历史学家尚未来得及详细描述过去战役中的空战细节,朝鲜上空又爆发了新的战斗,拉开了其后东亚、中东多次局部战争的序幕。
  许多专家把这些局部战争视为独特的新武器试验场,至少对1950年7月爆发的朝鲜战争来说,这一定义是非常合适的。喷气式歼击机、侦察机和歼击轰炸机首次大显身手,充分展示自己的战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朝鲜战争为苏联米格-15和美国F-86战机堪称经典的空中对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年战争期间,苏联第64歼击航空兵进行了1872次空战,击落1106架美军飞机,其中包括650架F-86“佩刀”战机。
  米格-15和F-86是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的代表,战斗性能相差无几。米格15的起飞重量是5044公斤,比F-86轻2500公斤。后者起飞重量虽然较大,但其优势被同样较大的发动机推力(4090公斤)所抵消。米格-15发动机推力仅为2700公斤,因此,苏美两种战机的推重比基本相同——0.54:0.53。两者的最大速度均为1100公里/时,在高空时米格-15具有加速和爬升率方面的优势,F-86具有更好的低空机动性能,可以加挂1.5吨燃油,留空时间更长。为战机装配喷气式发动机,设计时体现最新空气动力学成果,使新一代战机能够轻而易举地跨音速高速飞行,从而使歼击机的战斗空域拓展到了平流层:F-86实际升限12000米,米格-15为15000米。两种战机仅在武器装备方面有明显不同。米格-15装配一门37毫米机炮、2门23毫米机炮,火力较强;F-86最初只装配6挺12.7毫米机枪,战争后期才改装4门20毫米机炮。从整体上看,两种战机性能数据不相上下,即使是最权威的专家也无法确定哪种战机将在空战中胜出,答卷只能交给实战。
  很快,最初几次空战结果就已经表明,技术进步并未彻底改变空中对抗的形式和内容,空战仍保留了此前的传统和规律:近距离机动编队作战。这种出人意料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喷气式歼击机的武器配备事实上并没有高质量的提升,仍是二战期间活塞式歼击机通用的机枪和机炮,杀伤距离和可能攻击区域几乎没有变化,一次齐射的火力威力相对较弱,仍由枪(炮)管数量弥补。
  不过,米格-15是专为空战而生的,完全适宜履行自己的研制使命。在其身上,设计师保留了米格-1和米格-3的优势,使速度、爬升率、高度三者有机结合,定位于鲜明的主动进攻战,苏军飞行员从不怀疑自己是在驾驶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歼击机作战。米格-15的强项之一是更高的杀伤力,能保障战机在空战的主要阶段.即攻击中胜出。不过,要想获胜,还要积聚此前各阶段的情报和位置优势。如果率先获得对手情报,编队长机飞行员能占据主动,在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条件下攻击F-86。可以利用时间差形成空战计划(设想),占据有利的出发位置、调整战斗队形,这些可由地面指挥所通过远程侦察技术设备协助完成。在与F-86视距内近战时,指挥所战斗班组向米格-15飞行员通报空情和已发现的所有敌机位置。具备较大剩余推力(特别是在高空时)的米格-15能更迅速缩短距离、接近敌机,战术要求是必须充分利用太阳和云层,视情变换战机编队密度。
  与迎向接近攻击相结合的直线飞行战术,仅在30年后歼击机装配雷达和中距空空导弹后才成为现实。米格-15只能以急剧机动的方式接近,进入敌机后半球攻击区域。如果F-86在安全距离内发现了米格-15,就会立即竭力发动对己更有利的机动战,特别是在低空时。尽管在水平机动性能上米格-15稍逊于F-86,但差距并不大,必要时仍可实施水平机动。防御积极程度与双机编队能否实现“剑盾合一”的战术组织原则密切相关,前者进攻,后者掩护。实践证明,牢不可破、协调一致的米格-15双机在近距机动战中几乎无懈可击。
