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吃肯德基?
不行!选那个芭比娃娃?
不可以!
你和宝宝之间
是不是也常常有这样的对话?
但其实,这件事的背后,
绝非“可不可以”这么简单!
凡所压抑,必是助长
我们有时候重视“好坏”、“对错”、“成败”、“标准”、“规则”远远大于重视孩子的自由、意愿和快乐。
很多父母只允许好的,完全摒弃坏的。最好是从孩子早上一睁眼到晚上闭眼之间,一直做有意义的、充实的、进取的、不浪费时间的事情,总之每一刻都不要浪费,每一刻都有意义——当然这是父母眼中的“意义”。
结果是,孩子对“好的”越来越厌烦,越来越拖拉,越来越心不在焉;而“坏的”变成了诱惑,变成了不可遏制的冲动。
凡所压抑,必是助长。这样当孩子终于有自由的时候,他并不会选真的对自己好的事,而是选一直没机会去做或者担心以后再没机会做的事。他的内在动力就这样被扭曲了。
如果你能把任何事情都平常对待,好的、坏的都摆在孩子面前,告诉孩子你的理解,允许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你会发现,只要他的舌头是健康的,他一定会感到洋快餐的单调;只要他的心是健康的,他一定会追求更充实的快乐。
一个一直被管制被压抑的孩子渴望放松、自由,扑向电视和游戏,他可能停不下来,但是当他精疲力竭之后,会感到空虚和无聊。当他做了那些更有营养的事情,会觉得兴奋、充实、有价值感和存在感——他自然会更喜欢这样。
孟迁
萨提亚认证家庭治疗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偶尔作客电视节目。偶尔为杂志发稿。写过几本书,不必读了;正在写《父母软实力》,值得期待。目前主要做心理咨询,关注自己和他人的个人成长。经常写博客,欢迎光临http://blog.sina.com.cn/dzt
所谓幸福就是——我愿意!
事实上,为自己做选择并负责是弥足珍贵的,人之所以为人也在于他能为自己做选择。
幸福就是我愿意;幸福是“这就是我想做的我做了”,而不是“这是你要的,我给你做了”“这不是我想要的,可我不得不做”。只有是自己的选择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如果我的意愿得不到实践,那么我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即便按父母说的全做对了,那也不是我的,我一点自信心都不会有,一点切身体会都没有,一切对于我来讲都是隔岸观火。
会有不少父母认为:可是孩子太小,他并不懂得为自己做选择,那我们怎能不为他做选择?
首先,根据自己的心意来做选择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你有没有注意到孩子极小的时候就会选择让谁抱他?是他不懂得为自己做选择,还是他选择的不是你希望的?
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讲你是对的,孩子需要一些成长和经验才能更好地为自己选择。而这恰恰是我们让他尽早为自己选择的理由,而不是剥夺他为自己选择的理由。
有一次,我和嫂子一起带4岁的侄女言言去商场买玩具。我告诉言言:你想要什么玩具都可以,但只能买两个。言言最后看中了一个很复杂的手工拼装的别墅模型。
但是,也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不太容易玩的玩具,嫂子很想说服言言放弃,但我对嫂子说:这个拼装玩具,言言不会玩,我们就和她一起玩,可能会有点困难,而克服困难会给人很大的成就感,这对言言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是很好的锻炼;若玩不成,她便知道有些玩具是玩不成的,这就增加了她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下次再选玩具一定会考虑这个因素了。这也是很大的收获。
让孩子做主!
在我眼里,“我选错”比“总对,但我不能选”好得多。或许有的父母会说“要是那个错误的代价不能承受呢?”我的理解是,其一,你那个“不能承受”的底线在哪里?如果你内心紧张的话,很可能你的底线过高;其二,你怎么这么轻视孩子选择的能力呢?
如果你一直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他可能长大恋爱的时候非要选某个人,因为他不希望连这样的事也由你来做主,你的道理再硬也硬不过他要自主的渴望,所以他不听不是因为你说的不对,而只是因为是你说的;相反,如果你从小让孩子自己选择,他就不会捍卫自主到用力过猛从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正因为他从来都是自己选择,所以他更了解自己。而且,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为自己选择,他的选择和他年龄是相配的,又有多少的错真的不能承受呢?
所以,父母应该对孩子发出这样的声音:
“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永远不是,因为你的自主权是天定的,问题在于这是你想要的吗?我会支持你做所有你想做的选择,即便不那么好,如果你愿意承受结果,那也可以。我相信你的选择一定有你的理由,可能你会因为经验不够犯错,但这不是问题,你会从中学习,这就是人学习的必然方式之一,我相信你会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能为自己做出好的选择。”
不行!选那个芭比娃娃?
