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3年广东省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广东的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大胆推进,不断深入;到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成就,创造了许多全国闻名的经验。
【关键词】文化体制 改革 宏观管理体制
广东的文化体制改革起源于80年代,以营业性舞会和音乐茶座为发端的文化市场日益活跃,“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地位得到承认,文化功能日趋多元化和丰富,文化的产业属性逐步显示出来。部分文化事业单位通过转企改制走向市场,文化体制先后经历了“以文养文”、“面向市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等改革阶段。
到本世纪初,广东的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许多重点领域和相关环节都取得了突破。广东的报业、音像出版、广告、广播影视、网游动漫、印刷等开始在全国处于被模仿学习的地位。2012年2月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广东省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等10个市也同时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文化相关的产业更是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在全省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2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68.93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7%,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拉动GDP增长O.79个百分点。2011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529亿元,同比增长30%,约占全国1/4,占全省GDP比重4.8%,拉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①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
(一)积极试点、大胆探索阶段(2003年——2008年)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文化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大部署。2002年12月,广东省委九届二次全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旨在“经济和技术发展中,将文化和人的价值恢复到中心的位置上来”。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专门部署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决定选择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深圳、丽江、重庆、西安、沈阳9个省、市和35家国有文化单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7月,广东省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与原已成立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合二为一,既负责改革试点工作,又负责文化大省建设工作。
2003年年初广东省委就开始筹备召开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3月,省委、省政府等有关部门开展了14个专题调研,形成了14个调研报告。这是继199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的十大调研活动之后,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文化省情大调研。调研报告从全球文化力竞争和国内文化建设态势上,分析广东省文化发展的形势,分析了广东既有独特的和综合的优势,又存在明显的不足和差距,努力实现广东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并于5月召开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研讨会,吸收专家学者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②8月,张德江、黄华华分别就文化大省建设问题到省、市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单位考察调研。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带队赴文化建设先进省市考察学习。9月21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广东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工作目标,提出了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转换微观运行机制、加快文化市场建设、制定和实施相关配套政策、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提升对外文化交流水平等六项改革试点工作主要任务。确定广州、深圳、东莞为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等12个单位为省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12月1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要求文化经营要“退”,文化事业要“扶”,文化投资要“引”,文化市场要“管”,使政府不再是包办文化的“婆婆”,而是做自己该做的事。
2003年9月2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广东省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张德江在讲话中指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要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破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广东要做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会后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年-2010年)》,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以广东省列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为契机,尽快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自主经营有机统一的文化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改革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由“养人”变为鼓励“干事”,由“养机构”变为“养项目”。这次大会后,广东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2005年4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的意见》,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进一步向面上拓展,新增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韶关、湛江9个市和岭南美术出版社、广东教育书店等9个单位为广东省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市和单位。2006年4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全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央精神,总结交流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全面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工作。广州、深圳、东莞、珠海4个试点地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星海演艺集团、佛山传媒集团6个试点单位负责同志所介绍的经验。会后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组织省内各大主要媒体开展了以“文化大潮涌珠江”为主题的文化体制改革系列宣传报道活动,对中央和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成果进行了滚动式、全方位的宣传报道,为全面深入推进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006年,广东省政府特意发布《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针对在试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影响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有关问题,进行详细解释。
2007年4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全省文化产业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达到3000亿元的总目标。
(二)全面攻坚、重点突破阶段(2009年——2012年)
