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有记载:"强调重视生命教育、要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显然,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这也是我们国家在国家教育改革文件中第一次载入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高等教育中需要构建和谐、开放、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教育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体系
近些年来,大学生自残、自杀、杀人、伤人等戕害和漠视生命的事件,如:2013年4月16日发生在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投毒事件。大学校园里存在着很多令人扼腕叹息的事实,如有生命承受不住激烈的竞争和失败的挫折而过早地颓废;有些生命自我封闭企图躲开生命的挑战,就像根本不曾真正的活过;有些生命甚至在生活的矛盾与纠结中无力自拔而主动选择了自我结束;还有些无辜的生命在丧失人性的生命冲突中遭到了戕害。所以说,有什么样的生命系统,就要辅之以什么样的生命教育。和谐、开放、均衡、发展的生命系统同样需要和谐、开放、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教育体系。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推进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更多的理论上的研究和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综合性的生命教育活动并没有得到全方位的开展,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科学的生命教育体系。
一、大学生和谐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于生命教育的目标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标和意义,进而珍惜生命和人生,并能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促进自我能力的充分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揭示教育真谛、推进素质教育。如燕国材教授提出,教育的真谛就是"一提四发",一提就是提升人的地位,四发就是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受此启发,笔者认为构建在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中,可以试着先从设定教学目标入手。
第一、针对人自身的教学目标
根据雅斯贝尔斯的整体性思维,生命是一个具有完整性与统一性的关系体,若离开其中任何一个构成要素,其生命都是不完整的。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引导大学教育对"人"的内在根据进行存在主义探寻,逐渐走向和接近生命的本真。大学生生命教育显然要从认知生命的本体性存在为起点,给本体生命以全面关照,但要突破"特殊认知活动论"的传统框架,由"认知体"转变到"完整的生命体"。在关注生命的教育中,学生被看做一个个完整的意义的生命,他们不是知识的附庸,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单纯的学习者经验的积累,而是以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为起点,努力增强学习过程的生命内涵,强调该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和过程,强调对教育中个体生命的关注,促进学生生命自由,完善地发展,促进个体生命的充实和升华。
第二,针对人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教学目标
生命与生命相互连结构成了或大或小的关系网络,这些网络的动态组合,构成了家庭、社会组织、国家等赖以生存的社会支持力量。生命只有向这个网络开放、与这个网络沟通,才能获得其他生命的支持,并不断发展和提升。也正是这个网络的存在给所有居于其中的生命以安全感、归属感和依存感。这个网络链接的不只是生命对生命的需要,更是生命对生命的责任,它要求人们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学会与之和谐共处。因此,生命教育要把群己关系和社会公德心、责任感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交到学生重视人与人之间伦理亲情,关怀弱势群体,学会关爱、宽容,学会共同生活。
第三,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教学目标。
生态思维在强调整体性原则的同时追求具体,成人万事万物的具体多样性和自我生成性,尊重各种不同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的自我生长规律和生命秩序的存在。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唐纳德.奥斯塔所说:"在即将到来的时代里,生物性和活生生的动物要受到尊重。而且作为一种必然的结果,人类的自然观念也将重新回到丰富多样性、复杂神秘性,及其内在意义与价值的认识上去。"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后经儒、道两家的发扬,成为实现自身与道德、万物融合的途径,而道家则追求顺其自然,达至"天地人我"的浑然一体,足见古人对自然的关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代大学生很少能把生命的概念扩展到更广阔的自然世界并推及其他物种,因此,大学生命教育要渗透生态伦理教育、环保教育等要求,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的的多样性,了解大自然的节奏和规律,并形成亲近自然、关怀生命和维持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意识。
二、多途径建设各种平台促进生命教育体系构建
1、家庭生命教育平台
生命教育是整个生命教育的基础环节,且伴随人的生命始终,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我国的社会学家孙本文指出:"家庭是由亲属结合的团体,其成立应当有三个条件:亲属的结合、两代以及其以上的亲属关系、持久的共同生活。"他们强调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血缘、婚姻或其他原因而形成的;它指的是一种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角色和担当;它强调一种完整性和归属感,失去了任何一部分,这个群体都是不完整的;它强调了一种继承性,既是对血缘关系的继承,又是对家庭的生活方式、观念的继承;而且这种关系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社会的普遍性等特点。
