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创设生动有趣、有效的课堂教学情景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然而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動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教师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同时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这样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又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探索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教师教学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既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又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
如对角的认识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说说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再选择其中两个问题,以拟人化的语言提出“角的家在哪里?”,“角长什么样子?”提出角的意义的悬念,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动,直观感知“角”。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但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数学意义上的角,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既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从“虚拟化”到“逻辑化”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从而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给广大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要为原始的教学方法注入全新的理念,如何让手中的教材体现出教有情趣、学有滋味的感觉,有些烦躁的数学课之所以不能被孩子们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情趣。每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不仅精通心理学和教育学,更能体会到缺乏教育知识就无法做好孩子们的工作的道理。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况且知识日新月异,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至关重要。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显.课堂秩序论.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得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4]福建教育,小学版 2007期第9期
一、创设生动有趣、有效的课堂教学情景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然而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動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教师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同时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这样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又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探索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教师教学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既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又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
如对角的认识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说说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再选择其中两个问题,以拟人化的语言提出“角的家在哪里?”,“角长什么样子?”提出角的意义的悬念,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动,直观感知“角”。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但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数学意义上的角,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既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从“虚拟化”到“逻辑化”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从而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给广大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要为原始的教学方法注入全新的理念,如何让手中的教材体现出教有情趣、学有滋味的感觉,有些烦躁的数学课之所以不能被孩子们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情趣。每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不仅精通心理学和教育学,更能体会到缺乏教育知识就无法做好孩子们的工作的道理。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况且知识日新月异,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至关重要。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显.课堂秩序论.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得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4]福建教育,小学版 2007期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