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数字的构成来说,“0”跟在“1”的后面才有意义。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越多,数值越大;但如果没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再多还是“0”。在写作中,这个“1”就是指文章的审题,“0”就是指文章的其他功力和亮色。无论你的文章有多深的功力,有多么抢眼的亮色,离开了审题准确的这个“1”,一切都霎时变成了“白云千载空悠悠”。下面笔者就以问答的形式,对高考作文审题中的误区和困惑做一澄清和指津:
问:高考语文命题者说:“说到底,高考作文‘考’的是‘作文’,所以应该降低高考作文的审题难度,让考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投入正文写作。”既然审题难度降低了,还有必要强化审题吗?
答:虽然高考命题者在审题上不为难考生,但考生切不可对审题疏忽大意。你只要看一下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就可以洞察其中的玄机。
审视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命题者的“良苦”用心,那就是“在审题上我不为难你,但我要在审题的‘精准’上给你分出高下”。
问:如果作最坏的打算,我就是审题审“偏”了、审“错”了,作文总分能得多少分呢?
答:以江苏卷(作文总分为70分)为例,审题审“偏”了,作文总分最高不超过26分;审题审“错”了,作文总分最高不超过16分。
问:据说,高考阅卷者阅一篇高考作文只有1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能把考生作文审题的“精度”分得那么清晰吗?
答:那你也太“小觑”我们阅卷老师的眼力了。一者,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都是老师群体中的“顶级高手”;二者,他们的审题眼力也是历经数天“擦亮”的:
专家解读、审议文题,确定文题意旨(3天)一阅卷老师集中学习,知晓文题意旨(1天)一阅卷老师试批作文,熟悉文题意旨(1天)一阅卷老师正式批改作文。
试想,“高手”以历经5天练就的“火眼金睛”来看我们“新手”几分钟审出的立意,还不立马将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问:那么,我们到底要拿出多少时间来审题呢?
答:考场作文的审题时间最少不能少于5分钟,要把文题中的每个词、每句话、每项要求看清楚、想明白、审透彻、理清晰。也只有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想不清,就写不清”,舍不得这5分钟,写作时就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写到一半,推倒重来”或“中途卡壳,大脑真空”。
问:审题时到底要审清哪些问题呢?
答:必须审清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题意旨,把准“写什么”。二是写作要求,把准“怎么写”。三是写作重心,把准“着力点”。以命题作文“短暂的美丽”和“为了短暂的美丽”为例,前者就要求把70~80%的笔墨投放在“短暂的美丽”上,而后者就只能把20—30%的笔墨投放在“短暂的美丽”上,而要把70—80%笔墨投放到铸就“短暂的美丽”的漫漫征程之中。“着力点”偏移也是一种偏题,广大考生切不可小视。
问:如果考到命题作文,应该怎样审题呢?
答:2010年高考,18套高考卷有7套考了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审题应分类对待:(1)独词题目。既可用该词的本义,也可用其引申义、比喻义。如2010年重庆题“难题”,就既可用其本义,写学习中的难题;也可用其引申义,写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难题。(2)短语题目。偏正短语应注意其修饰成分,如2010年江苏题“绿色生活”,“绿色”就决定着“生活”的特质;联合短语应注意其关系,如2010年北京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动宾短语应注意其动词,如2010年江西题“找回童年”,“找回”什么,为什么要“找回”,“找回”以后又怎么样,要始终围绕“找回”做文章。
问:2010年江苏、江西、广东、浙江的命题作文,都在“标题”前又加了一段材料,这段材料在审题时要不要审?
答:这段材料是命题者帮助考生理解题意的“提示语”,你如果写作功底厚实又想脱颖而出,完全可以把“提示语”扔到一边,直审标题,这样审的好处是能不受“提示语”的心理暗示而写出自己的奇恩妙想;你如果写作功底还不厚实,最好还是先审一审“提示语”,然后再审标题,这样做虽然有与别的考生立意“撞车”的危险,但不会有“满盘皆输”的风险。
问:2010年虽然只有天津卷考了话题作文(我生活的世界),但话题作文也是高考作文的一种基本题型,它应该怎样审题呢?
答:话题作文的话题分为两种:主旨式话题和范围式话题。前者话题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或观点,此类话题一定要审清词语的内涵,可以用联想近义词的方法进行辨析;后者话题本身只确定了写作的范围,主旨要考生自己去确定,可以用添加修饰语或中心语的方法对题旨加以定位。
问:2010年高考,18套高考卷有10套考了新材料作文,它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在审题上有哪些不同?
答:新材料作文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在审题上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前者可以任选一个角度或侧面构思作文,而后者则要求必须在全面理解材料基础上构思作文。二是前者对立意角度没有主次之分,而后者则要求必须围绕着核心意旨构思作文。
问:新材料作文是近年来高考的一大热点题型,它的审题到底应该怎样分步操作呢?
