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今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必须消除那些妨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的抑制因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当从“知识传授型”转化为“思维训练型”。创造性思维是指不拘泥于一种模式、一个方向、从上下、前后、左右等不同的角度和空间思考问题,是一种开放性思维。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只是正确、清楚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去思索,去想象,并对客观世界有所认识和感受;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想象的事物形态。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初中阶段,是创造思维发展的高峰期,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创造潜能,教师应当积极地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美术教材中包容了许多较高水平的美术作品欣赏内容。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凡是便于学生理解的,都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余地,鼓励他们独立观察、充分想象,细心领悟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同时,启发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美术鉴赏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发散思维的发展。
二、提倡互议互学,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造力是在长期不断的作品评价中,逐渐把握作画标准,理解绘画的正确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的。
我认为,学生在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应互议互学。因为有些回话基础较好又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学生,对周围的一些学生往往能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带动作用,对提高课堂作业质量大有裨益。
我在上手工课“卡通娃娃”时,课下先找了几个心灵手巧的学生,让他们按照我所提供的材料和示范图例,制作了几件样品。学生们看了样品非常喜欢,他们觉得造型美观 、生动有趣,制作起来又不太难,于是边做边议,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欢快的气氛。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在创作活动中才能得以表现和发展,而手工教学正在培养学生创作和实践能力方面提供了自由发挥和自主表现的活动空间。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中也就有了较大提高。
三、知识和能力并重,提高创新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知识积累的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创造能力也越强;创造能力越强,学习兴趣越浓,知识积累越丰富,两者互相促进,螺旋式上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不可偏废。为使双方同步协调发展,教师适当选择一些既能丰富学生绘画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绘画技巧的课型,绘画往往是学生最直接、最自由、最便捷的情绪表达方式。通过画画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外部事物的感受。
在《色彩风景画》一课,我带领同学们到校外进行了一次春游,让学生通过观察,侧面感知色彩,教师讲解色彩知识,让学生把自己看到最美的风景简单地画下来。回校后,学生用水彩画出自己记录下来的风景画,学生在创作中不按实际比例,而是对被绘画的对象进行大胆夸张和取舍,创作出了一幅幅意趣十足的美术作品。学生用自己的理念,用自己的“心”立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同时又学习到了相关的色彩知识。
发挥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教师需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丰富自己,创新教学,力求形成独具风格的完善体系,教师要用欣赏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发现作品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育上必须尊重天性,又发天性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大胆地添加,模仿和想象。学生想象的双翼有时会比老师飞的更高更远,按学生发展的自身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必须消除那些妨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的抑制因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当从“知识传授型”转化为“思维训练型”。创造性思维是指不拘泥于一种模式、一个方向、从上下、前后、左右等不同的角度和空间思考问题,是一种开放性思维。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只是正确、清楚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去思索,去想象,并对客观世界有所认识和感受;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想象的事物形态。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初中阶段,是创造思维发展的高峰期,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创造潜能,教师应当积极地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美术教材中包容了许多较高水平的美术作品欣赏内容。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凡是便于学生理解的,都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余地,鼓励他们独立观察、充分想象,细心领悟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同时,启发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美术鉴赏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发散思维的发展。
二、提倡互议互学,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造力是在长期不断的作品评价中,逐渐把握作画标准,理解绘画的正确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的。
我认为,学生在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应互议互学。因为有些回话基础较好又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学生,对周围的一些学生往往能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带动作用,对提高课堂作业质量大有裨益。
我在上手工课“卡通娃娃”时,课下先找了几个心灵手巧的学生,让他们按照我所提供的材料和示范图例,制作了几件样品。学生们看了样品非常喜欢,他们觉得造型美观 、生动有趣,制作起来又不太难,于是边做边议,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欢快的气氛。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在创作活动中才能得以表现和发展,而手工教学正在培养学生创作和实践能力方面提供了自由发挥和自主表现的活动空间。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中也就有了较大提高。
三、知识和能力并重,提高创新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知识积累的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创造能力也越强;创造能力越强,学习兴趣越浓,知识积累越丰富,两者互相促进,螺旋式上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不可偏废。为使双方同步协调发展,教师适当选择一些既能丰富学生绘画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绘画技巧的课型,绘画往往是学生最直接、最自由、最便捷的情绪表达方式。通过画画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外部事物的感受。
在《色彩风景画》一课,我带领同学们到校外进行了一次春游,让学生通过观察,侧面感知色彩,教师讲解色彩知识,让学生把自己看到最美的风景简单地画下来。回校后,学生用水彩画出自己记录下来的风景画,学生在创作中不按实际比例,而是对被绘画的对象进行大胆夸张和取舍,创作出了一幅幅意趣十足的美术作品。学生用自己的理念,用自己的“心”立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同时又学习到了相关的色彩知识。
发挥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教师需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丰富自己,创新教学,力求形成独具风格的完善体系,教师要用欣赏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发现作品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育上必须尊重天性,又发天性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大胆地添加,模仿和想象。学生想象的双翼有时会比老师飞的更高更远,按学生发展的自身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