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洋自然与人文资源是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教育资源,开展海洋科普教育对中小学生从小树立保护海洋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研学旅行的综合性课程属性决定了其在海洋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分析了海洋研学旅行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从课程“五育”目标确立、课程内容优化设计、知行合一推进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的科学评价等方面探索海洋主题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海洋;主题研学旅行;课程开发
目前,我国正实施“走向深蓝”战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从娃娃抓起”开展海洋科普教育,让学生认识海洋生命和树立保护海洋意识尤为必要。随着2014 年《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 2016 年《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文件的下发,教育界越来越关注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是“学”与“行”相结合的学习,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体验性、研究性等特点[1],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开展海洋科普教育,让中小学生从小树立保护海洋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结合温州市极地海洋馆的资源特色,对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构建海洋主题研学旅行课程的思路,为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一、五育结合确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核心,它影响着课程教材的选择、课程资源的组织、课程方案的制定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2]。温州极地海洋世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寻求课程目标与五育的结合,围绕走进海洋、探索海洋和保护海洋三大主题,确立以海养德、以海展智、以海健体、以海育美、以海促劳的课程目标,致力于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1.以海养德
中小学生正处于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因此,要将德育置于教育的“基点”。针对该阶段的学生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其逐步形成对人、事、物的正确态度。通过学习海洋特色研学活动课程,学生的移情心理和生命意识得到培养和强化,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保护海洋的重要意识。
2.以海展智
知识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海洋馆的天然资源带来深刻的知识体验。学生的认知不仅要在书本中重构,更需要在实践中深化,因此,研学旅行既是拓宽学生知识的方式,更是践行“做中学,学中做”的途径。学生通过观察海洋生物的特征、学习新的海洋知识,培养科学意识,促进认知的发展。
3.以海健体
研学课程作为走出去的动态课程,可以促使身心的双重发展。研学课程开发也应注重体育元素的引入,“知”“行”合一的深入实践将是践行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3]。通过体验海洋馆内已开发的体育类研学课程,学生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提升对运动的热爱。
4.以海育美
中国人的旅游审美意识很早就出现,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之说,儒家思想中君子游山赏水,不仅仅是简单的身心感官的放松休憩,而是要从山水中贯彻审美教育,从而达到塑造心灵美德的目的[4]。海洋世界是艺术的世界,学生身处其中,用感官去体会海洋馆内色、线、形的丰富变化,在美的熏陶下,不仅可以得到身心的愉悦,还可以思考海洋馆各种场景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美学旨趣和价值。
5.以海促劳
当前党和国家十分关注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5]。因此,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重视劳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温州极地海洋研学课程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成就感,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二、优化设计课程内容
在海洋研学课程中,基于海洋馆自身资源以及相关资源,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贯彻课程内容本土化、融合化、层级化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土优势,联系书本与实际,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五育融合于各个课程板块中,发挥课程的五育价值。
1.深入分析资源,寻求课程内容本土化
采用SWOT分析法,对温州极地海洋馆的资源进行深入分析,该馆资源优势明显,具备地理优势、平台优势、资源技术优势和文化优势。首先,当地依托国家4A级景区温州乐園,依靠大罗山景区,依偎温瑞塘河,地理优势明显。其次,温州极地海洋馆于2020年6月13日成为温州市瓯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2020年8月成为温州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及地方政府对研学旅行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具有平台优势。再次,场馆内分为八大主题展示区和100多个观赏点,生物1 000多种,鱼类近2万尾。除此之外,馆内还有科普实验室和一些海洋科普设施,优质的硬条件可以满足学生的研学需求,资源和技术优势明显。最后,当地具有丰富的海洋、鱼类、标本资源,并且邻近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附属学校,文化氛围浓厚,是集海洋鱼文化、温州“地域”文化为一体的新型研学旅行基地。