  在编队队形中双机或分队(3~5架)还应履行一种多用途职能:充实兵力、预备队、自由机动。双机要高于其他飞机,拥有开阔的视野,随时准备率先消除突然攻击威胁,必要时用于维护“剑盾合一”原则。米格飞行员通过创造性思维摸索出了新的编队组织原则:分工明确的六机编队。这一经验后来被叙利亚空军米格21飞行员发扬光大,在1973年10月的中东战争中熟练运用,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朝鲜战争期间,地面指挥所战斗班组开始成为空战的全权参与者,编队起飞决定通常由军指挥所(中苏境内)在地面雷达发现敌机后做出;领航员通过雷达屏幕密切观察空情,引导歼击机进入空战边界,先向编队长机通报敌情,然后传达指令。指挥所全力保障米格-15在与敌机视距接触前占据更为有利的战斗位置。目视发现目标后,长机接过空战指挥权,地面指挥所负责提供各种情报信息。
  投入空战时的队形取决于敌机兵力部署和双方之间的距离。F-86从不拘泥于固定标准模式,经常变换空中队形,因此,米格-15通常最得意的“攻击-掩护-增强兵力”(围歼)方案可能会是失败的选择。作战意图变换应瞬间完成,空战中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楔入F-86战斗队形后,战斗在分队层面展开,然后捉对厮杀。已经忙于与自己的对手对抗的大队长,无法控制编队内所有飞行员的行动,指挥权开始按照预定计划分化。各分队长获得自主权,有权视情做出决定。指挥所通报敌方预备队进入情况,注意留空时间(剩余油量),必要时命令歼击机退出战斗,同时增派兵力掩护战机撤退。
  苏联米格-15喷气式歼击机飞行员成功的决定因素很多,主要是性能完全符合战事条件的装备、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武器的强项、合理的战术(战斗理论和实践)、密切协同、指挥官善于分配空中资源和最大限度地借鉴二战经验等等。当然,米格-15也遭受了较大损失。朝鲜战争期间,共有335架米格-15被击落,大部分飞行员跳伞逃生,几乎全部安全返回部队。这表明座舱弹射系统使用简单、安全可靠。大部分损失发生在返航着陆时,一线机场距离海岸较近,但严禁米格-15从海上方向进入。因此美军F-86经常集中兵力,在机场上空伏击。刚刚在跑道上收起落架和襟翼的米格-15根 本没有反击或规避的准备,飞行员训练水平和战机性能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只能被动挨打、伤亡惨重。
  
  越南战场再显神威
  
  米格-21超音速导弹歼击机参加了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地区的多次局部战争,与歼击机、战略/战术轰炸机、强击机和歼击轰炸机都有过激烈交锋,进行了千余次空战。特别是在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中,在与F-4“鬼怪”、“幻影”、B-52“同温层堡垒”的战斗中,米格-21战果辉煌,创造了诸多经典战例。
  智斗“鬼怪”米格21的实战经历始于1966年4月越南上空,没有经过传统的适应局势阶段磨炼,直接投入战斗,紧急支援在艰苦条件下作战的米格-17。在1966年前4个月的战斗中,米格-17击落了美军11架战机,自损9架,损失对比为1.2:1。米格-21参战后,5月至12月美军损失不断增加,分别有47架F4和12架米格战机被击毁,比例急剧变化,几近4:1,局势急转直下。驻越美军司令部紧急组织新的飞行员培训体系,引入空中战斗指挥设备,为战机装配外挂机炮和干扰发射箱,迅速扭转局势。在漫长的战役间歇(1968~1971年)后,直到战争结束前(1973年1月),米格-21开始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作战。
