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进风景区,一街两行五光十色的旅游纪念物品,耀得人们眼花缭乱。尤其那大大小小的脚丫子石刻,不管是赭红的、褐绿的,还是莹白的、花条的,均如华清池内贵妃娘娘沐浴的丰足,清一色胖乎乎的琳琅可人。傻傻的我,突然对“大足石刻”有了最原始的解读。
晃晃悠悠,到达距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海拔527.83米的宝顶镇,才知这里是重庆市辖“脚丫子”名县的品牌——始唐乾元元年就已经在大足县境内的大足川,现在叫濑溪河,因为其蕴含“大丰大足”之意而得名。
于是,“唯我首是瞻”的一群北方汉子,都为自己顾名思义的浅陋而惭愧,也为其天马行空的想象而开怀大笑。
宝顶山
大足县城的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充满世俗情趣美的宝顶山石刻,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共计13处,造像上万余尊。石刻创始人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建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祜九年(1179~1249年),历时70多载,是其秉承晚唐川西柳本尊而创立的佛教密宗道场。
圣寿寺者,因密教居士柳本尊建寺院曾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敕号“圣寿本尊殿”,赵智风为纪念祖师仍以“圣寿”命名。信步宝顶,抢先抓住眼球的,便是依山构筑的古庙。圣寿寺的匾额悬于山门,引导游客跨入庭院。飞檐流丹的五重大殿,便由低到高隆重地推移过来,更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手笔的红底金字——“圣寿禅院”四字熠熠生辉,徒增一种暮鼓晨钟的佛道气氛。
我拾级而上,一步步穿过圣寿禅院的五重大殿,最后登上维摩殿前的维摩顶,只见古柏参天,清幽寂静,极目眺望,晓雾岫云牵手近水远山,陂塘沟壑勾连田园村舍,似幻似梦,如诗如画。我想古人寻幽揽胜之际,发出“天下名山僧占多”的慨叹,也就不足为奇了。
闻名中外的大、小佛湾,栩栩如生的巨幅画卷一般,悬挂于圣寿寺下那个“U”字形山坳里。崖面约500米长,8~25米高,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石壁,依次为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磐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所有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无论从巍峨仰视的大佛脸上,还是到累累叠叠的人物造型,都有一种强烈的人间烟火味道扑面而来,使那扑朔迷离、深奥难懂的宗教仪轨,通过浅显易懂的图解,看白话小人儿书一般,趣味横生地娓娓道来。
圆觉洞
大足石刻代表作之一的圆觉洞,在南宋理学家、诗人魏了翁“宝顶山”的墨光照耀下,显得雍容而华贵。然而洞口那只随时都可能怒吼着奔跳的石狮,又使窟内的“三身”(法身、应身、报身)佛像与十二圆觉肃穆而庄严。洞内石雕,细腻的袍袖飘带轻柔宛转,如绢如绸,仿木供案,强烈的质感和岩石纹理,若年若轮,酷似木制。那跪在案前的菩萨,是从地上长出来的,生了根的;那十二圆觉及其连成一体的两壁基座,是从岩壁剥下来的,凿空了的。整个洞穴,仿佛一件镂空的艺术精品,不仅能使日光像舞台聚光灯一样透过天窗斜照住窟内主像,巧妙地解决了大型石窟的声、光、水处理难题,而且帐蓬状的环围支撑效果,科学地起到了洞窟中无支柱却千年不坠的作用。难怪有人说,圆觉洞是宋代大足石刻的顶峰之作,似乎并不夸张。
站在全长31米、半身隐入岩石的释迦涅槃像前,我真实地触摸到了中国山水画里于有限中见无限的精髓和魅力。面对从地里涌出的18位弟子和眷属,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的卧佛不是死了,而是从生老病死及各种欲望、忧虑的苦海中解脱,修行到了圆满永恒,尽善至美的最高境界,据说在北京卧佛寺、安岳卧佛寺,敦煌千佛洞、甘肃麦积山和合川千佛岩等地都有全身的卧佛,唯宝顶山这尊只露半身,故当地民间有其“身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的说法。目睹其构图的意到笔伏与画外之音,藏而不露的美感便鹅毛般在心弦上撩拨开来……
令我神往的,还有颇具田园牧歌韵味的牧牛图。高5.5米、长27米的十组巨型画卷,沿着弯曲的山岩地形抒情诗般缓缓铺开:山涧云雾缭绕,林木幽静,野径崦岖,泉水叮咚,密林疏草其间,似有清脆牧歌与亲昵的牛哞此起彼伏,穿插在响亮的牛鞭梢尖中缠绵;憨态可掬的牧童或袒胸鼾睡或放喉高歌或嬉笑逗乐或扬鞭催牛,牛儿则或卧或息或吃草或饮水或昂首舔食或瞪眼奋蹄,都以其入情入理的巴蜀牧童生活,活灵活现地载入石刻史册。
感人肺腑的父母恩重经变相,形象生动的造型让我身临其境:忠厚善良的夫妇,为了求子而虔诚地烧香拜佛,然后小心翼翼地十月怀胎,喜痛交加地一朝分娩,接着精心呵护,养育子女成人,白发苍苍之际倚门相望,目送儿子出外创业。还有酒后“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横笛独奏的。吹笛女”,阳光灿烂的“养鸡女”等,无不入木三分地再现了民族生活化的精微。而在地狱变相龛中,却刻有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作恶罪人呼天号地,剖腹剜心,油锅煎炸、锯解刀剔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
大足石刻包括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避免了历代战争浩劫与人为破坏,具有极高的文物、雕刻、旅游价值。其风格既有中华民族自身的审美意识,又有巴蜀文化的地域特色,既有雄浑壮阔的阳刚之气,又有世俗情趣的婉约之美,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与云岗、龙门鼎足,且继敦煌石窟之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颗璀璨明珠。