2、社会生命教育的支撑平台
社会教育是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对于个体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教育一直是被大家忽视的内容,但是它却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种教育,并伴随人的一生。关于社会教育的内涵有学者总结出如下几点:其一,"社会教育是以公共社会生活为基础的教育活动形式";其二,"社会教育是以社会作为教育主题实施的教育";其三,"社会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其四,"社会教育是一种注重教育潜移默化功效的教育活动"。
3、搭建高校生命教育的平台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帮助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在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生命才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教育只有回归生命,才能展示其应有的魅力。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只见人不见生命的教育,是工具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之上的教育。体现在强烈渴望追寻人生意义的大学生身上,则是生命的困顿、意义的虚无及对生命的漠视和放弃。与此同时,承担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幸福观形成的、负有学生等将精神成长责任的高校德育,对此却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无所作为,缺乏对生命教育的关注是根本原因。虽然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尝试,但依然还没有形成成功的的范式。大学生生命教育不可能在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另起炉灶,我们需要的是将生命教育的理念、价值、内容、方法等融入高校德育之中,对高校德育方面的生命价值缺失进行根本性的补救。
三、结语
现如今中国处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高校中频发的生命事件告诉我们,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缺少了"生命教育"这个环节,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需要我们的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促使我们理想中的生命教育体系得以构建。
参考文献:
[1]王康、何肇发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页。
[2]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41页。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4]Montessori,M,Educational anthropology,The Noonday Prss,1908,pp.57-64.
[5]刘恩允:《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简介:胡晓(1982-),男,河南沈丘人,法学硕士,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体系
近些年来,大学生自残、自杀、杀人、伤人等戕害和漠视生命的事件,如:2013年4月16日发生在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投毒事件。大学校园里存在着很多令人扼腕叹息的事实,如有生命承受不住激烈的竞争和失败的挫折而过早地颓废;有些生命自我封闭企图躲开生命的挑战,就像根本不曾真正的活过;有些生命甚至在生活的矛盾与纠结中无力自拔而主动选择了自我结束;还有些无辜的生命在丧失人性的生命冲突中遭到了戕害。所以说,有什么样的生命系统,就要辅之以什么样的生命教育。和谐、开放、均衡、发展的生命系统同样需要和谐、开放、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教育体系。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推进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更多的理论上的研究和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综合性的生命教育活动并没有得到全方位的开展,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科学的生命教育体系。
一、大学生和谐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于生命教育的目标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标和意义,进而珍惜生命和人生,并能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促进自我能力的充分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揭示教育真谛、推进素质教育。如燕国材教授提出,教育的真谛就是"一提四发",一提就是提升人的地位,四发就是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受此启发,笔者认为构建在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中,可以试着先从设定教学目标入手。
第一、针对人自身的教学目标
根据雅斯贝尔斯的整体性思维,生命是一个具有完整性与统一性的关系体,若离开其中任何一个构成要素,其生命都是不完整的。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引导大学教育对"人"的内在根据进行存在主义探寻,逐渐走向和接近生命的本真。大学生生命教育显然要从认知生命的本体性存在为起点,给本体生命以全面关照,但要突破"特殊认知活动论"的传统框架,由"认知体"转变到"完整的生命体"。在关注生命的教育中,学生被看做一个个完整的意义的生命,他们不是知识的附庸,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单纯的学习者经验的积累,而是以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为起点,努力增强学习过程的生命内涵,强调该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和过程,强调对教育中个体生命的关注,促进学生生命自由,完善地发展,促进个体生命的充实和升华。
