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反对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感悟,但并不是不要老师的分析。相反,必要的点拨指导,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感受作者思想之深、语言之工、艺术之美。但教师在分析时必须注意方法指导,注重语文学习规律的探索,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就以两篇课文为例,从整体把握、揣摩语义的角度来指导学生分析课文。
一、《六国论》中的“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中“之”的理解
《六国论》是苏洵的一篇史论,这句话在课文第四段,作者在通过事实正面论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之后,又从反面假设,不贿赂会有怎样的结局:“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中的“之”大部分学生解释为代词,指六国。全句翻译为“我担心秦国人吃掉六国(却)咽不下喉咙”,但教参却翻译为“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喉咙”,“食之”译为“吃饭”,显然是意译,究竟那一种更准确,更符合题意,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指导他们从主旨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
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这段话是肯定六国不贿赂秦力量之强大,并力西向,势不可当。(让学生回忆《过秦论》中对应的句子“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扣关而攻秦”)以这样的力量攻击秦国,秦国会怎样呢?“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显然是反衬秦国的弱小恐慌,相比较而言,哪一句更能体现秦国的弱小呢?当然是“连吃饭也咽不下咽喉”,即如果六国联合起来,秦不要说是进攻六国,就连自保都困难,甚至连吃饭都吃不安稳,以此来证明不赂秦的好处,给北宋统治者以信心、以鼓舞,劝诫他们作为泱泱大国“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重蹈六国“破亡之故事”要奋起御辱。
二、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描写冯铿的一句“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的作用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传统篇目,过去作为必读,现在放在选读中。学生阅读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写此文来纪念五位青年作家,但作者对冯铿并没有好的印象,甚至贬的较多,既然如此,可不可以不写,既然写了,对“她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为什么单独成行?
因课文内容较少现抄录如下:
“其时他曾经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 ,那就是冯锵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蒂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让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实并不比我所怕见的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针对这个问题,我从两个方面指导学生分析:
1、从构思上讲,冯铿是五烈士之一,必须写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先生于1933年2月为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作家遇难两周年而作的抒情散文。文章通过记述作者与他们的交往,赞扬他们是“很好的朋友,很好的青年”,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既然是写交往,交往多的,感情深的就多写;交往少的就少写或不写是很自然的事,但文章毕竟是为了纪念同时遇难的五位青年作家,所以在详写白莽和柔石的同时,对其他三位烈士也作了必要的交代是完全必须的,事实上文章也正是如此,在课文的第四部分写到:“同时遇难的四个青年文学家之中,李伟森我没有见过,胡也频在上海也只见一次面,谈过几句话,较熟的要算白莽……”
交往少,不能成为很好的朋友,但他们也是为了争取自由民主而牺牲的,是“中国很好的青年”,笔墨虽简约,却不能减掉,相对而言,冯铿写得比较形象,李伟森、胡也频比较平实。
2、对冯铿的肖像描写服从主旨的需要
首先,这种白描的手法,既是写实,也是写虚,是虚实相映,相互补充,纪念性文章,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惟有真实,才能感人。冯铿女士可能体质确实是弱的,外貌“也并不美丽”,但我们不能仅局限于这一层,还必须从主旨去挖掘。单独成行是为了突出强调,而突出强调的东西必须是能为主旨服务的。从服务主旨这一目的考虑,我们不难理解,“她的体质是弱的”是为了反衬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这样的弱女子却因“危及国家安全”而被秘密逮捕,且“上了镣”,遭受酷刑,“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文章第四部分)最后竟至被枪杀,作者通过对比,把反动派的暴行诉诸笔端,为的是要人们永记烈士的形象,永远铭记这笔血债。
其次,“也并不美丽”看似写冯铿的外貌,却也映衬着柔石的人品。“也并不美丽”这句如果单独理解,似乎除了写实,没有什么深的含义,其实不然,从文章的结构来讲,这句话放在柔石的部分,应该并且能够为表现柔石服务,而写柔石,主要是为了突出他的“迂“。文章写道:“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我便疑心就是他朋友。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
这一段的描写突出了柔石的“迂”,说明他有很好的品行,表现作者与柔石有深厚的友谊,字里行间包含浓浓的友情,同时,也为下面对冯铿女士的描写埋下伏笔,暗示柔石待人,也并不以漂亮为标准,而是看能否志同道合。这样看来,“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的“也”字用得非常妙,至少有两层含义:
一是针对体质是弱的而言,对外貌的一抑再抑,为了突出她的意志坚定,追求高尚。
二是对作者前面猜测的一种否定,再次强调柔石的品质高尚。由此看来,作者写冯铿也是为了写柔石,既是结构的需要,也是服务于主旨的需要。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语句,若单独拿出来分析,容易就事论事,甚至断章取义;但若根据文章的思路,结合具体语境,从结构和主旨的角度,居高临下,整体把握,就容易多了。所以,对于个别较难语句的分析,教师经常指导学生从全局出发,是提高语文阅读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223700江苏省泗阳县泗阳中学)
