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03537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数字出版诞生之日起,对于“商业模式”的讨论就一直未停息,对于现状的表述,也总是停留在类似“商业模式尚未清晰”或“商业模式尚未成熟”上面,而这一困惑对于传统出版单位而言尤为强烈,这不禁令人思索:各家出版单位苦苦追寻的商业模式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寻找?数字出版是否真的有所谓模式?或者是否真的需要这个模式?
  所谓商业模式,简单的说,就是企业赢利的方式,也就是企业的“生财之道”。每当我们谈起数字出版,作为未来出版业的必然趋势,已成为业内不争的共识,然而谈及“商业模式”的时候,就变得愁云惨淡,困惑不堪。打个比方,就好像一群人去烧香求平安,可没有几个能认准“庙门”。既然这个困惑始终难解,那么笔者如今想对这个已经被讨论过无数次的话题重新探讨一下。
  困惑:一头雾水久久不散
  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对于传统出版行业而言,恐怕是最大的困惑与难题。
  1.经营思路转变难
  在纸质出版年代,出版单位需要考虑的只是如何顺利推出自己的出版物,从出版到发行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流程,以出版物内容为核心竞争力。数字出版时代则不尽相同,虽说仍有数字出版以“内容为王”的说法,但出版单位之间比拼的已不再仅仅只是内容,更多的是服务,如何才能满足大众需求。这不仅仅是经营方向上的改变,更多的是经营思路上的转变。这种转变,让长久以来习惯了固定且统一模式的传统出版单位在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大家都知道转型是趋势,可是如何转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却是摆在每个传统出版单位最为棘手的难题。
  2.投入多,收益慢
  数字出版近几年在中国高速发展,传统出版单位的态度也发生转变,从恐惧、抵触、抗拒,到被动接受,再到如今的主动探求,已经逐渐形成一个良性正向的发展态势。可是,接受归接受,依旧是年年探索,年年不清晰,为何不清晰,就是在于赢利太少。这也是为什么传统出版单位一直处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弱势地位难以突围的重要原因。任何行业和企业,都希望投入与所得成正比,甚至所得高于投入。可是,数字出版如今尚没有达到这一点。
  3.牵一发而动全身
  就如前文所说,相信传统出版单位对于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期待是最为迫切的,因为其长久以来都是处于一种固定的模式中,已经习惯了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去经营。但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于是,传统出版商的步伐有些乱了,变化太多,路数太多,反而不知该何去何从。
  苦衷:角色转变非朝夕之事
  我们总在讲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步伐过于谨慎,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但需要了解的是,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业务的拓展或转变,而是角色的变化。
  1.新旧并存,难以兼顾
  传统出版社在纸质出版时代的绝对主角地位,已然被撼动。然而这种角色的转变,也让传统出版单位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我国的纸质出版目前并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数字时代又在先进技术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推动下,加速着发展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出版单位必须确保在传统出版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兼顾拓展数字出版业务。而在很多传统出版单位心中,前者显然比后者更加重要。因为在目前并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纸质出版仍然是传统出版单位赖以生存的“饭碗”。不能说传统出版单位没有魄力,大刀阔斧的改革可能柳暗花明,却也可能成为“炮灰”。数字出版虽然已经逐渐步入成长期,但与传统出版相比,还是一个太过年轻的产业,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产业而言,想立刻从中赚得盆满钵满,本身就是一件不大现实的事情。而且在我国这样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环境下,数字出版的发展道路上还存在很多桎梏,包括版权保护的缺失、网络收费环境难以形成等。
  2.产业健康机制尚未形成
  随着数字出版的深入发展,传统出版单位的角色势必发生转变。从单纯的内容提供商转变为内容服务商。也就是说未来在资源谁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谁就能拥有更多的读者,或者说是用户,谁才能在数字出版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关键就在于通过怎样的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获得更多收益。而这个服务的形式,应该就是所谓的商业模式。
  虽然数字出版近两年在我国取得了迅猛发展,但离一个成熟的产业还相去甚远,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变数。一方面,读者对于数字内容的付费习惯还没有普遍养成,投入大收效慢;另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领域中已不占据绝对优势,起步晚,市场敏感度低;再者,当前数字出版的市场良性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电商为了吸引用户隔三差五的价格战,让本就对收益不满意的传统出版单位更加看不到赢利的希望。
  3.模式常有.赢利不常有
  事实上,数字出版并不欠缺所谓的模式,只是目前实现大规模赢利的模式甚少。一方面,很多数字出版业务只能实现短期赢利,难以形成长期效益,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数字出版行业中尚未开发的蓝海型业务,在无法看清赢利前景的情况下,出版单位就算有所涉足,也是谨小慎微的,这样一来就很难实现多大的赢利,而无赢利,可能就意味着被出版单位放弃或停留在观望态度,不再深入拓展。如此恶性循环,自然难以开拓有效的创新型模式,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业务进程才显得较为缓慢。