  8年越战期间,北越空军歼击机(苏制米格-17、米格-21和中国制造的米格-19)共进行了480次空战,击落敌机350架,自损131架,损失对比为2.3:1。其中,F4和米格-21的损失对比为1.4:1。初看之下,米格-21虽然占优,但战果并不显著。不过,这一成绩却是在美军战机拥有6倍数量优势的条件下取得的。
  作为米格-21的主要对手,F-4战机研制者认为,技术进步能够使战机兼备两种不同层面的功能:杀伤空中和地面目标。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F-4飞赴越南参战时已贴上了“多功能”的标签——执行歼击任务时装配空空武器,作为轰炸机使用时携带空对面武器。其适宜突击行动的特点也在技术性能上有所体现:机翼载荷490公斤/平方米,外挂6枚中口径航空炸弹后载荷还会增加。“多余”的重量不应妨碍空战的实施。此时的空战已初具超现代化类型,在追逐过程中可以进行一次导弹攻击,短距机动(近战)理论已过时,机炮已被抛弃。
  但是,和平时期的构想未能在战争中得到验证。F4在性能上定位于进攻,但在实战中被迫防御,刚要攻击对方却已遭对方攻击。AIM-7“麻雀”中距空空导弹(第一代)因载机过载和最大射程限制未能使用,AIM-9“响尾蛇”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只能在近战中通过急剧机动进入敌机尾部后使用,武器优势几乎丧失殆尽。较重的F-4直线拉升能力弱,在脱离战斗必需的追逐中也占不到任何优势,减速展开近战后要做多次制动加力转弯,明显力不从心。因此,F-4飞行员被迫两线作战:一边是米格战机,一边是自身缺陷。苏联设计师没有让米格-21兼备当时无法融合的功能,没有增加突击任务负担。结果,与F-4相比,米格-21的机翼载荷降低了150公斤/平方米,这意味着其机动性能更强,在推重比和杀伤性能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可保障更强的生存力。其余则取决于飞行员发挥装备优势、正确选择战术的能力。
  西方在谈到越战中米格歼击机战术时经常把它定性为大规模公开反击空中侵略者,特别是在敌人拥有压倒性数量优势的条件下。事实上,当时米格战机的战术原则是出其不意、保存实力。军事艺术经典理论也应适应局部战争中的具体条件,特别是在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以弱击强是冒险行为。美国《航空周刊》杂志文章曾哀叹道:追求突击的威力和快速性,促使美军轰炸机在歼击机护送下结成密集编队,外挂武器增加了迎向阻力,降低了飞行速度,护航队在视距内掩护突击编队的软肋。此时,米格-21以超音速从后方接近,在绝对优势的位置发射导弹攻击,然后机动规避护航的F-4。美军飞行员熟悉米格战机的拿手战法,却无法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与之对抗。
  不过,当美军在空战领域中引进电子干扰之后,F-4的伤亡数量明显减少。米格-21的瞄准雷达受到干扰,无法锁定目标,在战争后期,北越空军飞行员主要通过视准瞄具发动攻击,战斗效率急剧降低。另外,米格-21雷达瞄准仪打开后,容易被F-4机载预警设备发现,无法再发动突然攻击。
  截击B-52超音速歼击机与战略轰炸机的武装冲突是非标准空战,极其少见,只发生在越战期间,由当时非常复杂的空中局势决定,此后再未重演。
  到1972年底前,战争已进入第8个年头,米格-21也已参加7年。在如此长时间内,美军战术航空兵和舰载航空兵密集轰炸,北越防空兵顽强抵抗,不断加强反击侵略者的力度。在1972年3-4月“后卫”-1战役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后,美军司令部决定发动“后卫”-2空袭战役,以B-52战略轰炸机为主力,提高空中打击威力,向北越重要目标投掷较此前数量多出三倍的炸弹。这也是美军首次在局部战争中大量动用战略轰炸机。