在深入剖析温州极地海洋馆现有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可尝试将温州海洋文化和温州本土文化结合,挖掘资源特色并与温州瓯海当地本土资源整合,实现课程的本土化,如课程中除了向学生介绍海洋生物、科普海洋知识等内容外,还可以整合温州相关的海洋文化,如鱼拓、米塑以及温州洞头的贝雕、渔民画、贝壳舞等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资源,打造集地方文化、海洋文化展示与保护为一体的研学课程。
2.连贯校内外,力求课程内容融合化
研学旅行不是以书本为世界,而是以世界为书本[6]。研学旅行课程应该充当学科知识之间互通整合的桥梁,使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实现书本知识和真实生活的深度融合。因此,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时要促进海洋馆课程内容与学校知识的内外联通,让学生在动态和变化的情境中积极观察并努力探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课程内容设计时,温州极地海洋世界研学课程可依据现有的丰富资源和设施将研学课程内容与学校育人目标和教学内容相融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温州极地海洋馆研学课程利用科学知识进行海洋实验;利用语文知识编写海洋保护标语或者完成关于描述海洋生物的小作文以及进行有关海洋的成语竞赛;利用数学和科学知识完成实验统计表,得出相关结论;利用生物知识了解海洋生物的特点、生长习性等知识,帮助学生明确海洋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保护海洋的意识,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 3.顺应身心规律,实现课程内容层级化
研学课程要主题化、模块化、序列化地整体规划,使研学课程校本体系化。结合课程教学、地域特色、学生兴趣、学校优势等生成众多研学主题后,要对主题进行归类梳理,归入相应的主题模块。此外,与主题模块相对应的课程应该体现出序列性和连续性,既有分学段课程、又要有跨学段课程[6]。温州极地海洋世界致力于青少年的海洋研学教育实践课程开发,在课程设计上可顺应学生身心特点,设计适应幼儿园、小学低段、小学高段的研学课程,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研学需求。此外,结合场馆资源,开发“走进海洋”“探索海洋”和“保护海洋”三大主题课程,其下包含八项研学项目及不同的任务。在内容设计中,为促进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综合素养的提升,积极寻求八大项目内容与五育目标的融合,比如以培养移情心理和生命意识为目标,开展保护海洋的德育;以掌握海洋知识、弘扬传统文化为目标,开展求知与寻真的智育;以体验海底神游、水中竞技为目标,开展强身与健美的体育;以欣赏人鱼形体、品味海洋魅力为目标,开展体验与感受的美育;以制作海洋展品、实践创作为目标,开展创新与践行的劳育。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不同课程内容之间层层递进又联袂贯通,其具体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三、知行结合实施课程
1.创新课程实施方式
从价值取向来看,研学旅行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旅行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引导他们面对各种现实问题,主动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7]。温州极地海洋研学课程以研学手册为导引,三大主题课程采用项目化学习的形式,整个研学过程以任务为驱动,积极创新实施方式,落实课程实施与五育培养的发展点,在课程实施中,基于问题的跨学科学习内容包含各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在自学、讨论、分享中掌握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生智育发展;在观察、体验、访问中加强学生的审美塑造;在交流、研究、制作中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竞赛比拼中开展体育竞技;在人际交往、团队活动、反思评价中内化社会道德准则,发展完善品德。
2.统筹兼顾实施过程
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应该是行前有计划、行中有探究、行后有反思[7]。温州极地海洋课程基于“走进海洋”“探索海洋”“保护海洋” 三大主题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把整个研学课程分为研学准备、研学实施、研学总结三个阶段,即行前课程、行中课程、行后课程,其大致内容如下。
(1)行前启动课程。进行知识库学习和交流、研学手册知识探究以及相关安全教育;确立活动目标,4~6人为一学习小组,小组提出项目研究问题;师生探讨项目研究方法,制定学习方案及任务。
(2)行中跟进课程。采用询问、督促、指导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自主实践,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完成真实情境的任务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获取资料,主动开展观察、体验、制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样化研学活动。
(3)行后反思课程。以研学导师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评价结合的方式开展行后反思,对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和结束后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
四、科学评价研学效果
1.评价方式多样化
研学旅行课程的流动性、参与性、情境性和体验性决定其与传统课堂有所不同,因此研学课程评价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单一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要考虑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性与积极性”[8]。温州极地海洋研学课程在评价设计中注重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注重过程和结果彼此关照。比如每个主题课程完成后会有相应的个人总评分卡(表2)