2009年,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速,按照既定的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推进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广东省的文化体制改革由试点铺开转入全面攻坚,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推动,改革不断深化;随着转企改制工作的推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突破,催生了一批颇具实力的国有文化企业,地方出版发行和省级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文艺院团的改革也向纵深推进;文化建设从起步发展向快速发展转变,已经由发展经济的“配角”转换为“主角”。
2009年7月中宣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对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的歌舞、杂技、曲艺、话剧、地方戏曲等方面的国有院团,要确定转企改制工作进度,加大改革力度”。2009年11月,省文化厅开始启动广东歌舞剧院、广东话剧院和南方歌舞团转企改制各项工作。
2010年6月,汪洋亲自组织召开了文化界知名人士、文化企业代表和文化体制改革等三次座谈会。6月4日,在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汪洋强调:“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革既要巩固传统又要培养新锐,既要在国有体制内改革又要创造新的文化艺术形式产生、培育、壮大的条件,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2012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召开十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文化强省建设,审议通过《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做出部署。为保障文化强省建设顺利推进,省委省政府制定文化强省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分工方案和实施文化强省建设“十大工程”。广东省建立健全建设文化强省的财政保障机制,2011~2015年,全省财政将投入250亿元以上,用于支持文化强省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省委省政府又按照“补短、扬长、创新”的思路,决定重点抓好文化改革发展的14项重点项目,省财政在原有投入基础上,从2012年至2015年再增加25.6亿元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
以省委全委会的形式来研究文化工作,这在广东省是前所未有的,这比2011年10月中央召开十七届六次会议专题讨论文化体制改革,要早一年多。广东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这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进一步提升广东综合竞争力和广东科学发展的长远未来,经过调查研究、深思熟虑后提出来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2011年11月28日,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一年多来文化强省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分析新形势下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新挑战、新机遇、新目标和新任务,并对下一步广东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作出新的部署。汪洋出席并作讲话,汪洋指出,进一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和社会心态建设,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文化改革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文化建设的活力和动力;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切实增强文化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精品创作生产能力。①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
自从2003年广东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以来,广东的文化体制改革由以前的局部发端,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题中之意;走向全面试点,成为改革的系统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广东文化体制改革在许多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率先而为,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创造了有益经验、提供了典型示范。2006年上半年,在全国各显特色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70例经验中,广东营造了14个熠熠生辉的亮点,刚好占总数五分之一。广东在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以来取得了以下的新鲜经验:
第一,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一方面,大力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确保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到位。2004年1月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成立,与省广电局实行机构分设、管办分离,理顺局与集团的管理和营运架构,走在全国前面。2005年1月19日,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将经营性业务剥离出来,成立南方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市场化运作,进行频道制改革,被誉为广电集团化改革的“南方模式”。按照一个主体、两个板块的架构,坚持一手抓公益性事业,一手抓经营性产业,两分开、两加强,两个轮子一起转。2005年作为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之一的广东省出版局,果断“瘦身”,一口气将原来直接管办的13家出版社及广东发行集团的国家股划归广东省出版集团主管主办,成为全国最早完成所属出版社、公司改制的出版集团;从“管单位”转向“管社会”,并及时调整内设机构和职能,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强化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公司整体推进省新华书店转企工作,引入国外出版发行业资本,扩大投融资渠道,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现正争取早日上市。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工作,调整归并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5年,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把原来分散在文化局、广电局和出版局的稽查队合并,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广电系统实现了政事、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各地三局合一后,行政职责明确,行政效能增强,初步建立了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这是在全国率先完成市、县两级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工作,并于2009年在国内率先组建省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全省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基本形成,多头执法、职责不清的局面彻底改变,执法效能显著提高,执法力量和监管力度明显增强,保证了文化市场的正常秩序。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2009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广东省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实现了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的有效结合。从2009年底开始,仅用大半年的时间,由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和19个地级市电视台以联合发起、资产入股的方式组建的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8月5日挂牌成立,创造独具特色的“广东模式”和“广东速度”,在全国广电行业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目前该公司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34万户,待完成全省整合后可形成拥有1500万用户,将成全国最大的有线广电网。截至2011年,广东全面完成全省50家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单位,104家新华书店,2家电影制片厂,3家国有电视剧制作机构,省和21个地级以上市电影公司、有线广电网络机构的转企改制任务。据统计,全省完成转制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近300家,核销事业单位编制7000多个。