  战役爆发当天,值勤的米格-21发现敌机编队目标后立即升空拦截,爬升到6000米高空开始机动,从后下方航向接近目标。米格-21通过导航灯发现前面右方15-20公里处的轰炸机目标后,飞行员向地面汇报情况。接到指挥所下达的攻击命令后,飞行员打开加力、扔下外挂油箱,从持平高度接受目标。当距离目标10~12公里时,根据地面指令打开对高瞄准雷达,3~5秒后B-52发现威胁,立即关掉导航灯,施放干扰。米格战机的RP-21瞄准雷达受到干扰,目标消失。飞行员汇报局势变化情况后继续战斗接近,突然遭到护航F-4战机的两次导弹攻击,被迫实施规避机动,停止对轰炸机的截击,脱离战斗,安全返航。
  数日后,一架米格-21再次升空拦截B-52,爬升到5000米高空时扔下外挂油箱,打开加力继续爬升,在约6000米高空发现打开导航灯的战略轰炸机。米格-21飞行员吸取上次截击时的教训,没有打开RP-21瞄准雷达,保持视觉灯标,以1200公里/时的速度进行35~40度倾角的精确机动。米格-21爬升到目标后方10000米高空后停止机动,目视跟踪,锁定目标,发射2枚导弹,全部命中,将其摧毁,然后退出战斗,半转弯降至3000米高空,顺利返航,安全着陆。
  次日夜间,一架米格-21从没有遭到轰炸的战地机场起飞拦截B-52,在前沿指挥所引导下爬升到7000米高空时,通过导航灯发现右方航向上10000米高空中的战略轰炸机目标,随即进行针对性的战斗机动。尽管米格-21没有打开 RP-21雷达,机警的B-52飞行员还是及时关闭了导航灯,或许是得到了监听情报,也或许是机尼防护系统发挥了作用。米格-21在飞行员通过无线电报告空情变化情况后从地面雷达屏幕上消失,后来通过相继坠毁到相邻地区的米格-21和B-52碎片确认:两架飞机在空中相撞。
  米格-21共对B-52进行了6次夜间拦截,4次失败,1次成功摧毁目标,1次与目标同归于尽。美军司令部承认在12天的“后卫”-2战役期间共损失15架B-52战略轰炸机,其中13架是被越军防空导弹击落的。
  搏杀“幻影”在越战结束前5年内,一些阿拉伯国家空军装备的米格-21开始对抗以色列空军第二代喷气式战机“幻影”,新的空中对手性能明显优于美国的“鬼怪”。“幻影”属于空战歼击机,三角形机翼载荷较小,不足300公斤/平方米,拥有不错的飞行操纵技能,装配30毫米固定机炮,新型红外空空导弹可有效实施机动空战。但该机在推重比方面稍次于米格-21,意味着爬升率和空战追逐速度方面落后于对手,在高空作战时这一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米格-21飞行员可充分利用剩余推力优势,控制与对手间的距离,更快速地接近或脱离。这点非常重要,因为持续时间较长的转弯机动会使“幻影”失去位置,处于被动。米格-21在与“幻影”的对抗中,主要采取机动接敌、连续攻击的战术,同时保持动能,以便继续加速,占据有利战斗位置。
  
  中东战场奋力苦战
  
  如果说米格-21在越战中作为截击机作用时完全暴露在敌机面前,不能发挥空战优势的话,那么在1973年10月的中东战争中,它则展现出了自己作为高性能歼击机的优势。在戈兰高地和黎巴嫩上空18天的空战中,叙利亚空军米格-21飞行员共进行了260次空战,击落以军105架战机,自己损失57架,战果辉煌。
  叙利亚并不是凭空取得上述成绩的,米格飞行员战斗训练质量较高,战前制订了针对性的计划,认真研究对手,完全掌握并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了米格-21的技战能力,重点演练-了编队机动作战和极限条件下的战斗技能。叙利亚详细了解对手情况,与装备有“幻影”的利比亚空军保持密切接触,在空战训练计划中借鉴了美军飞行员在再培训课程(在越南与米格首战惨败后开办)中演练的典型战法,重点熟悉其“高空-过载-横滚”接战方法。