  成绩:已有探索,值得肯定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所做的努力。事实上,当前传统出版单位也并非没有模式,只是模式较为有限,雷同性较强。手机阅读、数字教育及资源数据库,应该是现阶段传统出版单位发展数字出版的主要形式。手机阅读近年来得到迅速普及,虽然因为与运营商的分成比例不均,能获得的收益很有限,但至少可以获得一部分收益;而数字教育是当前国家重点推行的项目,也有较为长远的发展前景;资源数据库则是整合出版社资源的常用方式,不仅可以将出版单位资源数字化,方便有效管理,还可以面向有特定需求的人群,出售数据库产品,并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收益,且长期效益较好,目前专业出版社多采用此种方式,通常面向专业单位或图书馆等机构用户。
  经过几年的探索,传统出版在数字出版转型方面做出了种种努力,取得的成果,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可以看到,一些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方面逐渐找到了方向,不再只是为凑个“热闹”,而是做出了“门道”。比如中国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平台“大佳网”,在大众阅读领域,尤其是在网络原创文学出版方面,做了大量的推动工作,中南传媒等大型出版集团与华为的合作,在电子书包这一国家重大项目方面占据先机;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等也利用自身资源,推出了各自的数字出版产品,在各自领域的数字出版业务中小有成绩,也正是这些成绩对其他向数字出版进军的传统出版单位给予了鼓舞。
  未来:勇气大一点,眼界放宽些
  1.成功模式能否复制?
  分析一下传统出版单位的心理,大概是希望能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一个领头人,然后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去运营,安全保险又能获得赢利。如此能够皆大欢喜自然喜闻乐见,不可否认,单位之间的模式的确可以有一定的借鉴之处,但是各家出版社资源不同、条件不同,即便是同类型的出版单位,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因此,成功模式能否照搬或“依葫芦画瓢”的效仿,也是各家出版单位需要思考的问题。
  2.与其等模式。不如寻模式
  “商业模式”的问题困惑了传统出版单位很多年,也许是时候应该跳出模式来看待了,合理地利用资源,通过有效的方式,就自然可以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出版道路。要知道,单纯地靠设想是出不来,而是靠一步步走出来的,同样,别人的路也不见得就适合自己。或许前方还有太多的不可预期,还有太多的岔路口。但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下去,才有可能到达彼岸。路,就在脚下。
其他文献
我国《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把"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重大工程"列为两项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工程之一.印机行业"十二五"规划,也把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列为重
期刊
粮食是万物之基,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直接的、主要的食物,动物性食品也主要是由粮食转化来的,是人类生存的必须物质需求,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粮食与民生息息相关.所谓民生,就
期刊
20I3年1月10日,中国出版协会教育图书工作委员会换届大会在京举行。会上,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国代表理事长柳斌杰、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研究了Shape Context形状识别串行算法,在此基础上针对CUDA平台多处理器流水线特性,将Shape Context算法进行适应CUDA特性的并行化改造,使得算法并行化后具有更高的执行精度,并达到了130倍以上的加速比,较大程度满足人脸识别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需求。
【正】本刊讯1月27日,人民交通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验收会在京举行。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财政部文资办主任王家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及
1月6日,全国首家专业版权评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版权评估中心成立仪式在北京举行,这标志着我国版权评估从理论探索正式向实践领域迈进。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2011年以来,“摊派订阅”“人情订阅”“指标订阅”等问题在报刊发行工作中有抬头之势,加重了基层和群众的负担,扰乱了报刊发行市场秩序,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2011年12月21
在研究凸耳权值删除点算法的基础上,基于一次性构建的约束Delaunay三角网模型,提出了新的删除点算法,详细介绍了算法原理、算法流程图、实现步骤,并对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进行了
2012年,数字出版工作积极发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努力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是抓好重大主题出版工作,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全国新闻出版系统把十八大重要文件出版发行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党的十八大重要文件、文献、辅导读物在第一时间与读者见面,其中,党的十八大报告单行本、《中国共产党章程》(修订本)、《十八大会议文件汇编》同步推出电子书,这也是党代会文件首次实现出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