第二,加快国有文化单位集团建设步伐,做大做强了一批传媒集团。广东省不断推进省优质文化资源的强强联合,成功组建了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广东星海演艺集团、南方传媒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从“报办集团”转变为“集团办报”,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200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全国有45家媒体人选,广东占了9家,位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有《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4家报纸入选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是全国入选数最多的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的发行量19年来一直居全国省委机关报之首。2007年百度“中国都市传媒影响力状元媒”获奖媒体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独领风骚,不仅获奖媒体最多,获得奖项也最多。其中,《南方日报》获得了“最具影响力社会类状元媒”,《南方都市报》获得了“最具影响力时政类状元媒”和“状元媒贴吧特别大奖”,《南都周刊》获得了“传媒人最喜爱的杂志”称号。自2005年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组建南方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发展更是飞速。2006年,该集团在广州地区电视收视市场的份额上升到65%,彻底打破了境外电视20多年来对广州地区收视市场的垄断,全省广电总资产、净资产、总收入、广告收入、有线电视用户数连续5年位居全国省市之首。
全省首家跨媒体、跨行业的佛山传媒集团成立,并组建了佛山珠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整合全市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和文化团体,成立了佛山传媒集团,并组建了佛山珠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国首创了地级市组建多媒体集团的改革经验。到2006年,广东省拥有12个大型文化集团,名列全国榜首。其中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星海演艺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公司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大幅度增长。这些国有文化集团的经济指标增长,无一不与广东省高度重视、细致部署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发展、活水养鱼,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能力,广东省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列。
第三,深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整合力度,省立中山图书馆、省博物馆建立“广东流动图书馆”和“广东流动博物馆”联合协作网,努力实现全省文献信息和文物资源的流通共享。通过在粤北、粤东、粤西等贫困地区县图书馆建立分馆,由省财政每年拨500万元给中山图书馆为各分馆购置1.2万册图书,半年将书相互流动一次。10年的时间,把政府的5000万元,这本来只能建一座1万平方米图书馆的钱,建成100个“流动”分馆,等于每年投入1亿元的效果。截至2006年4月,广东省已经在30个县城建成“流动图书馆”,在基层群众中掀起读书热潮,使广东成为全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先行者。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星海演艺集团等省直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如广东粤剧院与省粤剧学校合并组建粤剧艺术大剧院,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作、教育、分配和艺术生产模式。2004年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和广东实验现代舞团按照“团厅合一,产销一体”的思路,组建了广东星海演艺集团。乐团与音乐厅实行捆绑式经营,乐团负责提高演出质量,把乐团的宣传推广交给音乐厅,各司其职。“团厅合一”之后,2005年星海音乐厅全年经营收入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广东省各艺术表演单位中名列前茅。广州交响乐团的年收入,演出季平均六七成的上座率,雄踞全国同行之首。广州市整合全市美术、雕塑、文艺创作研究资源,成立广州艺术创作中心。广东作协文学院在全国率先取消了专业作家体制,以签约方式聘任作家。
(作者单位: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关键词】文化体制 改革 宏观管理体制
广东的文化体制改革起源于80年代,以营业性舞会和音乐茶座为发端的文化市场日益活跃,“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地位得到承认,文化功能日趋多元化和丰富,文化的产业属性逐步显示出来。部分文化事业单位通过转企改制走向市场,文化体制先后经历了“以文养文”、“面向市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等改革阶段。
到本世纪初,广东的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许多重点领域和相关环节都取得了突破。广东的报业、音像出版、广告、广播影视、网游动漫、印刷等开始在全国处于被模仿学习的地位。2012年2月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广东省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等10个市也同时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文化相关的产业更是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在全省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2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68.93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7%,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拉动GDP增长O.79个百分点。2011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529亿元,同比增长30%,约占全国1/4,占全省GDP比重4.8%,拉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①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
(一)积极试点、大胆探索阶段(2003年——2008年)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文化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大部署。2002年12月,广东省委九届二次全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旨在“经济和技术发展中,将文化和人的价值恢复到中心的位置上来”。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专门部署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决定选择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深圳、丽江、重庆、西安、沈阳9个省、市和35家国有文化单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7月,广东省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与原已成立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合二为一,既负责改革试点工作,又负责文化大省建设工作。
2003年年初广东省委就开始筹备召开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3月,省委、省政府等有关部门开展了14个专题调研,形成了14个调研报告。这是继199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的十大调研活动之后,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文化省情大调研。调研报告从全球文化力竞争和国内文化建设态势上,分析广东省文化发展的形势,分析了广东既有独特的和综合的优势,又存在明显的不足和差距,努力实现广东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并于5月召开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研讨会,吸收专家学者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②8月,张德江、黄华华分别就文化大省建设问题到省、市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单位考察调研。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带队赴文化建设先进省市考察学习。9月21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广东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工作目标,提出了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转换微观运行机制、加快文化市场建设、制定和实施相关配套政策、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提升对外文化交流水平等六项改革试点工作主要任务。确定广州、深圳、东莞为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等12个单位为省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12月1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要求文化经营要“退”,文化事业要“扶”,文化投资要“引”,文化市场要“管”,使政府不再是包办文化的“婆婆”,而是做自己该做的事。