  开战首周米格-21就投入了激烈的战斗中。当时局势不允许米格-21以截击的方式进行空战,哪怕是在低空也不行。因为以军F-4在“幻影”护航下猛烈轰炸叙利亚机场,采取与美军在越战中类似的方式,护航战机不参与轰炸,专职负责反击升空拦截的敌机。米格战机在被掩护目标接近空域的精心伏击,苏制新型防空导弹系统较大的火力威力,迫使以军放弃把敌机摧毁在地面的传统方式来夺取制空权的方法,开始使用编队机动作战战术。不过,叙利亚飞行员对此变化早有准备,在战前演练中进行了相应部署,在实战中充分利用米格-21优越的机动性能,在保持稳定度的情况下进行持久机动,抢占先机、掌握主动。
  叙军飞行员还充分吸取了1970年西奈半岛上空阵地战时,埃及飞行员对抗以军“幻影”战机的经验,发现敌机后尽量不要盘旋(爬升或转弯),因为米格-21武器威力相对较弱,无法进行迎向导弹攻击。此时,“幻影”战机通常会组成双机编队,试图获得机动自由,然后捉对厮杀。但是在实战中,叙利亚飞行员仍无法完全避免对“幻影”有利的机动作战方案。“幻影”急速加力转弯,迅速缩小射程和机动时间,降低速度,占据有利位置。米格-21则逼迫“幻影”向高空爬升,后者处于大攻击角时发动机开始喘振,叙利亚飞行员只需熟练利用高空优势即可击落敌机。
  
  挑战F-15
  
  1973年十月战争结束后,以空军开始装备F-15、F-16第三代歼击机以及“鹰眼”预警机。叙利亚则装备了米格-25高空截击机和米格-23歼击机(有米格-23MF歼击机、米格-23BN歼轰机两种类型),苏-22战机的攻击实力也得到了增强。1982年6月,中东战争再次爆发,以色列和叙利亚军队在黎巴嫩展开激战,在至关重要的制空权战斗中,米格-23与F-15的龙争虎斗格外引人注目。
  相比之下,米格-23推重力小、机翼载荷大,在任何面上的转弯速度都低于F-15,在雷达制导导弹射程方面也没有优势,明显处于下风。米格-23MF的主要用途是低空截击,主要战术是编队配合下的低空迎向攻击。为此,叙利亚空军精心制订了特种战术,利用F-15只能跟踪并攻击一个目标、使用机载照明雷达引导导弹攻击的特点,动用四机编队低空设伏、重点猎杀。第一架米格-23首先发现敌机后,主动引诱F-15,故意使敌机跟踪、锁定自己,同时严格保持间距,不让敌机进入导弹发射攻击区域,同时把敌机的目标指示数据传输给负责攻击的米格-23。后者埋伏在低空,伺机发动致命攻击。由于火力相对较弱,还需要第三架(备用)米格-23的攻击支援,根据空中局势适时加入战团。第4架战机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任务,待命机动,传统掩护任务由近距离机动战中的僚机完成。当然,F-15同样也有后备战机,但通常只在纵深后方待命,根据“鹰眼”预警机的指令投入战斗。
  以军行动时,预警机首先进入黎巴嫩海岸中立水域上空,保障力量梯队必须要有波音707电子干扰机;F-15双机或分队全程护航,部署在中空,提供空中直接掩护。之后,向贝鲁特的正面方向派出移动阻截队,通常是两个F-15和F-16歼击机分队,值勤空域接近海岸线,但在安全距离内远离敌方防空火力边界。最后,主要由F-4分队组成的突击梯队接近地面目标上空,前面是突破敌空防系统的战机编队,后面是携载高精制导武器的战机编队,最后为装配非制导弹药的轰炸机编队。以军飞机沿海岸线上空约2000米高度飞行,这样F-15A歼击机在飞到3000米高空之前,可以有效利用山区地形掩护,不被叙利亚雷达发现。
  事实上,在以军预警机进入战斗区域后,叙利亚雷达通常会立即发出预警信号,米格-23截击机立即升空,努力突破防线,接近以军轰炸机,阻止其轰炸黎境内的叙军。尽管突破方案设计得非常好,但叙军仍无法保障“隐蔽性”这一至关重要的战术环节。米格-23起飞后尚未升到100米,就会被“鹰眼”预警机发现。此时,为了避免把实际战机数量暴露给敌人,米格-23三机或双机编队会立即紧缩队形,这样在敌方雷达屏幕上看起来就像一个点,飞到预定边界时才突然散开。负责攻击的战机几乎垂直 下降,避免被敌方雷达发现,随后编队开始执行另外一个作战预案,每架飞机都各自进行机动、互相掩护。计划中的接敌方式是埋伏在低空的攻击机实施迎向导弹攻击,如果失败,编队应立即返航。
