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更加突出强调了素质教育,而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数学 德育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特点
作为一种学科德育,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与其他学科德育都具有以知识为载体的特点,但由数学的学科性质和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又具有以下特点:
1、面广量大时间长。
数学课程贯穿着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从小学一直到高中,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量大、学习时间长,其具备的德育渗透功能是十分强大的,远非基础教育中的其他课程相比。
2、有切实保证。
同基础教育中的其他一些课程相比,数学课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老师和固定的教材,而且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是占很大比例的,这些都保证了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实效。
3、细水长流、潜移默化。
人的思想道德,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需逐步形成一个对世界的理性认识。而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所积累的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品德。
二、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应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
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使之在无意中接受。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要防止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2、量力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旌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3、重点性原则
数学能够用來进行德育渗透的素材很多,为了有效地提高德育教学效果,要遵循重点性原则,即一堂课要突出一个主要的观点进行教育,不求面面俱到,要突出一个重点,使其色彩浓些,力度大些,以求取得好的效果。
4、情感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师生交往中,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帮助,一视同仁,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让学生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课本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的数学学习,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不仅要因材施教,方式多样,还需教师日常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素材,如在讲到数列或函数解析方法时,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重要数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又如在讲到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时,可以引入一些淡水资源相关数据,让学生通过分析,结合实际,体会资源的有限性,树立环保和节约意识,亲身感受了为社会发展贡献才智的责任感与紧迫感,激发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特点,挖掘数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一部数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高中阶段开设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学生对老师挖掘教学中辩证法思想倍感亲切,易于接受。下面列举说明:
1)、运动、发展的观点
中学教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判断、推理都有自身的矛盾,都是运动和发展的,如曲体和直线,点与轨迹,无穷小量与零等处于矛盾的形态中,而这种矛盾恰为解决矛盾,提供了一个过渡和桥梁作用。
2)、普遍联系观点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内部的诸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如一个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总是相互制约的;数与形在坐标系中由一个序数牵制着;几何问题可用三角求解;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等等,无不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而又相互制约。
3)、量变、质变观点
数学的对象是运动的,变化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在圆锥曲线统一定义中,随离心率的大小变化而引起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质变;圆的切线是割线的特殊状态;数列极限是数列变化的“极值”等。教授这些内容,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可采用彩色粉笔,电化教导等手段,把其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逼真、淋漓尽致。
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无不闪耀着唯物主义辩证法。如在处于是选择题时可用验根法,它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排列、组合中的问题有时除以2即可,它是一分为二思想的体现;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是抓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等。
3、通过数学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
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与快乐。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正起自一道平常数学题的解答。这种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快乐,是数学的精神魅力所在,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十分简约、明晰,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叙述的准确、精辟;数学公式、定律表达的简单明快,无疑都给人以一种简洁的美感。数学知识中的美学意识和理念。例如在上“轴对称图形”这课时,我发现这节内容正是一节典型的展现数学美的好教材。对称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绘画中有时追求对称,文学作品中也利用对称手法来体现音韵美和节律美。生活中对称的图案和建筑物更是到处可见。数学中,对称美也具有重要的地位。轴对称图形它不仅是美的,而且也是十分有用的。于是我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运用的对称美的图片,一开始就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环球旅行,然后提问:这些地方美吗?请你说说它们为什么美。然后请学生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因为它们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它们给人们美的享受。数学的美丽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数学 德育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特点
作为一种学科德育,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与其他学科德育都具有以知识为载体的特点,但由数学的学科性质和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又具有以下特点:
1、面广量大时间长。
数学课程贯穿着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从小学一直到高中,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量大、学习时间长,其具备的德育渗透功能是十分强大的,远非基础教育中的其他课程相比。
2、有切实保证。
同基础教育中的其他一些课程相比,数学课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老师和固定的教材,而且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是占很大比例的,这些都保证了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实效。
3、细水长流、潜移默化。
人的思想道德,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需逐步形成一个对世界的理性认识。而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所积累的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品德。
二、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应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
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使之在无意中接受。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要防止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2、量力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旌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3、重点性原则
数学能够用來进行德育渗透的素材很多,为了有效地提高德育教学效果,要遵循重点性原则,即一堂课要突出一个主要的观点进行教育,不求面面俱到,要突出一个重点,使其色彩浓些,力度大些,以求取得好的效果。
4、情感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师生交往中,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帮助,一视同仁,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让学生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课本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的数学学习,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不仅要因材施教,方式多样,还需教师日常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素材,如在讲到数列或函数解析方法时,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重要数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又如在讲到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时,可以引入一些淡水资源相关数据,让学生通过分析,结合实际,体会资源的有限性,树立环保和节约意识,亲身感受了为社会发展贡献才智的责任感与紧迫感,激发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特点,挖掘数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一部数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高中阶段开设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学生对老师挖掘教学中辩证法思想倍感亲切,易于接受。下面列举说明:
1)、运动、发展的观点
中学教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判断、推理都有自身的矛盾,都是运动和发展的,如曲体和直线,点与轨迹,无穷小量与零等处于矛盾的形态中,而这种矛盾恰为解决矛盾,提供了一个过渡和桥梁作用。
2)、普遍联系观点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内部的诸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如一个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总是相互制约的;数与形在坐标系中由一个序数牵制着;几何问题可用三角求解;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等等,无不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而又相互制约。
3)、量变、质变观点
数学的对象是运动的,变化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在圆锥曲线统一定义中,随离心率的大小变化而引起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质变;圆的切线是割线的特殊状态;数列极限是数列变化的“极值”等。教授这些内容,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可采用彩色粉笔,电化教导等手段,把其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逼真、淋漓尽致。
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无不闪耀着唯物主义辩证法。如在处于是选择题时可用验根法,它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排列、组合中的问题有时除以2即可,它是一分为二思想的体现;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是抓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等。
3、通过数学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
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与快乐。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正起自一道平常数学题的解答。这种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快乐,是数学的精神魅力所在,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十分简约、明晰,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叙述的准确、精辟;数学公式、定律表达的简单明快,无疑都给人以一种简洁的美感。数学知识中的美学意识和理念。例如在上“轴对称图形”这课时,我发现这节内容正是一节典型的展现数学美的好教材。对称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绘画中有时追求对称,文学作品中也利用对称手法来体现音韵美和节律美。生活中对称的图案和建筑物更是到处可见。数学中,对称美也具有重要的地位。轴对称图形它不仅是美的,而且也是十分有用的。于是我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运用的对称美的图片,一开始就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环球旅行,然后提问:这些地方美吗?请你说说它们为什么美。然后请学生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因为它们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它们给人们美的享受。数学的美丽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