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如果走在纽约曼哈顿区的唐人街上,你准会以为你是身处在中国的某个小县城里。路边的餐馆里可以吃到广东叉烧和北京烤鸭,超市里可以买到康佳彩电和青岛啤酒,广东话、北京话、上海话——中国各地方言的声调在空气中穿梭,而街边的老人一边看着中文报纸、一边打着麻将。
从17世纪开始,唐人街就与中国的海外移民一同出现。1673年,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记载:“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华人走到哪里,唐人街就出现在哪里。时至今日,全球规模较大的唐人街约有60个,分布在26个国家,如纽约的唐人街,占地20平方公里,有大小街道30条,人口近20万。
唐人街,不仅是全球华人在海外的“落脚之地”, 唐人街更是他们的“求生之街”、“文化之根”。唐人街不仅记录了华人奋斗的历史,留住了华人的文化传统,满足了华人的思乡情结,搭建了华人的生存空间,唐人街更是海外华人的心灵慰藉之所。学者李欧梵先生曾深刻地指出:“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美国人眼里的小中国。”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唐人街古旧的雕梁画栋逐步被摩天大楼取代,唐人街的单一文化在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挑战,唐人街的“土生华人”更是将摆脱唐人街的精神围城与地域围墙来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
唐人街生活区变身商业区
1848年,三位华工乘坐“流浪之鹰”号帆船从广东台山来到美国,成为了最早的美国华人移民。这些先民凭借华人吃苦耐劳的性格,在美国从事着修路、种菜、洗衣、开矿等当地人不愿从事的工作。为了克服漂泊异乡、人生地疏、语言不同及种族歧视之苦,华人先民便以“同宗同乡”为纽带,互助“抱团”、休戚与共,按照当时中国市镇的模式,建立了华人自己的聚居区——唐人街。
在这些聚居区里,华人建设了一个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给自足的海外“中国城”,从餐馆、商店、学校直到戏院,唐人街中几乎涵盖了华人所需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品。唐人街不仅给华人提供了生活的便利,精神的寄托,还提供了生存就业的平台,那些初来乍到的新移民的头一份工作往往是从唐人街的餐馆开始的。据说在福建籍华人为主的纽约唐人街,你只要会说福建话,哪怕素昧平生的人都会痛快地借钱给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变化,世界各国逐步放开了接受华人新移民的政策。大量素质更高,数量更多的华人迁移海外。唐人街的规模与人口也随之扩大。而华人所从事的职业领域也从传统的三刀——“剃刀、剪刀和菜刀”上升到贸易、制造、金融、运输、连锁超市与大型餐馆等领域。尤其在东南亚地区,超级规模的华人财团相续出现。于是,唐人街也就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仅在纽约唐人街就有20家华资银行,而泰国的曼谷唐人街则成为了当地最大的黄金珠宝交易市场。至此,唐人街不仅成为了解决华人“吃饭问题”的地方,也成为了当地的商业贸易地区。
最近几年,随着华人经济与社会地位的提高,华人与所在国社会的进一步融合,大量华人逐步迁移出唐人街。唐人街的商业与旅游功能更为显著,其形象也大有改观。一个名为建设“新唐人街”的商业改造计划正在欧美唐人街出现。在纽约唐人街,原来的木屋群被推倒,随之树立起崭新的商务公寓,这些售价为百万美元的公寓将用来吸引在附近华尔街工作的高级白领。而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唐人街与新加坡的“牛车水”唐人街则被当地政府推荐为值得一游的东方文化旅游场所。
唐人街从封闭保守到开放包容
长久以来,由于对本国文化的持守遵循、经济的自给自足、长期的种族歧视,海外华人的生活与工作的“领地”总是被动或主动地被“圈禁”在那一座座方圆数里的唐人街之内。于是在外人看来,华人也就成了一群不愿敞开心扉的人,唐人街也就成了一个封闭、神秘、特殊的地方。
无论是萨克斯·罗默笔下的傅满洲博士(Fu Manchu),还是美国电影《唐人街》与《龙年》中的那种狭窄的街道、拥挤的店铺、脏乱的环境,都体现了西方人对华人形象的歪曲与对华人社区的误解。由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理念的差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欧美主流社会及学术界对唐人街持有负面的看法,认为唐人街是阻碍华裔移民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一个封闭社区。
但是,随着第二代、第三代“新华人”与拥有高学历的华人新移民的出现,华人社区的这种封闭性正在被打破。这些“新华人”不愿意被囚在小小的中国城,把冲出唐人街视为自己成功的目标。旅美多年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王辉耀分析说,“目前的华人更多从事高科技、经济师、会计师、律师、医生等专业职业”,“如果说第一代华人是打工仔,那么,第二代已经变成了白领或者金领了”。在进入了当地的主流社会之后,他们开始搬离唐人街,前往其他区域生活。通过婚姻或者工作,他们逐渐融入到所在国的社会与文化之中,成为当地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除了“走出去”,唐人街也开始接受“迎进来”的工作,在唐人街,新的外族移民已经出现。多元化的移民造就了一个崭新的唐人街,除了华人,这里还有韩国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希腊人、越南人等。印度妇女会到中国超市买海鲜,而墨西哥的店员会用流利的普通话大声叫卖。这里的酒店提供中餐、印度餐、法式餐,大街的报摊上还出售爱尔兰和犹太报纸。
唐人街永远的历史坐标
在美国芝加哥唐人街的广场入口处写有这样一副楹联:“天涯海角饮水思源,入乡随俗落地生根。”上联表达了持守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下联表达了适应当地文化的信念。海外华人保持中华文化传统,不能没有唐人街;但是,华人要想融入当地社会,要想在当地出人头地,必须走出唐人街——不仅是地域上的唐人街,更是心理上的唐人街。因此,当地社会对华人的认同感和接受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1996年,加拿大国家传统遗产评审委员会指定维多利亚市唐人街为加拿大的“传遗历史文物区”。新加坡旅游局则把原本英国殖民地时代的华人圈置区“牛车水”设置为游览与历史教育基地,目标都是为了让那些早已离开唐人街的华人,永远铭记历代先辈的奋斗历程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
在美国,甚至出现了“后唐人街时代”的说法:唐人街外的华人人口和商业活动已远超唐人街,华人人口和商业活动不再聚集某个社区,而是迁移到那些在大都市中的崭新的“中国城”与洛杉矶郊区别墅成群的华人社区中,散居在主流族裔中。如今,面对新华人社区的挑战,狭窄的老唐人街已经越来越难以代表中国,它们所推出的重建计划也似乎力不从心。在美国,老唐人街更大意义上已被当作历史。唐人街正在成为华人追忆过往和振奋精神的一个文化源泉,一个让非华裔了解中国的窗口与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