  米格-23MF歼击机编队7次是双机编队,进行了7场空战,击落以军6架飞机,己方损失6架,2名飞行员丧生,4人成功跳伞。空战中的无线电电子对抗强度不是特别高,7次空战中有3次没有实施干扰,3次实施机载雷达强干扰,1次实施无线电指挥信道强干扰。在被击落的6架米格-23中,3架是在空中值勤掩护黎境内目标时被击落的。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叙军防空导弹系统受群山环绕的影响,雷达搜索区域有限,存在较大盲区,易被以军歼击机利用,埋伏在低空突然发动导弹攻击,叙军飞行员根本没时间紧急实施防御机动。另外3架米格-23在近距离机动战中完成首次迎向攻击后,没有及时脱离战斗,延误时机,被以军预警机调动具有绝对数量优势的空中预备队击毁。
  应当指出的是,以军空战从不墨守成规。“鹰眼”预警机发现叙军米格-23升空后,首先派出拦截的不是擅长远战的F-15,而是携载短程武器的F-16轻型歼击机。F-16分队分散,形成两个双机编队,列成纵队,降到低空后第一支编队散开,从两边侧翼包围一架米格-23,形成后半球攻击威胁。此时,陷入困境的米格-23无论是立即脱离战斗返航,还是与具有机动性能优势的敌机展开近战,都极为不利,如果侧翼再遭到携载中距空空导弹F-15歼击机的攻击,自然是凶多吉少。
  不过,米格-23在与F-15的斗争中条件非常复杂,装备性能也落后许多,情报保障极度短缺。这种困难在此前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十月战争中从未出现过。实践证明,与越战不同,黎巴嫩战争中决定空战结果的主要因素是战机的质量而不是数量。米格-23投入空战时非常谨慎,只在对空情进行认真评估捕捉到有利时机后才会与敌接战。事实上,装备和武器因素还是次要的,最致命的是情报信息保障不足,没有空中指挥所,战斗指挥系统老化落后,无法及时掌握敌方的动向,也不能充分发挥战机的实战性能。
  
  “狐蝠”复仇
  
  米格-25是中东战争中最新最先进的米格战机,首次参战是在1969年的阿以战争中,在埃及前线用作侦察机,在叙利亚前线用作侦察机和截击机。曾参与中东战争的苏军试飞员戈尔季延科回忆米格-25侦察机作用时说:“米格-25在飞行性能上远远优于当时的歼击机,被拦截的可能性只是理论上的,我们对此深信不疑,于是开始执行具体的空中侦察战斗任务。飞机胜任了所有任务,机载无线电电子战设备也经受住了考验,不止一次地在似乎濒临绝境的局势下挽救了我们的性命。米格的武器系统可以保障高效攻击空中和地面目标,必要时可从2万米高空以2300公里/时的速度对目标实施轰炸。”
  戈尔季延科回忆称,以军F-4飞行员曾试图拦截他们,通常采用设伏或空中巡逻的方式,但都无济于事。有一次在苏伊士运河地区,以军同时出动数十架歼击机拦截米格-25,仍被后者竭尽所能摆脱追逐,成功返航。米格-25进入以色列领空执行任务时,先在己方领空爬升至18000米以上高空,等以军“霍克”防空导弹系统发现目标后,虽然能及时发射导弹进行攻击,但射高有限,无法将其击毁。F-4也不能阻断米格-25的高空飞行路径,亦无法成功拦截。
  米格-25再次参战是在11年后的黎巴嫩战争(1982年)前夕。1981年2月,叙利亚空军司令部想实战检验米格-25高空截击机的性能,以军也想试验刚从美国采购的F-15新型歼击机的威力,实战演练拦截米格-25的战术。以军新战机率先行动,炫耀武力、主动挑衅,从海岸线上空10000-12000米高空侵入叙利亚领空。
  1981年2月13日,以军2架RF-4C侦察机飞至黎巴嫩上空,开始沿北部方向上升边界飞行,高度12000米,速度1000公里/时。一架米格-25接到中央指挥所命令后升空到值勤空域拦截,到8000米高空时开始加速,然后占据距离目标110公里位置。目标转弯往回飞行,后边留下厚密的偶极子反射体云层,在引导雷达屏幕上形成反射信号亮点。米格-25继续追踪向南退出的以军侦察机,一分钟后,干扰云层中又出现一个目标,飞行高度3000米,这是以高山为掩护在此设伏的以军F-15战机。当F-15和米格-25之间的距离缩短到50公里时,叙利亚飞行员因机载雷达下半球扫描限制,未能发现从下面接近的敌机,同时受到强烈的无线电噪音干扰,亦未能接收到地面下达的转弯指令,对面临的致命危险一无所知。F-15在飞至迎向接近距离25公里时迅速爬升,发射一枚AIM-7F空空导弹击毁米格-25。
