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存真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he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舒鸣,侗族,1984年出生于湖南靖州,现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郑晓华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员。
  草书和篆刻曾多次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论文见诸《书法》《中国书法》、《红楼梦学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等,《人民艺术家》曾作推介。
  获奖参展:作品《鱼》获湖南省少数民族书画展金奖(1990);获西泠印社“百年西泠
  中国梦”海选比赛华南赛区优秀奖(2008);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书法代表团赴美交流展(2012);获书法报30年“巴山夜雨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篆刻组优秀奖(2014)、获山西省第二届“晋阳杯”篆刻展二等奖(2014)、《中国书法》全国大学生书法展获奖(2014);11月论文《复苏、求变和趋同——统计学视野下的当代篆刻取法嬗变(1980—2010)》获西泠印社当代印学研讨会二等奖(2015)、論文《黄士陵岭南郊游新考》入选岭南印学研讨会(2015)。
  人可以无限自由地设想自己的未来,毫无疑问,书法家在自身定位问题上享有绝对的自由,然而往往因为难于抉择而陷入深深的焦虑。面对浩繁的书法传统体系和自身塑造的种种可能,舒鸣以一叶《韭花帖》便将这些“焦虑”屏蔽于心外。
  赵孟烦曾发感慨:“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诚然,玩味古人,专心而学是进入书法的不二法门。真正以极大的勇气投入到某一经典的深处:分析、感受每一个极细微的局部;加以精确的再现性临写、各种形式的发挥以及对日常性书写的关注,逐渐形成独特的书写方式,得古之未有,才可谓学而名世。道家修炼讲究“存一守神”,“静身定心”,舒鸣抱守其一,朝夕谛玩《韭花帖》,日久而精深有得。且不论天机,仅赖日复一日的训练,也可让经典元素在腕底挥洒流淌。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必须在程式的上下文中才能发展起来。人们必须创造、发展并逐渐改进这些程式,使它们达到令人赞叹的绝妙程度。”程式在发展中形成,然其藩篱又在自然演进中被突破并形成新的“程式”。如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一件经典作品,寻找发展、改进的契机,确非易事,但也绝不会劳而无功。舒鸣面对的难题不特属于个体,而是整个书法创作领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放眼当下,他的“专一”更加难能可贵。
  他的专一不独在临池,实际上已成习惯,一个问题常常连续几年都在思考。我们几次在深夜里鬯谈,曾讨论线条中“韵”的问题,坦率而言,我也困惑于此。在他不紧不慢的谈话间,我突然对这苦寻无着的问题稍有感悟。古人尝以“筋骨血肉”与书法点画相对应。如张怀瓘用“筋骨立形,神情润色”来解说点画中“形”与“神”的分工,启发我们将目光停留在极细微的地方:书写时,一个极小的动作或细微的力度调整都可能带来非同寻常的线质变化与审美反应。然而简单匆促的书写往往掩盖了短暂而隐秘的瞬间留驻。锋杪毫端的使转频动,犹如美人回眸,使人注目移时,便觉倾倒。优秀的书写中引人入胜而无法言表的那种“感觉”,使其与一般的书写拉开距离,也许正是“韵”之所致。细读舒鸣近作,可以明显看到线条内部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他始终关照这些问题,并在实践中反复锤炼。
  初识舒鸣,只知是篆刻高手,竟不知他一直用力临池。我虽固陋,不懂篆刻,但其平和温婉、古意盎然的印风却让我时时兴感。他每洽一印辄费数日,细心思索而后刊石,锥刀之下也不使线条有笔无“韵”。曾在潘家园以刻印为生的舒鸣,又重回学校功读硕、博士学位,这在很多人眼里近乎传奇。然而在一位有志者心中,这种“周折”不过是独特的人生体验,未来精彩不断。
其他文献
李学明是当今画坛上一位画风朴实、意境隽永的人物画家。他的作品里印映出了他深厚的中国画学养。  他通过自己精湛的笔墨技法、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的细微感知来传达他对中国画的笔墨文化认知和深切理解。他画的是自己的生活,是童年时代的纯真,画面注重对生活情趣的表述,渗透着平淡的意境,体现了他长期对中国画的积累、体悟和感触,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借助于笔墨慢慢地在宣纸上渗透出来,让人感觉贴切、淳朴、单纯。  
期刊
