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绿色环保,"绿色环保"成为社会环境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塑料袋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国家虽然设置了限塑令等一系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为了进一步加深环保理念传播,利用科技创新目前市场上产生了生物可降解膜袋,但是它的市场前景究以及推广措施的使用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生物可降解膜袋;市场前景;推广措施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生物可降解膜袋性质及特征
生物降解型膜袋的主要材料是用聚乙烯醇加淀粉再加光敏剂合成的。聚乙烯醇相较于聚乙烯更易降解,添加光敏剂可以通过吸收阳光来加速塑料的降解,淀粉则可以促进膜袋在土壤中生物降解的速度。
生物可降解膜袋不仅在生产过程中有节能减排效果,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具有环境友好的特征。普通聚烯泾塑料的合成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尾气及污染物,而塑料品质的大量使用,油气是包装材料又造成日益严重的包色污染。但是生物可降解膜袋则不然,其原料来源是可以再生的农作物,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其制品废弃物可以在掩埋堆肥条件下完全降解称水和二氧化碳,无污染产生。
二、生物可降解膜袋国内市场分析
面对国内可降解塑料袋市场需求量统计从2007-2011年原先的370万吨至2012年的560万吨,中国愈加需要新新资源的开拓,但是中国的可降解塑料袋国产率始终没有明显提高,从2007年的25%至2012年的29%,垃圾袋的制造与降解形成明显的不对称,从而导致可降解塑料袋的市场日益增大,需要我们了解市场,开拓市场。
并且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办法,生物可降解膜袋符合21世纪环保主题,贴近国家对于生态的要求,符合时代前进的趋势。国家2008年6月1日起,开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限塑令”。“限塑令”明确规定了商场、超市和集贸市场不得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实施“限塑令”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非可降解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非可降解的塑料袋也在此次“限塑令”之中,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为生物可降解膜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和消费空间。
三、生物可降解膜袋国外市场分析
目前,全球塑料薄膜和一次性日用塑料袋等市场需求量约为3000万吨,而全球可降解塑料的产能仅仅只有80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降解塑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北美,降解塑料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在以年59%的速度增长。其中欧盟全面禁止使用传统塑料袋、以及对生物降解材料的大力宣传,给生物降解塑料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从而促进可降解塑料袋行业的快速发展。威尔曼国际是欧洲最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塑料瓶再生公司,2010年的销售额为1.24亿欧元。
四、生物可降解膜袋全球趋势
全球变暖、环境问题都是社会经济学家和环境学家讨论的焦点。如何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快速增长,便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而生物可降解膜袋正是其中的一个良好解决办法。生物可降解膜袋不仅解决了居民们出行携带物品的困难,更是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缓解全球环境危机,促进绿色经济、可持续经济的发展。
五、生物可降解膜袋的市场推广
虽然生物降解塑料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开发,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但仍存在加工难度大、价格高等问题,所以使得在市场上进行生物可降解膜带的推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那我们究竟如何采取推广措施呢?
首先,创新膜袋理念,有效将生物膜袋和“环保DIY”相结合,使实用性以及新颖性集于一体。据调查,在目标市场中,有近60%的消费者认为在同等价格的条件下,塑料袋的环保以及美观度是考虑购买的重点,那么如何打开市场呢?在生物可降解膜袋上进行DIY图案设计,有效调动消费者积极性,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其次,大胆尝试“免费体验”的销售手段,拉近客户距离。消费者在消费时往往存在对商家和产品不信任的心理,但通过了解相同消费群体体验者的亲身经历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削弱其警惕性,易冲破消费者的心理防线从而降低销售难度。同时,生物膜袋可在客户的试用报告中提取有用信息,将不足的地方进行完善,增强市场影响力,并最终获得更广阔的消费群体。
最后,新兴媒体的应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推广生物可降解膜袋的同时有效结合新媒体,加强环保的宣传力度,结合政府以及娱乐的力量双管齐下,一方面促进环保理念的普及;另一方面拓宽市场开发的渠道。
参考文献:
[1]赵华,徐丽芳.全生物降解塑料片材制备研究[J].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1999(02).
[2]刘娅,赵国华,陈宗道.改性淀粉在降解塑料中的应用[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3(02).
[3]邱威扬,邱贤华,喻继文,吴素果.PVA/Starch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和性能[J].材料研究学报,1995(05).