  就这样,以军F-15战机完成了空战史上首次迎向导弹攻击。据黑匣子记载,米格-25受到了强烈的复合电子干扰:以军计划佯动的RF-4C侦察机和负责战斗保障的专用无线电电子战飞机实施了被动干扰,在海岸线上空值勤的“鹰眼”空中预警机实施了噪音干扰,结果破坏了米格-25的有效指挥。此次战斗充分表明,能够直接影响空战结果的新型装备已经投入战场,空战本身的性质和内容已发生变化,必须及时做出适当应对。
  1981年7月,以空军再次入侵叙领空,编队兵力部署和行动队形都进行了改变,改由F-15单机实施佯动,两架F-15作为攻击编队在叙利亚地面雷达探测范围之外设伏。叙空军指挥所此次更快地掌握了战前不可预测的局势,计算出了更有利的位置,由空军参谋长亲自制订反击行动计划并现场指挥。叙空军派出米格-21双机编队升空拦截云层上面的F-15,派出两架米格-25升空在“鹰眼”空中预警机扫描盲区内设伏。结果F-15上钩了,一架米格-25在地面引导下实施迎向拦截,另外一架米格-25开始机动,准备从右翼发动攻击。F-15保持航向,突然下降,引诱米格-25。地面指挥所引导米格-25接近敌机,飞行员在40公里处发现目标并在25公里处锁定,在18公里处发射第一枚导弹,命中目标,在11公里处发射第二枚导弹,击毁敌机。以军飞行员跳伞落到海面,被己方护卫艇成功营救。米格-25随后顺利返航。第二架米格-25未能从侧翼发动攻击,以军攻击机也未能及时赶到空战区域。
其他文献
2005年5月2日,台湾“国防部长”李杰透露,台军正在发展“战略型武器”,这并非只是过去外传的短程战术型导弹,而是“战略的、远程的”导弹,这是台军高层领导人首次公开宣称台军正在发展所谓的“战略导弹”。  在台湾军方高层首次公开宣称正在发展“战略导弹”前,台军从未正式承认过拥有类似的研究计划,即使台“中科院”目前正在研发的“雄风2E”巡航导弹的射程可能超过1000公里,也被台军方定位为“战术层次的武
期刊
苏联有强大的核潜艇制造工业,其核潜艇总装厂共有4家,即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的北德文斯克北方机器制造厂、圣彼得堡的海军部造船厂、远东阿穆尔河(即黑龙江)上的列宁共青城造船厂和中部地区下诺夫戈罗德(原来叫高尔基市)红色素尔莫沃造船厂。这些船厂的核潜艇生产线,都是在冷战时期发展起来的。  北德文斯克北方机器制造厂,它是俄罗斯生产核潜艇的造船厂中最著名的,是造船业中的龙头老大,苏联时代的代号叫402厂,占地面
期刊
近日,台湾《尖端科技》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国军5年兵力调整计划”的文章,文中指出,台“国防部”已于去年9月向“立法院”提出“5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计划”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含兵力整建规划、“国防”财力等部分。据该报道披露,未来5年台军兵力整建计划的重点将放在“提升台军联合整体战力”及“反制立即威胁”两个方面。由此可见,台军自“精进案”实施以来,在科技先导、资电优势、联合截击、“国土”防卫总体指导下,又
期刊
1938年5月20日清晨,日本长崎一家寿司店的老板打开店门,突然发现门前到处是传单。只见一份传单上印着英汉对照的文字:“尔国侵略中国,罪恶深重。尔再不训,则百万传单,将一变为干吨炸弹,尔再戒之。”当天,在九州岛的福岗市和北九州市也发现了大量类似传单。本土防卫“固若金汤”的日本,怎么会有中国的传单“蛊惑人心”?日本法西斯当局如临大敌,慌忙派出大批军警、特务挨家挨户收缴传单。原来,这些传单是中国飞行员
期刊