2.评价主体多元化
研学旅行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评价方式不能落入传统应试教育中“教师一手包办”的窠臼,在评价时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还需要多方参与,将评价主体拓展为学生、教师、家长、研学导师、教官、营地管理员等多方参与的模式,保证评价的公平性、真实性和全面性,其中鼓励学生做自我评价。如在温州极地海洋课程中每个小项目结束后会有活动小结,学生需要完成该项目中“我的体会是什么”“我对自己表现的评价是什么”“我对我们小组成员表现的评价是什么”等内容,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進学生不断反思自身和小组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
3.评价内容多维度
研学旅行课程采取走出学校课堂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研学课程要采用多维评价视角,从德智体美劳多角度出发,评价内容针对不同研学任务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制作类研学活动关注的是劳育的目标,侧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考查,而体验类、仪式类研学活动的关注点侧重于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发展,注重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考查;观赏类的研学活动侧重学生美育的培养,注重学生在观赏过程中的感受和鉴赏能力的考查;竞赛类研学活动注重学生体育的发展,侧重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特长等方面的考查。总而言之,研学课程评价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出发,综合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给予学生比较客观和准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李永生.学生研学旅行实践的理论考察[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5):5-15.
[2] 杨德军,王禹苏.当前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19(07):12-14.
[3] 宋靓雯,刘璐.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20,39(06):18-20(30).
[4] 沈士明.美学文化教育视阈下研学旅行的开发研究[J].汉字文化,2020(23):163-164.
[5]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9-11(01).
[6] 曲小毅.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路径探讨[J].教学与管理,2020(06):44-46.
[7] 杨德军,王禹苏.当前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19(07):12-14.
[8] 谢妙娴,郭程轩,庄惠芬.让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助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地理教育,2018(12):52-55.
关键词:海洋;主题研学旅行;课程开发
目前,我国正实施“走向深蓝”战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从娃娃抓起”开展海洋科普教育,让学生认识海洋生命和树立保护海洋意识尤为必要。随着2014 年《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 2016 年《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文件的下发,教育界越来越关注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是“学”与“行”相结合的学习,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体验性、研究性等特点[1],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开展海洋科普教育,让中小学生从小树立保护海洋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结合温州市极地海洋馆的资源特色,对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构建海洋主题研学旅行课程的思路,为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一、五育结合确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核心,它影响着课程教材的选择、课程资源的组织、课程方案的制定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2]。温州极地海洋世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寻求课程目标与五育的结合,围绕走进海洋、探索海洋和保护海洋三大主题,确立以海养德、以海展智、以海健体、以海育美、以海促劳的课程目标,致力于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1.以海养德
中小学生正处于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因此,要将德育置于教育的“基点”。针对该阶段的学生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其逐步形成对人、事、物的正确态度。通过学习海洋特色研学活动课程,学生的移情心理和生命意识得到培养和强化,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保护海洋的重要意识。
2.以海展智
知识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海洋馆的天然资源带来深刻的知识体验。学生的认知不仅要在书本中重构,更需要在实践中深化,因此,研学旅行既是拓宽学生知识的方式,更是践行“做中学,学中做”的途径。学生通过观察海洋生物的特征、学习新的海洋知识,培养科学意识,促进认知的发展。
3.以海健体