第二,针对人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教学目标
生命与生命相互连结构成了或大或小的关系网络,这些网络的动态组合,构成了家庭、社会组织、国家等赖以生存的社会支持力量。生命只有向这个网络开放、与这个网络沟通,才能获得其他生命的支持,并不断发展和提升。也正是这个网络的存在给所有居于其中的生命以安全感、归属感和依存感。这个网络链接的不只是生命对生命的需要,更是生命对生命的责任,它要求人们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学会与之和谐共处。因此,生命教育要把群己关系和社会公德心、责任感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交到学生重视人与人之间伦理亲情,关怀弱势群体,学会关爱、宽容,学会共同生活。
第三,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教学目标。
生态思维在强调整体性原则的同时追求具体,成人万事万物的具体多样性和自我生成性,尊重各种不同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的自我生长规律和生命秩序的存在。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唐纳德.奥斯塔所说:"在即将到来的时代里,生物性和活生生的动物要受到尊重。而且作为一种必然的结果,人类的自然观念也将重新回到丰富多样性、复杂神秘性,及其内在意义与价值的认识上去。"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后经儒、道两家的发扬,成为实现自身与道德、万物融合的途径,而道家则追求顺其自然,达至"天地人我"的浑然一体,足见古人对自然的关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代大学生很少能把生命的概念扩展到更广阔的自然世界并推及其他物种,因此,大学生命教育要渗透生态伦理教育、环保教育等要求,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的的多样性,了解大自然的节奏和规律,并形成亲近自然、关怀生命和维持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意识。
二、多途径建设各种平台促进生命教育体系构建
1、家庭生命教育平台
生命教育是整个生命教育的基础环节,且伴随人的生命始终,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我国的社会学家孙本文指出:"家庭是由亲属结合的团体,其成立应当有三个条件:亲属的结合、两代以及其以上的亲属关系、持久的共同生活。"他们强调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血缘、婚姻或其他原因而形成的;它指的是一种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角色和担当;它强调一种完整性和归属感,失去了任何一部分,这个群体都是不完整的;它强调了一种继承性,既是对血缘关系的继承,又是对家庭的生活方式、观念的继承;而且这种关系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社会的普遍性等特点。
2、社会生命教育的支撑平台
社会教育是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对于个体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教育一直是被大家忽视的内容,但是它却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种教育,并伴随人的一生。关于社会教育的内涵有学者总结出如下几点:其一,"社会教育是以公共社会生活为基础的教育活动形式";其二,"社会教育是以社会作为教育主题实施的教育";其三,"社会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其四,"社会教育是一种注重教育潜移默化功效的教育活动"。
3、搭建高校生命教育的平台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帮助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在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生命才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教育只有回归生命,才能展示其应有的魅力。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只见人不见生命的教育,是工具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之上的教育。体现在强烈渴望追寻人生意义的大学生身上,则是生命的困顿、意义的虚无及对生命的漠视和放弃。与此同时,承担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幸福观形成的、负有学生等将精神成长责任的高校德育,对此却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无所作为,缺乏对生命教育的关注是根本原因。虽然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尝试,但依然还没有形成成功的的范式。大学生生命教育不可能在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另起炉灶,我们需要的是将生命教育的理念、价值、内容、方法等融入高校德育之中,对高校德育方面的生命价值缺失进行根本性的补救。
三、结语
现如今中国处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高校中频发的生命事件告诉我们,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缺少了"生命教育"这个环节,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需要我们的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促使我们理想中的生命教育体系得以构建。
参考文献:
[1]王康、何肇发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页。
[2]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41页。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4]Montessori,M,Educational anthropology,The Noonday Prss,1908,pp.57-64.
[5]刘恩允:《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简介:胡晓(1982-),男,河南沈丘人,法学硕士,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