这是一个澄静超逸的境界:凌霜的老树下,有老者曳杖踏雪而来,梅香浮动,月上黄昏,浩渺天宇屏息于静穆一刻。  —这些童子和老者,来自于李学明创造的人物画世界。这样的画面,很容易把观者拉回到遥远又亲切的乡村记忆,体味渐次淡远的古典意韵。在中国传统绘画历史上,人物画以高士和仕女为主,画面大多表现文人雅士归隐溪山论道谈禅,或者贵族女子闲雅抚琴游园惜春。虽然,偶尔也有浣纱的农妇、山行的樵夫等普通人入画,也不过
期刊
马兆琳  200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200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写意人物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从李孝萱教授。  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说实话,在看到马兆琳颇具功底的花鸟画之前,对其别开生面的现代人物,并没有很深入地看下去。  一直很固执,而且显然已经落伍地拒绝接受“水墨”的提法,由“中国画”而为“水墨”,不仅仅是概念的转换,实质上是从“文化”到“材料”层面的一个下
期刊
原名费忠星,自署费中兴、老五等。山东滕州人,现居济南。
期刊
魏为  一九六二年生于北京。  一九八八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留校任教。  一九九五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课程班。  一九九六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主要展览:  二○一三年,『工·在当代—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  『中央美术学院校庆50周年院教师展』;  『复兴之路—北京工笔重彩画会成立34周年特展』;  『学院工笔—赢传媒中国工笔画名家提名展』;  
期刊
每逢佳节倍思亲,年年清明思故人。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以一个专属的时间祭奠先贤、祖辈、故人,传承了前人的智慧,启示着后人的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  羊年的四月五日,又是清明。年年清明情相似,年年思念人不同。大路上车水马龙,公园中流光溢彩,都是踏青者的身影。陵园、公墓鞭炮声声,青烟袅袅,人们在寄托哀思。近年来,一种新形式越来越被人们所注重,为了方便寄托哀思,出现了网上“追思园
期刊
我平常除了阅读文史、+美术史方面的学术著作,以及古书画集和碑帖之外,还喜欢阅读一些艺文掌故类著作,尤其对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艺文掌故情有独钟。但国内此类著作中值得一读而又有回味者,实在不多。遂托台湾友人帮我在宝岛寻购,但真正适合我“口味”也不多见。几年来也仅得陈定山《春申旧闻》(1967年)、《春申续闻》(1976年)、刘麟生《燕居脞语》(1970年)等数种。因为此类出版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书多已绝
期刊
张树  别署慧树居士,斋号隐寄堂、通慧文房。1960年4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现居北京。1983年结业于东北师大艺术系美术专业;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大专专修班;1997年结业于中国美院国画系;2000年深造于北京画院郭石夫画室;2013年入北京台湖画院名师工作室学习大写意花鸟画,得到张立辰、郝邦义、王石染等诸位先生教诲。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华大学客座教授。书法篆刻启蒙于朱寿友先生,
期刊
9月17日上午9:30,首届中国(潍坊)书法文化论坛暨当代书法作品展览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在金茂国际大酒店举行。此次活动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报业集团、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主办。  中央美术学院邱振中教授作为论坛的学术主持,他在启动仪式上说,书法曾有非常辉煌的过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之一。但随着时代的變革,书法的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曾一度处于当代文化的边缘,重要而精彩的思想难以
期刊
与永忠睽违有年,近日收到他的书作集,披卷观赏,十分惊喜。这部汇集了他150多幅近作的书法集佳作迭出,颇耐玩味。永忠2003年于我校书法专业博士毕业,十年求索,终成豹变,可喜可贺。记得2000年秋首都师大将建我国首个书法博士点,受欧阳中石先生委派,我特到山东大学拜望蒋维崧先生,请教关于书法博士点教学事宜。蒋先生开口便道:“自古以来,那些书法家都不是书法专业培养出来的。”蒋先生的话发人深省:即使是高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