晃晃悠悠,到达距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海拔527.83米的宝顶镇,才知这里是重庆市辖“脚丫子”名县的品牌——始唐乾元元年就已经在大足县境内的大足川,现在叫濑溪河,因为其蕴含“大丰大足”之意而得名。
于是,“唯我首是瞻”的一群北方汉子,都为自己顾名思义的浅陋而惭愧,也为其天马行空的想象而开怀大笑。
宝顶山
大足县城的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充满世俗情趣美的宝顶山石刻,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共计13处,造像上万余尊。石刻创始人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建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祜九年(1179~1249年),历时70多载,是其秉承晚唐川西柳本尊而创立的佛教密宗道场。
圣寿寺者,因密教居士柳本尊建寺院曾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敕号“圣寿本尊殿”,赵智风为纪念祖师仍以“圣寿”命名。信步宝顶,抢先抓住眼球的,便是依山构筑的古庙。圣寿寺的匾额悬于山门,引导游客跨入庭院。飞檐流丹的五重大殿,便由低到高隆重地推移过来,更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手笔的红底金字——“圣寿禅院”四字熠熠生辉,徒增一种暮鼓晨钟的佛道气氛。
我拾级而上,一步步穿过圣寿禅院的五重大殿,最后登上维摩殿前的维摩顶,只见古柏参天,清幽寂静,极目眺望,晓雾岫云牵手近水远山,陂塘沟壑勾连田园村舍,似幻似梦,如诗如画。我想古人寻幽揽胜之际,发出“天下名山僧占多”的慨叹,也就不足为奇了。
闻名中外的大、小佛湾,栩栩如生的巨幅画卷一般,悬挂于圣寿寺下那个“U”字形山坳里。崖面约500米长,8~25米高,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石壁,依次为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磐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所有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无论从巍峨仰视的大佛脸上,还是到累累叠叠的人物造型,都有一种强烈的人间烟火味道扑面而来,使那扑朔迷离、深奥难懂的宗教仪轨,通过浅显易懂的图解,看白话小人儿书一般,趣味横生地娓娓道来。
圆觉洞
大足石刻代表作之一的圆觉洞,在南宋理学家、诗人魏了翁“宝顶山”的墨光照耀下,显得雍容而华贵。然而洞口那只随时都可能怒吼着奔跳的石狮,又使窟内的“三身”(法身、应身、报身)佛像与十二圆觉肃穆而庄严。洞内石雕,细腻的袍袖飘带轻柔宛转,如绢如绸,仿木供案,强烈的质感和岩石纹理,若年若轮,酷似木制。那跪在案前的菩萨,是从地上长出来的,生了根的;那十二圆觉及其连成一体的两壁基座,是从岩壁剥下来的,凿空了的。整个洞穴,仿佛一件镂空的艺术精品,不仅能使日光像舞台聚光灯一样透过天窗斜照住窟内主像,巧妙地解决了大型石窟的声、光、水处理难题,而且帐蓬状的环围支撑效果,科学地起到了洞窟中无支柱却千年不坠的作用。难怪有人说,圆觉洞是宋代大足石刻的顶峰之作,似乎并不夸张。
站在全长31米、半身隐入岩石的释迦涅槃像前,我真实地触摸到了中国山水画里于有限中见无限的精髓和魅力。面对从地里涌出的18位弟子和眷属,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的卧佛不是死了,而是从生老病死及各种欲望、忧虑的苦海中解脱,修行到了圆满永恒,尽善至美的最高境界,据说在北京卧佛寺、安岳卧佛寺,敦煌千佛洞、甘肃麦积山和合川千佛岩等地都有全身的卧佛,唯宝顶山这尊只露半身,故当地民间有其“身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的说法。目睹其构图的意到笔伏与画外之音,藏而不露的美感便鹅毛般在心弦上撩拨开来……
令我神往的,还有颇具田园牧歌韵味的牧牛图。高5.5米、长27米的十组巨型画卷,沿着弯曲的山岩地形抒情诗般缓缓铺开:山涧云雾缭绕,林木幽静,野径崦岖,泉水叮咚,密林疏草其间,似有清脆牧歌与亲昵的牛哞此起彼伏,穿插在响亮的牛鞭梢尖中缠绵;憨态可掬的牧童或袒胸鼾睡或放喉高歌或嬉笑逗乐或扬鞭催牛,牛儿则或卧或息或吃草或饮水或昂首舔食或瞪眼奋蹄,都以其入情入理的巴蜀牧童生活,活灵活现地载入石刻史册。
感人肺腑的父母恩重经变相,形象生动的造型让我身临其境:忠厚善良的夫妇,为了求子而虔诚地烧香拜佛,然后小心翼翼地十月怀胎,喜痛交加地一朝分娩,接着精心呵护,养育子女成人,白发苍苍之际倚门相望,目送儿子出外创业。还有酒后“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横笛独奏的。吹笛女”,阳光灿烂的“养鸡女”等,无不入木三分地再现了民族生活化的精微。而在地狱变相龛中,却刻有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作恶罪人呼天号地,剖腹剜心,油锅煎炸、锯解刀剔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
大足石刻包括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避免了历代战争浩劫与人为破坏,具有极高的文物、雕刻、旅游价值。其风格既有中华民族自身的审美意识,又有巴蜀文化的地域特色,既有雄浑壮阔的阳刚之气,又有世俗情趣的婉约之美,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与云岗、龙门鼎足,且继敦煌石窟之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