研学课程作为走出去的动态课程,可以促使身心的双重发展。研学课程开发也应注重体育元素的引入,“知”“行”合一的深入实践将是践行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3]。通过体验海洋馆内已开发的体育类研学课程,学生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提升对运动的热爱。
4.以海育美
中国人的旅游审美意识很早就出现,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之说,儒家思想中君子游山赏水,不仅仅是简单的身心感官的放松休憩,而是要从山水中贯彻审美教育,从而达到塑造心灵美德的目的[4]。海洋世界是艺术的世界,学生身处其中,用感官去体会海洋馆内色、线、形的丰富变化,在美的熏陶下,不仅可以得到身心的愉悦,还可以思考海洋馆各种场景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美学旨趣和价值。
5.以海促劳
当前党和国家十分关注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5]。因此,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重视劳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温州极地海洋研学课程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成就感,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二、优化设计课程内容
在海洋研学课程中,基于海洋馆自身资源以及相关资源,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贯彻课程内容本土化、融合化、层级化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土优势,联系书本与实际,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五育融合于各个课程板块中,发挥课程的五育价值。
1.深入分析资源,寻求课程内容本土化
采用SWOT分析法,对温州极地海洋馆的资源进行深入分析,该馆资源优势明显,具备地理优势、平台优势、资源技术优势和文化优势。首先,当地依托国家4A级景区温州乐園,依靠大罗山景区,依偎温瑞塘河,地理优势明显。其次,温州极地海洋馆于2020年6月13日成为温州市瓯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2020年8月成为温州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及地方政府对研学旅行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具有平台优势。再次,场馆内分为八大主题展示区和100多个观赏点,生物1 000多种,鱼类近2万尾。除此之外,馆内还有科普实验室和一些海洋科普设施,优质的硬条件可以满足学生的研学需求,资源和技术优势明显。最后,当地具有丰富的海洋、鱼类、标本资源,并且邻近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附属学校,文化氛围浓厚,是集海洋鱼文化、温州“地域”文化为一体的新型研学旅行基地。
在深入剖析温州极地海洋馆现有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可尝试将温州海洋文化和温州本土文化结合,挖掘资源特色并与温州瓯海当地本土资源整合,实现课程的本土化,如课程中除了向学生介绍海洋生物、科普海洋知识等内容外,还可以整合温州相关的海洋文化,如鱼拓、米塑以及温州洞头的贝雕、渔民画、贝壳舞等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资源,打造集地方文化、海洋文化展示与保护为一体的研学课程。
2.连贯校内外,力求课程内容融合化
研学旅行不是以书本为世界,而是以世界为书本[6]。研学旅行课程应该充当学科知识之间互通整合的桥梁,使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实现书本知识和真实生活的深度融合。因此,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时要促进海洋馆课程内容与学校知识的内外联通,让学生在动态和变化的情境中积极观察并努力探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课程内容设计时,温州极地海洋世界研学课程可依据现有的丰富资源和设施将研学课程内容与学校育人目标和教学内容相融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温州极地海洋馆研学课程利用科学知识进行海洋实验;利用语文知识编写海洋保护标语或者完成关于描述海洋生物的小作文以及进行有关海洋的成语竞赛;利用数学和科学知识完成实验统计表,得出相关结论;利用生物知识了解海洋生物的特点、生长习性等知识,帮助学生明确海洋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保护海洋的意识,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 3.顺应身心规律,实现课程内容层级化
研学课程要主题化、模块化、序列化地整体规划,使研学课程校本体系化。结合课程教学、地域特色、学生兴趣、学校优势等生成众多研学主题后,要对主题进行归类梳理,归入相应的主题模块。此外,与主题模块相对应的课程应该体现出序列性和连续性,既有分学段课程、又要有跨学段课程[6]。温州极地海洋世界致力于青少年的海洋研学教育实践课程开发,在课程设计上可顺应学生身心特点,设计适应幼儿园、小学低段、小学高段的研学课程,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研学需求。此外,结合场馆资源,开发“走进海洋”“探索海洋”和“保护海洋”三大主题课程,其下包含八项研学项目及不同的任务。在内容设计中,为促进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综合素养的提升,积极寻求八大项目内容与五育目标的融合,比如以培养移情心理和生命意识为目标,开展保护海洋的德育;以掌握海洋知识、弘扬传统文化为目标,开展求知与寻真的智育;以体验海底神游、水中竞技为目标,开展强身与健美的体育;以欣赏人鱼形体、品味海洋魅力为目标,开展体验与感受的美育;以制作海洋展品、实践创作为目标,开展创新与践行的劳育。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不同课程内容之间层层递进又联袂贯通,其具体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三、知行结合实施课程
1.创新课程实施方式