[4]高建平,王为.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材料[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04).
作者简介:沈丽芳(1992-),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师范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市场推广营销。
关键词:生物可降解膜袋;市场前景;推广措施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生物可降解膜袋性质及特征
生物降解型膜袋的主要材料是用聚乙烯醇加淀粉再加光敏剂合成的。聚乙烯醇相较于聚乙烯更易降解,添加光敏剂可以通过吸收阳光来加速塑料的降解,淀粉则可以促进膜袋在土壤中生物降解的速度。
生物可降解膜袋不仅在生产过程中有节能减排效果,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具有环境友好的特征。普通聚烯泾塑料的合成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尾气及污染物,而塑料品质的大量使用,油气是包装材料又造成日益严重的包色污染。但是生物可降解膜袋则不然,其原料来源是可以再生的农作物,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其制品废弃物可以在掩埋堆肥条件下完全降解称水和二氧化碳,无污染产生。
二、生物可降解膜袋国内市场分析
面对国内可降解塑料袋市场需求量统计从2007-2011年原先的370万吨至2012年的560万吨,中国愈加需要新新资源的开拓,但是中国的可降解塑料袋国产率始终没有明显提高,从2007年的25%至2012年的29%,垃圾袋的制造与降解形成明显的不对称,从而导致可降解塑料袋的市场日益增大,需要我们了解市场,开拓市场。
并且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办法,生物可降解膜袋符合21世纪环保主题,贴近国家对于生态的要求,符合时代前进的趋势。国家2008年6月1日起,开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限塑令”。“限塑令”明确规定了商场、超市和集贸市场不得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实施“限塑令”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非可降解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非可降解的塑料袋也在此次“限塑令”之中,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为生物可降解膜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和消费空间。
三、生物可降解膜袋国外市场分析
目前,全球塑料薄膜和一次性日用塑料袋等市场需求量约为3000万吨,而全球可降解塑料的产能仅仅只有80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降解塑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北美,降解塑料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在以年59%的速度增长。其中欧盟全面禁止使用传统塑料袋、以及对生物降解材料的大力宣传,给生物降解塑料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从而促进可降解塑料袋行业的快速发展。威尔曼国际是欧洲最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塑料瓶再生公司,2010年的销售额为1.24亿欧元。
四、生物可降解膜袋全球趋势
全球变暖、环境问题都是社会经济学家和环境学家讨论的焦点。如何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快速增长,便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而生物可降解膜袋正是其中的一个良好解决办法。生物可降解膜袋不仅解决了居民们出行携带物品的困难,更是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缓解全球环境危机,促进绿色经济、可持续经济的发展。
五、生物可降解膜袋的市场推广
虽然生物降解塑料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开发,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但仍存在加工难度大、价格高等问题,所以使得在市场上进行生物可降解膜带的推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那我们究竟如何采取推广措施呢?
首先,创新膜袋理念,有效将生物膜袋和“环保DIY”相结合,使实用性以及新颖性集于一体。据调查,在目标市场中,有近60%的消费者认为在同等价格的条件下,塑料袋的环保以及美观度是考虑购买的重点,那么如何打开市场呢?在生物可降解膜袋上进行DIY图案设计,有效调动消费者积极性,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其次,大胆尝试“免费体验”的销售手段,拉近客户距离。消费者在消费时往往存在对商家和产品不信任的心理,但通过了解相同消费群体体验者的亲身经历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削弱其警惕性,易冲破消费者的心理防线从而降低销售难度。同时,生物膜袋可在客户的试用报告中提取有用信息,将不足的地方进行完善,增强市场影响力,并最终获得更广阔的消费群体。
最后,新兴媒体的应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推广生物可降解膜袋的同时有效结合新媒体,加强环保的宣传力度,结合政府以及娱乐的力量双管齐下,一方面促进环保理念的普及;另一方面拓宽市场开发的渠道。
参考文献:
[1]赵华,徐丽芳.全生物降解塑料片材制备研究[J].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1999(02).
[2]刘娅,赵国华,陈宗道.改性淀粉在降解塑料中的应用[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3(02).
[3]邱威扬,邱贤华,喻继文,吴素果.PVA/Starch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和性能[J].材料研究学报,1995(05).
[4]高建平,王为.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材料[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04).
作者简介:沈丽芳(1992-),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师范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市场推广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