电磁脉冲效应最早是科学家在进行高空核武器爆炸试验时发现的。科学家们注意到,核爆炸可以在零点几微秒的极短时间内在爆炸附近空域产生能量非常高的电磁辐射,并可以在暴露的天线、导线、导体和电子设备的电路板内产生上千伏的瞬间耦合高压,击穿、破坏或瘫痪电子设备。  后来,科学家又发现,除了核武器之外,常规武器也可以产生类似的电磁脉冲辐射。在战争开始时大量使用电磁脉冲武器,如果能够在短时间内给敌方的指挥及作战系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地雷而损失的坦克大约占坦克损失总量的20%;而在山区(例如意大利),这个比例提高到30%;在大量使用装甲战车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例如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这个比例高达40%。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因地雷威胁所造成的损失比例更是达到大约70%。同样,由地雷造成的人员伤亡的百分比也在持续上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2%提高到朝鲜战争中的10%,直至越南战争中的30%。  当时,最常用
期刊
编者按:据《纽约时报》2005年10月31日报道,美国历史学家艾德根据一份解密文件,揭开了1964年“北部湾事件”的真相。他指出,这是美国为扩大越南战争而精心策划的一场骗局。从100多年前的美西战争,到40年前的越南战争,再到两年前的伊拉克战争,在美国历史上,这样编造理由发动战争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历史不容欺骗,真相终究会大白于天下。    美国借“北部湾事件”全面介入越战    1964年8月2
期刊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苏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了3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是中苏两国矛盾长期摩擦并由苏方挑起的一个冲撞点。由于中方预先有准备,苏方被毁坦克、装甲车17辆。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字,苏军死58人,伤94人。显然,苏方“吃了亏”。  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为首的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
期刊
溃败中的  国民党“政治中心”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东北和华北地区局面已定,整个大陆的形势已很明朗。同年1月21日,蒋介石在南京宣告“引退”下野后,总统权力暂由李宗仁代理。当天下午,蒋介石在陈诚、陈仪、汤恩伯、蒋经国、俞济时和侍卫官范景孝陪同下,从南京明故宫机场飞抵杭州。是日晚,浙江省主席陈仪在风光旖旎的西湖“楼外楼”酒家设盛宴为蒋介石洗尘。宴会上,“不解风情”的陈仪竟劝蒋“
期刊
袁庚,1917年4月生,广东宝安县人,1936年入党并加入东江纵队,先后任队员、训练队教官、护航大队队长、情报官、联络处处长等职。1946年,他随部队编入第三野战军,任炮兵团团长,1953年任中国驻印尼总领事馆领事,1979年任深圳蛇口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1992年离休,2003年被香港特区政府授予“金紫荆星章”。  许多深圳人都知道袁庚,因为他是深圳改革开放的“拓荒牛”。然而,许多深圳人并不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