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为了优化中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国务院出台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决定》第13条具体内容为: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
这一决定,在教育界被简称为“布局调整”,在民间,则被简称为“撤点并校”。撤点并校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一方面,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非常少,另一方面,相对贫乏的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的很多小孩无法接受基本正常的教育。政策实施后,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对于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有显著作用。
《决定》公布以后,各地区就开始逐年推行合并农村小学的措施。“撤点并校”的“点”指的是教学点,“校”是指完小。在具有政策依据后,“撤点并校”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农村小学消失加剧
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6成;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与此同时,10年间,我国农村小学生减少了3153.49万人,减少了37.8%,农村初中生减少了1644万人,减少了26.97%。农村初中就读的学生减少了约22%,农村小学就读的学生减少了11.5%,他们大多数进入县镇初中和县镇小学。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到2009年,全国农村小学已经减少278836所,全国小学减少了348656所,一天减少学校农村小学所占比例高达80%。这种消失速度远远超越了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和农村学校的发展速度。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因为入学适龄儿童减少的原因,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对农村的教育资源进行调整。根据教育部公布的1998年至2007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从1998年至2007年这十年之间,全国小学撤点并校减少比例达47.5%,在校学生人数减少达3389.8万人,减少比例24.3%。如下图所示:
由上表可看出,学校减少力度比人口减少的力度大了一倍。在这撤并过程中,影响最大,撤并力度最大的是贫困山区的小学,为孩子、父母造成了重大的不便。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在响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时,重点在“撤点并校”,而往往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
而在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调整工作。许多县教育部门撤并小学及教学点,尤其在一些山区,从2003年开始,到2007年,撤了近1/2至2/3的教学点及完小,这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辍学突增
从积极意义上说,撤点并校,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教师不愿意去的学校撤掉,集中到县镇办学,提高所有学校的办学质量。通过撤点并校,解决农村地区学生的义务教育问题,相对于就近办好每个学校,整体提高农村各地学校教育水平来说,是更容易操作的事。
同时,撤点并校使这些适龄儿童只能远离家乡,寄宿求学。一些地区在布局调整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分布、学生密度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撤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导致部分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途较远,而且存在危险。同时一些家庭难以承担寄宿产生的各种费用,导致农村小学学生的辍学率加剧。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08年对山西、河南、四川、江西、云南、广西等地2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查,中部省区每学期增加657.3元,西部省区为每学期787.8元。
据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河北省教育厅原巡视员韩清林调研,1991年,全国小学辍学生303.23万人、辍学率24.77‰;此后辍学率逐年下降。到2000年,辍学生减少到62万人,辍学率降到4.58‰。但2008年辍学人数回升到63.25万人,2009年92.64万人,2010年82.83万人,201 1年88.33万人,年辍学率分别为5.99‰、8.97‰、8.22‰、8.89‰,这与1997年至1999年的辍学水平大体相当。
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小学辍学率回到十年前的水平?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10多年来,小学生辍学率都没有高于1%的国家控制线,特别是近年来,小学五年巩固率一直比较稳定,“说明我国小学控辍保学的措施是成功的”。“但由于我国学生基数较大,辍学问题仍需得到长期关注。”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刘善槐认为,因为农村撤并的主要是村小和教学点,它们恰恰在交通最不便的地方,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徒步上学,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路途中的安全隐患。一旦上学距离超出了一定的范围,而学校的宿舍建设与管理未能跟上,家长往往会让其辍学,直到其年龄能够承受该距离,才可能让其重新回到学校。
上学路拉长
过度的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
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10省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0.83里,农村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34.93里,流失辍学及隐性流失辍学率提高。据有关研究,我国小学辍学率在1990年2000年间大幅下降,2001年2006年处于波动期,但2007年后全国小学辍学率大幅度回升,从2008年的5.99‰升到2011年的8.22‰,这意味着每年约有80-90万农村小学生辍学。造成辍学率回升的主要原因就是持续撤并农村小学教学点。
除了显性的辍学,农村学生还存在大量隐性失学。包括到校率低、推迟入学年龄,以及由于上学路途遥远导致学生筋疲力尽,上课效率和学习效果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低下。
农村地区实行集中办学后,发展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学生上学远的主要措施。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寄宿生比例为39.8%,初中生的寄宿比例达到61.6%。但已建成的寄宿制学校由于普遍缺乏配套的生活设施、教师等,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由于学生幼小,大量农村家长不得不进城陪读。该报告显示,农村学生中家长陪读的比例平均为22.7%,重庆小学陪读的比例高达38.4%。年轻母亲进城陪读,导致离婚率大幅上升。一些农村孩子在新环境中反而“学坏”。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认为,农村学校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撤并学校那么简单。仅就学校撤并来说,就涉及被撤并学校学生与教师的重新分配、撤并后学校资产的处置与使用、学生上学交通工具的配置与安排、学生住宿与食宿问题的解决等。同时,学校还涉及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诸多事宜。因此,要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农村学校布局,把学校撤并与农村幼儿园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校车工程、农村教师安置工程等结合起来,保障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使学校布局调整真正成为农民的民生工程和福利工程。
编者语:随着国家叫停撤点并校,对农村学校重新布局和规划,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及未来城市化增长率估计值,到2050年,中国仍将有6亿农村人口。这些走不出大山的人,如果没有特别的关注,就将失去教育机会,形成“贫者愈贫”的恶性循环。
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中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在2011年已达到0.3949,正在逼近0.4的国际警戒线。数据显示,在收入最低的后20%样本农户中,务农户占比高达82.5%。农村教育资源配备的关注点应该是农村后20%的边缘化群体,而不是忽视或抛弃他们。我们要做的,不是冷漠和旁观,而是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办好每一所学校。