一、《六国论》中的“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中“之”的理解
《六国论》是苏洵的一篇史论,这句话在课文第四段,作者在通过事实正面论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之后,又从反面假设,不贿赂会有怎样的结局:“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中的“之”大部分学生解释为代词,指六国。全句翻译为“我担心秦国人吃掉六国(却)咽不下喉咙”,但教参却翻译为“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喉咙”,“食之”译为“吃饭”,显然是意译,究竟那一种更准确,更符合题意,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指导他们从主旨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
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这段话是肯定六国不贿赂秦力量之强大,并力西向,势不可当。(让学生回忆《过秦论》中对应的句子“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扣关而攻秦”)以这样的力量攻击秦国,秦国会怎样呢?“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显然是反衬秦国的弱小恐慌,相比较而言,哪一句更能体现秦国的弱小呢?当然是“连吃饭也咽不下咽喉”,即如果六国联合起来,秦不要说是进攻六国,就连自保都困难,甚至连吃饭都吃不安稳,以此来证明不赂秦的好处,给北宋统治者以信心、以鼓舞,劝诫他们作为泱泱大国“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重蹈六国“破亡之故事”要奋起御辱。
二、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描写冯铿的一句“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的作用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传统篇目,过去作为必读,现在放在选读中。学生阅读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写此文来纪念五位青年作家,但作者对冯铿并没有好的印象,甚至贬的较多,既然如此,可不可以不写,既然写了,对“她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为什么单独成行?
因课文内容较少现抄录如下:
“其时他曾经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 ,那就是冯锵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蒂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让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实并不比我所怕见的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针对这个问题,我从两个方面指导学生分析:
1、从构思上讲,冯铿是五烈士之一,必须写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先生于1933年2月为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作家遇难两周年而作的抒情散文。文章通过记述作者与他们的交往,赞扬他们是“很好的朋友,很好的青年”,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既然是写交往,交往多的,感情深的就多写;交往少的就少写或不写是很自然的事,但文章毕竟是为了纪念同时遇难的五位青年作家,所以在详写白莽和柔石的同时,对其他三位烈士也作了必要的交代是完全必须的,事实上文章也正是如此,在课文的第四部分写到:“同时遇难的四个青年文学家之中,李伟森我没有见过,胡也频在上海也只见一次面,谈过几句话,较熟的要算白莽……”
交往少,不能成为很好的朋友,但他们也是为了争取自由民主而牺牲的,是“中国很好的青年”,笔墨虽简约,却不能减掉,相对而言,冯铿写得比较形象,李伟森、胡也频比较平实。
2、对冯铿的肖像描写服从主旨的需要
首先,这种白描的手法,既是写实,也是写虚,是虚实相映,相互补充,纪念性文章,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惟有真实,才能感人。冯铿女士可能体质确实是弱的,外貌“也并不美丽”,但我们不能仅局限于这一层,还必须从主旨去挖掘。单独成行是为了突出强调,而突出强调的东西必须是能为主旨服务的。从服务主旨这一目的考虑,我们不难理解,“她的体质是弱的”是为了反衬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这样的弱女子却因“危及国家安全”而被秘密逮捕,且“上了镣”,遭受酷刑,“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文章第四部分)最后竟至被枪杀,作者通过对比,把反动派的暴行诉诸笔端,为的是要人们永记烈士的形象,永远铭记这笔血债。
其次,“也并不美丽”看似写冯铿的外貌,却也映衬着柔石的人品。“也并不美丽”这句如果单独理解,似乎除了写实,没有什么深的含义,其实不然,从文章的结构来讲,这句话放在柔石的部分,应该并且能够为表现柔石服务,而写柔石,主要是为了突出他的“迂“。文章写道:“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我便疑心就是他朋友。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
这一段的描写突出了柔石的“迂”,说明他有很好的品行,表现作者与柔石有深厚的友谊,字里行间包含浓浓的友情,同时,也为下面对冯铿女士的描写埋下伏笔,暗示柔石待人,也并不以漂亮为标准,而是看能否志同道合。这样看来,“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的“也”字用得非常妙,至少有两层含义:
一是针对体质是弱的而言,对外貌的一抑再抑,为了突出她的意志坚定,追求高尚。
二是对作者前面猜测的一种否定,再次强调柔石的品质高尚。由此看来,作者写冯铿也是为了写柔石,既是结构的需要,也是服务于主旨的需要。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语句,若单独拿出来分析,容易就事论事,甚至断章取义;但若根据文章的思路,结合具体语境,从结构和主旨的角度,居高临下,整体把握,就容易多了。所以,对于个别较难语句的分析,教师经常指导学生从全局出发,是提高语文阅读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223700江苏省泗阳县泗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