2003年9月2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广东省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张德江在讲话中指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要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破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广东要做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会后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年-2010年)》,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以广东省列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为契机,尽快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自主经营有机统一的文化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改革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由“养人”变为鼓励“干事”,由“养机构”变为“养项目”。这次大会后,广东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2005年4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的意见》,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进一步向面上拓展,新增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韶关、湛江9个市和岭南美术出版社、广东教育书店等9个单位为广东省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市和单位。2006年4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全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央精神,总结交流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全面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工作。广州、深圳、东莞、珠海4个试点地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星海演艺集团、佛山传媒集团6个试点单位负责同志所介绍的经验。会后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组织省内各大主要媒体开展了以“文化大潮涌珠江”为主题的文化体制改革系列宣传报道活动,对中央和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成果进行了滚动式、全方位的宣传报道,为全面深入推进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006年,广东省政府特意发布《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针对在试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影响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有关问题,进行详细解释。
2007年4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全省文化产业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达到3000亿元的总目标。
(二)全面攻坚、重点突破阶段(2009年——2012年)
2009年,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速,按照既定的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推进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广东省的文化体制改革由试点铺开转入全面攻坚,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推动,改革不断深化;随着转企改制工作的推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突破,催生了一批颇具实力的国有文化企业,地方出版发行和省级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文艺院团的改革也向纵深推进;文化建设从起步发展向快速发展转变,已经由发展经济的“配角”转换为“主角”。
2009年7月中宣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对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的歌舞、杂技、曲艺、话剧、地方戏曲等方面的国有院团,要确定转企改制工作进度,加大改革力度”。2009年11月,省文化厅开始启动广东歌舞剧院、广东话剧院和南方歌舞团转企改制各项工作。
2010年6月,汪洋亲自组织召开了文化界知名人士、文化企业代表和文化体制改革等三次座谈会。6月4日,在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汪洋强调:“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革既要巩固传统又要培养新锐,既要在国有体制内改革又要创造新的文化艺术形式产生、培育、壮大的条件,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2012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召开十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文化强省建设,审议通过《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做出部署。为保障文化强省建设顺利推进,省委省政府制定文化强省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分工方案和实施文化强省建设“十大工程”。广东省建立健全建设文化强省的财政保障机制,2011~2015年,全省财政将投入250亿元以上,用于支持文化强省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省委省政府又按照“补短、扬长、创新”的思路,决定重点抓好文化改革发展的14项重点项目,省财政在原有投入基础上,从2012年至2015年再增加25.6亿元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
以省委全委会的形式来研究文化工作,这在广东省是前所未有的,这比2011年10月中央召开十七届六次会议专题讨论文化体制改革,要早一年多。广东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这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进一步提升广东综合竞争力和广东科学发展的长远未来,经过调查研究、深思熟虑后提出来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2011年11月28日,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一年多来文化强省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分析新形势下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新挑战、新机遇、新目标和新任务,并对下一步广东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作出新的部署。汪洋出席并作讲话,汪洋指出,进一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和社会心态建设,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文化改革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文化建设的活力和动力;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切实增强文化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精品创作生产能力。①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
自从2003年广东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以来,广东的文化体制改革由以前的局部发端,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题中之意;走向全面试点,成为改革的系统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广东文化体制改革在许多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率先而为,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创造了有益经验、提供了典型示范。2006年上半年,在全国各显特色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70例经验中,广东营造了14个熠熠生辉的亮点,刚好占总数五分之一。广东在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以来取得了以下的新鲜经验:
第一,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一方面,大力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确保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到位。2004年1月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成立,与省广电局实行机构分设、管办分离,理顺局与集团的管理和营运架构,走在全国前面。2005年1月19日,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将经营性业务剥离出来,成立南方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市场化运作,进行频道制改革,被誉为广电集团化改革的“南方模式”。按照一个主体、两个板块的架构,坚持一手抓公益性事业,一手抓经营性产业,两分开、两加强,两个轮子一起转。2005年作为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之一的广东省出版局,果断“瘦身”,一口气将原来直接管办的13家出版社及广东发行集团的国家股划归广东省出版集团主管主办,成为全国最早完成所属出版社、公司改制的出版集团;从“管单位”转向“管社会”,并及时调整内设机构和职能,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强化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公司整体推进省新华书店转企工作,引入国外出版发行业资本,扩大投融资渠道,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现正争取早日上市。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工作,调整归并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5年,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把原来分散在文化局、广电局和出版局的稽查队合并,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广电系统实现了政事、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各地三局合一后,行政职责明确,行政效能增强,初步建立了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这是在全国率先完成市、县两级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工作,并于2009年在国内率先组建省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全省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基本形成,多头执法、职责不清的局面彻底改变,执法效能显著提高,执法力量和监管力度明显增强,保证了文化市场的正常秩序。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2009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广东省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实现了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的有效结合。从2009年底开始,仅用大半年的时间,由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和19个地级市电视台以联合发起、资产入股的方式组建的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8月5日挂牌成立,创造独具特色的“广东模式”和“广东速度”,在全国广电行业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目前该公司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34万户,待完成全省整合后可形成拥有1500万用户,将成全国最大的有线广电网。截至2011年,广东全面完成全省50家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单位,104家新华书店,2家电影制片厂,3家国有电视剧制作机构,省和21个地级以上市电影公司、有线广电网络机构的转企改制任务。据统计,全省完成转制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近300家,核销事业单位编制7000多个。
第二,加快国有文化单位集团建设步伐,做大做强了一批传媒集团。广东省不断推进省优质文化资源的强强联合,成功组建了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广东星海演艺集团、南方传媒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从“报办集团”转变为“集团办报”,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200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全国有45家媒体人选,广东占了9家,位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有《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4家报纸入选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是全国入选数最多的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的发行量19年来一直居全国省委机关报之首。2007年百度“中国都市传媒影响力状元媒”获奖媒体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独领风骚,不仅获奖媒体最多,获得奖项也最多。其中,《南方日报》获得了“最具影响力社会类状元媒”,《南方都市报》获得了“最具影响力时政类状元媒”和“状元媒贴吧特别大奖”,《南都周刊》获得了“传媒人最喜爱的杂志”称号。自2005年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组建南方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发展更是飞速。2006年,该集团在广州地区电视收视市场的份额上升到65%,彻底打破了境外电视20多年来对广州地区收视市场的垄断,全省广电总资产、净资产、总收入、广告收入、有线电视用户数连续5年位居全国省市之首。
全省首家跨媒体、跨行业的佛山传媒集团成立,并组建了佛山珠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整合全市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和文化团体,成立了佛山传媒集团,并组建了佛山珠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国首创了地级市组建多媒体集团的改革经验。到2006年,广东省拥有12个大型文化集团,名列全国榜首。其中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星海演艺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公司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大幅度增长。这些国有文化集团的经济指标增长,无一不与广东省高度重视、细致部署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发展、活水养鱼,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能力,广东省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列。
第三,深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整合力度,省立中山图书馆、省博物馆建立“广东流动图书馆”和“广东流动博物馆”联合协作网,努力实现全省文献信息和文物资源的流通共享。通过在粤北、粤东、粤西等贫困地区县图书馆建立分馆,由省财政每年拨500万元给中山图书馆为各分馆购置1.2万册图书,半年将书相互流动一次。10年的时间,把政府的5000万元,这本来只能建一座1万平方米图书馆的钱,建成100个“流动”分馆,等于每年投入1亿元的效果。截至2006年4月,广东省已经在30个县城建成“流动图书馆”,在基层群众中掀起读书热潮,使广东成为全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先行者。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星海演艺集团等省直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如广东粤剧院与省粤剧学校合并组建粤剧艺术大剧院,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作、教育、分配和艺术生产模式。2004年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和广东实验现代舞团按照“团厅合一,产销一体”的思路,组建了广东星海演艺集团。乐团与音乐厅实行捆绑式经营,乐团负责提高演出质量,把乐团的宣传推广交给音乐厅,各司其职。“团厅合一”之后,2005年星海音乐厅全年经营收入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广东省各艺术表演单位中名列前茅。广州交响乐团的年收入,演出季平均六七成的上座率,雄踞全国同行之首。广州市整合全市美术、雕塑、文艺创作研究资源,成立广州艺术创作中心。广东作协文学院在全国率先取消了专业作家体制,以签约方式聘任作家。
(作者单位: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