这一决定,在教育界被简称为“布局调整”,在民间,则被简称为“撤点并校”。撤点并校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一方面,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非常少,另一方面,相对贫乏的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的很多小孩无法接受基本正常的教育。政策实施后,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对于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有显著作用。
《决定》公布以后,各地区就开始逐年推行合并农村小学的措施。“撤点并校”的“点”指的是教学点,“校”是指完小。在具有政策依据后,“撤点并校”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农村小学消失加剧
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6成;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与此同时,10年间,我国农村小学生减少了3153.49万人,减少了37.8%,农村初中生减少了1644万人,减少了26.97%。农村初中就读的学生减少了约22%,农村小学就读的学生减少了11.5%,他们大多数进入县镇初中和县镇小学。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到2009年,全国农村小学已经减少278836所,全国小学减少了348656所,一天减少学校农村小学所占比例高达80%。这种消失速度远远超越了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和农村学校的发展速度。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因为入学适龄儿童减少的原因,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对农村的教育资源进行调整。根据教育部公布的1998年至2007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从1998年至2007年这十年之间,全国小学撤点并校减少比例达47.5%,在校学生人数减少达3389.8万人,减少比例24.3%。如下图所示:
由上表可看出,学校减少力度比人口减少的力度大了一倍。在这撤并过程中,影响最大,撤并力度最大的是贫困山区的小学,为孩子、父母造成了重大的不便。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在响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时,重点在“撤点并校”,而往往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
而在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调整工作。许多县教育部门撤并小学及教学点,尤其在一些山区,从2003年开始,到2007年,撤了近1/2至2/3的教学点及完小,这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辍学突增
从积极意义上说,撤点并校,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教师不愿意去的学校撤掉,集中到县镇办学,提高所有学校的办学质量。通过撤点并校,解决农村地区学生的义务教育问题,相对于就近办好每个学校,整体提高农村各地学校教育水平来说,是更容易操作的事。
同时,撤点并校使这些适龄儿童只能远离家乡,寄宿求学。一些地区在布局调整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分布、学生密度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撤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导致部分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途较远,而且存在危险。同时一些家庭难以承担寄宿产生的各种费用,导致农村小学学生的辍学率加剧。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08年对山西、河南、四川、江西、云南、广西等地2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查,中部省区每学期增加657.3元,西部省区为每学期787.8元。
据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河北省教育厅原巡视员韩清林调研,1991年,全国小学辍学生303.23万人、辍学率24.77‰;此后辍学率逐年下降。到2000年,辍学生减少到62万人,辍学率降到4.58‰。但2008年辍学人数回升到63.25万人,2009年92.64万人,2010年82.83万人,201 1年88.33万人,年辍学率分别为5.99‰、8.97‰、8.22‰、8.89‰,这与1997年至1999年的辍学水平大体相当。
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小学辍学率回到十年前的水平?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10多年来,小学生辍学率都没有高于1%的国家控制线,特别是近年来,小学五年巩固率一直比较稳定,“说明我国小学控辍保学的措施是成功的”。“但由于我国学生基数较大,辍学问题仍需得到长期关注。”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刘善槐认为,因为农村撤并的主要是村小和教学点,它们恰恰在交通最不便的地方,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徒步上学,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路途中的安全隐患。一旦上学距离超出了一定的范围,而学校的宿舍建设与管理未能跟上,家长往往会让其辍学,直到其年龄能够承受该距离,才可能让其重新回到学校。
上学路拉长
过度的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
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10省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0.83里,农村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34.93里,流失辍学及隐性流失辍学率提高。据有关研究,我国小学辍学率在1990年2000年间大幅下降,2001年2006年处于波动期,但2007年后全国小学辍学率大幅度回升,从2008年的5.99‰升到2011年的8.22‰,这意味着每年约有80-90万农村小学生辍学。造成辍学率回升的主要原因就是持续撤并农村小学教学点。
除了显性的辍学,农村学生还存在大量隐性失学。包括到校率低、推迟入学年龄,以及由于上学路途遥远导致学生筋疲力尽,上课效率和学习效果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低下。
农村地区实行集中办学后,发展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学生上学远的主要措施。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寄宿生比例为39.8%,初中生的寄宿比例达到61.6%。但已建成的寄宿制学校由于普遍缺乏配套的生活设施、教师等,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由于学生幼小,大量农村家长不得不进城陪读。该报告显示,农村学生中家长陪读的比例平均为22.7%,重庆小学陪读的比例高达38.4%。年轻母亲进城陪读,导致离婚率大幅上升。一些农村孩子在新环境中反而“学坏”。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认为,农村学校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撤并学校那么简单。仅就学校撤并来说,就涉及被撤并学校学生与教师的重新分配、撤并后学校资产的处置与使用、学生上学交通工具的配置与安排、学生住宿与食宿问题的解决等。同时,学校还涉及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诸多事宜。因此,要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农村学校布局,把学校撤并与农村幼儿园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校车工程、农村教师安置工程等结合起来,保障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使学校布局调整真正成为农民的民生工程和福利工程。
编者语:随着国家叫停撤点并校,对农村学校重新布局和规划,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及未来城市化增长率估计值,到2050年,中国仍将有6亿农村人口。这些走不出大山的人,如果没有特别的关注,就将失去教育机会,形成“贫者愈贫”的恶性循环。
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中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在2011年已达到0.3949,正在逼近0.4的国际警戒线。数据显示,在收入最低的后20%样本农户中,务农户占比高达82.5%。农村教育资源配备的关注点应该是农村后20%的边缘化群体,而不是忽视或抛弃他们。我们要做的,不是冷漠和旁观,而是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办好每一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