答: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分为四步:①认真阅读材料,搞清材料总的写了什么。②仔细加以分析,看看到底有哪些开掘角度。③根据自身优势,选定最有话可说而又能说好的一个角度。④围绕既定角度,展开深度的情节架构或论层设置。
年年高考谈审题,年年考后话走题。愿我们的考生怀揣一颗敬畏之心,如履薄冰地“审”好“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万无一失”,否则,我们只会“‘一’(审题)失‘万’(作文得分)无”
问:高考语文命题者说:“说到底,高考作文‘考’的是‘作文’,所以应该降低高考作文的审题难度,让考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投入正文写作。”既然审题难度降低了,还有必要强化审题吗?
答:虽然高考命题者在审题上不为难考生,但考生切不可对审题疏忽大意。你只要看一下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就可以洞察其中的玄机。
审视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命题者的“良苦”用心,那就是“在审题上我不为难你,但我要在审题的‘精准’上给你分出高下”。
问:如果作最坏的打算,我就是审题审“偏”了、审“错”了,作文总分能得多少分呢?
答:以江苏卷(作文总分为70分)为例,审题审“偏”了,作文总分最高不超过26分;审题审“错”了,作文总分最高不超过16分。
问:据说,高考阅卷者阅一篇高考作文只有1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能把考生作文审题的“精度”分得那么清晰吗?
答:那你也太“小觑”我们阅卷老师的眼力了。一者,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都是老师群体中的“顶级高手”;二者,他们的审题眼力也是历经数天“擦亮”的:
专家解读、审议文题,确定文题意旨(3天)一阅卷老师集中学习,知晓文题意旨(1天)一阅卷老师试批作文,熟悉文题意旨(1天)一阅卷老师正式批改作文。
试想,“高手”以历经5天练就的“火眼金睛”来看我们“新手”几分钟审出的立意,还不立马将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问:那么,我们到底要拿出多少时间来审题呢?
答:考场作文的审题时间最少不能少于5分钟,要把文题中的每个词、每句话、每项要求看清楚、想明白、审透彻、理清晰。也只有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想不清,就写不清”,舍不得这5分钟,写作时就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写到一半,推倒重来”或“中途卡壳,大脑真空”。
问:审题时到底要审清哪些问题呢?
答:必须审清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题意旨,把准“写什么”。二是写作要求,把准“怎么写”。三是写作重心,把准“着力点”。以命题作文“短暂的美丽”和“为了短暂的美丽”为例,前者就要求把70~80%的笔墨投放在“短暂的美丽”上,而后者就只能把20—30%的笔墨投放在“短暂的美丽”上,而要把70—80%笔墨投放到铸就“短暂的美丽”的漫漫征程之中。“着力点”偏移也是一种偏题,广大考生切不可小视。
问:如果考到命题作文,应该怎样审题呢?
答:2010年高考,18套高考卷有7套考了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审题应分类对待:(1)独词题目。既可用该词的本义,也可用其引申义、比喻义。如2010年重庆题“难题”,就既可用其本义,写学习中的难题;也可用其引申义,写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难题。(2)短语题目。偏正短语应注意其修饰成分,如2010年江苏题“绿色生活”,“绿色”就决定着“生活”的特质;联合短语应注意其关系,如2010年北京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动宾短语应注意其动词,如2010年江西题“找回童年”,“找回”什么,为什么要“找回”,“找回”以后又怎么样,要始终围绕“找回”做文章。
问:2010年江苏、江西、广东、浙江的命题作文,都在“标题”前又加了一段材料,这段材料在审题时要不要审?
答:这段材料是命题者帮助考生理解题意的“提示语”,你如果写作功底厚实又想脱颖而出,完全可以把“提示语”扔到一边,直审标题,这样审的好处是能不受“提示语”的心理暗示而写出自己的奇恩妙想;你如果写作功底还不厚实,最好还是先审一审“提示语”,然后再审标题,这样做虽然有与别的考生立意“撞车”的危险,但不会有“满盘皆输”的风险。
问:2010年虽然只有天津卷考了话题作文(我生活的世界),但话题作文也是高考作文的一种基本题型,它应该怎样审题呢?
答:话题作文的话题分为两种:主旨式话题和范围式话题。前者话题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或观点,此类话题一定要审清词语的内涵,可以用联想近义词的方法进行辨析;后者话题本身只确定了写作的范围,主旨要考生自己去确定,可以用添加修饰语或中心语的方法对题旨加以定位。
问:2010年高考,18套高考卷有10套考了新材料作文,它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在审题上有哪些不同?
答:新材料作文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在审题上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前者可以任选一个角度或侧面构思作文,而后者则要求必须在全面理解材料基础上构思作文。二是前者对立意角度没有主次之分,而后者则要求必须围绕着核心意旨构思作文。
问:新材料作文是近年来高考的一大热点题型,它的审题到底应该怎样分步操作呢?
答: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分为四步:①认真阅读材料,搞清材料总的写了什么。②仔细加以分析,看看到底有哪些开掘角度。③根据自身优势,选定最有话可说而又能说好的一个角度。④围绕既定角度,展开深度的情节架构或论层设置。
年年高考谈审题,年年考后话走题。愿我们的考生怀揣一颗敬畏之心,如履薄冰地“审”好“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万无一失”,否则,我们只会“‘一’(审题)失‘万’(作文得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