不可以!
你和宝宝之间
是不是也常常有这样的对话?
但其实,这件事的背后,
绝非“可不可以”这么简单!
凡所压抑,必是助长
我们有时候重视“好坏”、“对错”、“成败”、“标准”、“规则”远远大于重视孩子的自由、意愿和快乐。
很多父母只允许好的,完全摒弃坏的。最好是从孩子早上一睁眼到晚上闭眼之间,一直做有意义的、充实的、进取的、不浪费时间的事情,总之每一刻都不要浪费,每一刻都有意义——当然这是父母眼中的“意义”。
结果是,孩子对“好的”越来越厌烦,越来越拖拉,越来越心不在焉;而“坏的”变成了诱惑,变成了不可遏制的冲动。
凡所压抑,必是助长。这样当孩子终于有自由的时候,他并不会选真的对自己好的事,而是选一直没机会去做或者担心以后再没机会做的事。他的内在动力就这样被扭曲了。
如果你能把任何事情都平常对待,好的、坏的都摆在孩子面前,告诉孩子你的理解,允许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你会发现,只要他的舌头是健康的,他一定会感到洋快餐的单调;只要他的心是健康的,他一定会追求更充实的快乐。
一个一直被管制被压抑的孩子渴望放松、自由,扑向电视和游戏,他可能停不下来,但是当他精疲力竭之后,会感到空虚和无聊。当他做了那些更有营养的事情,会觉得兴奋、充实、有价值感和存在感——他自然会更喜欢这样。
孟迁
萨提亚认证家庭治疗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偶尔作客电视节目。偶尔为杂志发稿。写过几本书,不必读了;正在写《父母软实力》,值得期待。目前主要做心理咨询,关注自己和他人的个人成长。经常写博客,欢迎光临http://blog.sina.com.cn/dzt
所谓幸福就是——我愿意!
事实上,为自己做选择并负责是弥足珍贵的,人之所以为人也在于他能为自己做选择。
幸福就是我愿意;幸福是“这就是我想做的我做了”,而不是“这是你要的,我给你做了”“这不是我想要的,可我不得不做”。只有是自己的选择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如果我的意愿得不到实践,那么我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即便按父母说的全做对了,那也不是我的,我一点自信心都不会有,一点切身体会都没有,一切对于我来讲都是隔岸观火。
会有不少父母认为:可是孩子太小,他并不懂得为自己做选择,那我们怎能不为他做选择?
首先,根据自己的心意来做选择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你有没有注意到孩子极小的时候就会选择让谁抱他?是他不懂得为自己做选择,还是他选择的不是你希望的?
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讲你是对的,孩子需要一些成长和经验才能更好地为自己选择。而这恰恰是我们让他尽早为自己选择的理由,而不是剥夺他为自己选择的理由。
有一次,我和嫂子一起带4岁的侄女言言去商场买玩具。我告诉言言:你想要什么玩具都可以,但只能买两个。言言最后看中了一个很复杂的手工拼装的别墅模型。
但是,也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不太容易玩的玩具,嫂子很想说服言言放弃,但我对嫂子说:这个拼装玩具,言言不会玩,我们就和她一起玩,可能会有点困难,而克服困难会给人很大的成就感,这对言言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是很好的锻炼;若玩不成,她便知道有些玩具是玩不成的,这就增加了她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下次再选玩具一定会考虑这个因素了。这也是很大的收获。
让孩子做主!
在我眼里,“我选错”比“总对,但我不能选”好得多。或许有的父母会说“要是那个错误的代价不能承受呢?”我的理解是,其一,你那个“不能承受”的底线在哪里?如果你内心紧张的话,很可能你的底线过高;其二,你怎么这么轻视孩子选择的能力呢?
如果你一直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他可能长大恋爱的时候非要选某个人,因为他不希望连这样的事也由你来做主,你的道理再硬也硬不过他要自主的渴望,所以他不听不是因为你说的不对,而只是因为是你说的;相反,如果你从小让孩子自己选择,他就不会捍卫自主到用力过猛从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正因为他从来都是自己选择,所以他更了解自己。而且,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为自己选择,他的选择和他年龄是相配的,又有多少的错真的不能承受呢?
所以,父母应该对孩子发出这样的声音:
“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永远不是,因为你的自主权是天定的,问题在于这是你想要的吗?我会支持你做所有你想做的选择,即便不那么好,如果你愿意承受结果,那也可以。我相信你的选择一定有你的理由,可能你会因为经验不够犯错,但这不是问题,你会从中学习,这就是人学习的必然方式之一,我相信你会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能为自己做出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