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堂,较之于普通中学的语文课堂,有更自由的教学模式,更宽泛的教学内容。尤其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导职业教育的文化课教育要为专业教育服务,为文化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跨学科教学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中职语文应当是一个开放系统,不能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发展智力,提高实践能力。这就是说,语文课程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
职中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大多是冲着学习一技之长才走进了职校的大门,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对专业课程却比较重视。针对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索热情。例如,讲授《南丁格尔的事迹》一文时,激发护理专业学生学好专业的热情,在给建筑专业学生谈到和谐社会问题时,将其与建筑师职业道德中的“职业建筑师既要有艺术灵感又要有市场意识”这一点相结合,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做,既符合课改要求,又贴近了学生生活,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尊重学生人格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要和他们保持同样的高度,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达成一种内在的和谐,才能完成教师知识的灌输和学生人格的培养。许多学生文化课成绩偏低,进入职校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这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他们同样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泰戈尔曾用诗的语言描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心灵与心灵相通的关系”,心灵相通,亲其师则信其道,尊重学生人格,发现闪光点,势必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成绩。我曾遇到过一个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有一次他写了一篇作文比较有特色,我写了这样一句批语:“有小说特色,你会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没想到这个孩子从此不只语文进步很快,其他方面也表现积极。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是种族文化遗产中的人,应赋予他们知识文化底蕴。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好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比如像教材中一些古典诗歌,积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具有丰富的感觉美,意象美,情感美,和难以超越的语言美。语文教学要抓住这些最能调动学生审美情感的名篇佳作,来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比如我在教授诗歌《水调歌头》一课时,主要采用了感悟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出了诗歌的三大亮点:开阔的境界,自信的精神,豪放的情怀。在诵读感悟中,在思考发现中,让学生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进而热爱我们的民族。
四、教学行为变化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职业学校的课堂,师生、生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特别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和谐、民主、亲情和友爱,这样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2、创设情境,提高兴趣。语文教材只是个范例,大家可以围绕它讨论问题,我们要想学生有自己的声音,除了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外,还应创设讨论问题的情境。比如:我在讲授《我与地坛》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史铁生年仅二十岁双腿残疾,它经过痛苦的思索,终于弄明白了人生的意义,而我们有健康的体魄,为什么不积极进取、创造辉煌的人生呢?经过比较,大部分同学被深深触动,转而思考自己的人生:我的体格比史铁生健壮,可我的毅力不如史铁生坚强,我的成就远比不上史铁生,我真该好好把握自己,活出生命的精彩来!
常听有教师抱怨:“学生不配合,学生基础太差。”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虽具有能动的本能,但并不等于他就有能动的行为表现。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把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调动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把语文课堂变成自主探究的“动态”课堂,变成融合社会人生的“大课堂”,变成乐学、尚学、陶冶情操的“美”课堂。
一、注重跨学科教学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中职语文应当是一个开放系统,不能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发展智力,提高实践能力。这就是说,语文课程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
职中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大多是冲着学习一技之长才走进了职校的大门,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对专业课程却比较重视。针对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索热情。例如,讲授《南丁格尔的事迹》一文时,激发护理专业学生学好专业的热情,在给建筑专业学生谈到和谐社会问题时,将其与建筑师职业道德中的“职业建筑师既要有艺术灵感又要有市场意识”这一点相结合,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做,既符合课改要求,又贴近了学生生活,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尊重学生人格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要和他们保持同样的高度,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达成一种内在的和谐,才能完成教师知识的灌输和学生人格的培养。许多学生文化课成绩偏低,进入职校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这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他们同样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泰戈尔曾用诗的语言描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心灵与心灵相通的关系”,心灵相通,亲其师则信其道,尊重学生人格,发现闪光点,势必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成绩。我曾遇到过一个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有一次他写了一篇作文比较有特色,我写了这样一句批语:“有小说特色,你会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没想到这个孩子从此不只语文进步很快,其他方面也表现积极。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是种族文化遗产中的人,应赋予他们知识文化底蕴。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好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比如像教材中一些古典诗歌,积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具有丰富的感觉美,意象美,情感美,和难以超越的语言美。语文教学要抓住这些最能调动学生审美情感的名篇佳作,来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比如我在教授诗歌《水调歌头》一课时,主要采用了感悟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出了诗歌的三大亮点:开阔的境界,自信的精神,豪放的情怀。在诵读感悟中,在思考发现中,让学生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进而热爱我们的民族。
四、教学行为变化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职业学校的课堂,师生、生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特别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和谐、民主、亲情和友爱,这样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2、创设情境,提高兴趣。语文教材只是个范例,大家可以围绕它讨论问题,我们要想学生有自己的声音,除了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外,还应创设讨论问题的情境。比如:我在讲授《我与地坛》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史铁生年仅二十岁双腿残疾,它经过痛苦的思索,终于弄明白了人生的意义,而我们有健康的体魄,为什么不积极进取、创造辉煌的人生呢?经过比较,大部分同学被深深触动,转而思考自己的人生:我的体格比史铁生健壮,可我的毅力不如史铁生坚强,我的成就远比不上史铁生,我真该好好把握自己,活出生命的精彩来!
常听有教师抱怨:“学生不配合,学生基础太差。”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虽具有能动的本能,但并不等于他就有能动的行为表现。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把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调动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把语文课堂变成自主探究的“动态”课堂,变成融合社会人生的“大课堂”,变成乐学、尚学、陶冶情操的“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