从价值取向来看,研学旅行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旅行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引导他们面对各种现实问题,主动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7]。温州极地海洋研学课程以研学手册为导引,三大主题课程采用项目化学习的形式,整个研学过程以任务为驱动,积极创新实施方式,落实课程实施与五育培养的发展点,在课程实施中,基于问题的跨学科学习内容包含各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在自学、讨论、分享中掌握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生智育发展;在观察、体验、访问中加强学生的审美塑造;在交流、研究、制作中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竞赛比拼中开展体育竞技;在人际交往、团队活动、反思评价中内化社会道德准则,发展完善品德。
2.统筹兼顾实施过程
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应该是行前有计划、行中有探究、行后有反思[7]。温州极地海洋课程基于“走进海洋”“探索海洋”“保护海洋” 三大主题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把整个研学课程分为研学准备、研学实施、研学总结三个阶段,即行前课程、行中课程、行后课程,其大致内容如下。
(1)行前启动课程。进行知识库学习和交流、研学手册知识探究以及相关安全教育;确立活动目标,4~6人为一学习小组,小组提出项目研究问题;师生探讨项目研究方法,制定学习方案及任务。
(2)行中跟进课程。采用询问、督促、指导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自主实践,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完成真实情境的任务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获取资料,主动开展观察、体验、制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样化研学活动。
(3)行后反思课程。以研学导师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评价结合的方式开展行后反思,对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和结束后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
四、科学评价研学效果
1.评价方式多样化
研学旅行课程的流动性、参与性、情境性和体验性决定其与传统课堂有所不同,因此研学课程评价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单一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要考虑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性与积极性”[8]。温州极地海洋研学课程在评价设计中注重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注重过程和结果彼此关照。比如每个主题课程完成后会有相应的个人总评分卡(表2)
2.评价主体多元化
研学旅行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评价方式不能落入传统应试教育中“教师一手包办”的窠臼,在评价时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还需要多方参与,将评价主体拓展为学生、教师、家长、研学导师、教官、营地管理员等多方参与的模式,保证评价的公平性、真实性和全面性,其中鼓励学生做自我评价。如在温州极地海洋课程中每个小项目结束后会有活动小结,学生需要完成该项目中“我的体会是什么”“我对自己表现的评价是什么”“我对我们小组成员表现的评价是什么”等内容,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進学生不断反思自身和小组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
3.评价内容多维度
研学旅行课程采取走出学校课堂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研学课程要采用多维评价视角,从德智体美劳多角度出发,评价内容针对不同研学任务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制作类研学活动关注的是劳育的目标,侧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考查,而体验类、仪式类研学活动的关注点侧重于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发展,注重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考查;观赏类的研学活动侧重学生美育的培养,注重学生在观赏过程中的感受和鉴赏能力的考查;竞赛类研学活动注重学生体育的发展,侧重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特长等方面的考查。总而言之,研学课程评价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出发,综合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给予学生比较客观和准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李永生.学生研学旅行实践的理论考察[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5):5-15.
[2] 杨德军,王禹苏.当前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19(07):12-14.
[3] 宋靓雯,刘璐.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20,39(06):18-20(30).
[4] 沈士明.美学文化教育视阈下研学旅行的开发研究[J].汉字文化,2020(23):163-164.
[5]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9-11(01).
[6] 曲小毅.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路径探讨[J].教学与管理,2020(06):44-46.
[7] 杨德军,王禹苏.当前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19(07):12-14.
[8] 谢妙娴,郭程轩,庄惠芬.让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助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地理教育,2018(1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