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应用游戏法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chens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部门对体育学科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也给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游戏法是体育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对游戏法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应从体育课堂中游戏的选择、讲解、分组、评判等几方面,论述游戏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选用时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中学体育 游戏法 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73
  如何才能上好一堂生动有趣的体育课,使学生在练习中既有趣味性、生动性,又能主观接受所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上下工夫。通过我多年的教学探索以及观摩课的学习,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游戏内容,使得学生易懂、乐学,接受技能就比较快,同时还能培养其创新能力,激发其对运动锻炼的兴趣爱好以及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就要看教师对所选游戏与授课内容的搭配是否合理,设计内容也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在选择游戏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择的游戏与教学内容相吻合
  在体育课教学中,选择游戏时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吻合,既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掌握游戏的多样化和随意性。例如,教学内容为“短距离跑”练习,为了使学生在开始阶段就兴奋起来,游戏内容选择要量轻、易被学生接受,如“老鹰捉小鸡”,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第二,根据教材内容设置辅助练习的游戏,如“迎面接力跑”,目的是观察学生途中跑动作是否正确,便于在教学中及时纠正错误。第三,要提高学生的起跑反应能力,就选择“听口令反向跑”游戏,这个游戏刚开始练习要采用站立式,避免反应过慢的学生相互碰撞,同时也消除练习者在游戏过程中的紧张情绪。第四,为了使大脑兴奋性达到高度集中,要设计一些能使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游戏,比如“快速报数法”等。
  二、游戏的讲解要易懂、演示要规范
  讲解游戏的顺序首先是要告诉学生游戏的名称,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是场地布置、学生的队形及站位要合理,游戏的方法要新颖,规则要有创新,游戏结果要奖罚分明。为了让学生掌握游戏过程和方法,教师应采用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既要讲解游戏方法、规则和要求,又要演示游戏动作和要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动作。
  三、游戏中小组的选择与分配要科学
  课堂上游戏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因此在选择小组及组员方面应力求简单易于操作。分组游戏时,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小组负责人或毛遂自荐,也可以教师依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力指定小组负责人,由负责人轮流挑选队员。还可以竞选负责人,即当第一轮游戏进行完时,他们中的优胜者可以当负责人,这是鼓励优胜者的一个好办法。在游戏教学中,切不可批评或惩罚组织不力及落后的学生,要对他们的优劣之处做出中肯的评价。
  四、游戏时教师要做科学合理的指导
  游戏的主导者是教师,游戏应在教师规定的信号下开始,在进行中,教师应观察游戏者的行动,及时补充说明游戏的方法和规则,使游戏能正确地进行,及时提醒参加者自觉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员,对于违犯规则的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教育。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调整游戏的活动量,如发现运动负荷不足或过大时,应增减活动的紧张程度、比赛的次数,扩大或缩小场地。或者进行轮流活动和短时间的休息,休息时可评定学生在执行规则方面的情况,提示学生要遵守规则、注意安全和研究战术等,如果发生偶发事件应及时停止游戏进行处理。
  五、游戏时要选定有组织能力的评判员
  裁判员一般由教师担任,也可以让身体有特殊情况不能上体育课的见习学生担任,这样既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又培养责任感。教师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既要全面观察游戏的进展,还要保证游戏的组织顺利进行。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要客观地评定游戏结果和监督遵守规则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否则就会降低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发生相互争执。
  六、结束游戏要适宜
  提前或延迟结束游戏,其效果都不好,应在规定的时间或规定的次数后结束,或当学生较满足,还有余兴,但又不太累的情况下结束游戏。在游戏结束前,教师应预先提出结束的时间。游戏结束后,要进行简单的总结,要公正地评定本次游戏的结果,对整个游戏与个别人要做出讲评,指出各队在发挥集体力量和遵守规则、执行规则方面的优点及不足。对在游戏中表现好的小组或组员应提出表扬,对游戏的失败者给予鼓励,使他们找到缺点,争取下次取得胜利。
  总之,在体育课中渗透游戏教学,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技能,提高素质,还可以使学生学会团结合作,自主创新;同时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并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其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 参 考 文 献 ]
  [1]周昭忠.体育游戏[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8.
  (责任编辑 黄 晓)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2012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秉承了江苏卷的风格特色,试题难易得当,考点覆盖全面,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试题中体现出较强的历史感,是一份特色鲜明、历史感厚重的好试卷。本文试由历史感这一话题来谈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  一、历史感内涵解读  河南大学历史学教授李振宏先生在《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这样定
摘 要: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针对现有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强,对理论课程相关知识点理解难,知识掌握度低等现实情况,以“乌龙茶速包机电气控制”教学为例,结合“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教学经验,探索本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教师应坚持学以致用,加强实践教学,利用实践平台促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励学生拓展相关知识,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  关
有着5.45万平方公里的乌兰察布市,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它与蒙古国有着192平方公里的边境线,闻名的亚欧大陆桥集二线就是从这里起始的,是我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及东欧的重要国际通道。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在加快对外开放中,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2011年这个市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民生得到真正的改善,从而使这个市在富民强市的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步子。20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古语一是强调“焐”,二是突出“悟”。普通高中歷史新课程目标提到:“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摘要]传统的音乐教学目标只要求学生会唱本首歌曲,简单了解歌曲中的一些乐理知识,别的一笔带过,正因如此,使得音乐课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对音乐的欲望都被扼杀了。更可悲的是,大多数人认为音乐教学只是一种技术课,其实,音乐课不仅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从音乐教师备课、课堂导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六个环节阐述如何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接受音乐知识和技能,从而上出一节高质量的音乐课。  [关键词
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借助学科大概念,通过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统筹设计和优化处理教材。文章以“大气”为例,在剖析其大概念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地理课程目标—地理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的线索解构确立单元教学目标,以此重构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同时采用行为目标陈述的方式,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并结合三维教学目标将单元教学目标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 
[摘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否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学校首先要培养一支视野开阔、思想活泼和专业能力突出的中青年教师队伍。而作为学校领导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紧跟时代步伐,高瞻远瞩,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当成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命脉,给予年轻教师充分的信任,提供发展平台、提供经验指导和严格要求,让年轻教师快速、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校领导 培养理念 年轻教师 可持续发展 培养要求  [中图分类
[摘 要]中职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如何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质量?江苏中职校的数学教师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针对生源特点、科学设置、有效管理、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扎实开展中职数学“走班制”分层教学实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力争单招和学测数学教学双丰收。  [关键词]“走班制”;分层教学“单招”;“学测”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
差生的类型多种多样: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差、行为规范遵守纪律差……最要教师下一番工夫的是行为规范遵守纪律差的学生。他们不听教诲,惹是生非,无视《中学生行为规范》,无视校纪校规。这样的学生在农村初中大有人在。对于这些学生,无论教师怎么苦口婆心地规劝也不如“哥们”的一个眼神好使。也难怪,现在的社会带给学生太多的享受,哪里会理睬教师要求的苦行僧似的生活!  班级管理的重要任务不是管理大多数,是管理少数。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启发,要求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仍然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学成了一种模仿性的活动,没有丝毫的创造。显然,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的要求是不相符的。那么,怎样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真正的民主平等,构建和谐课堂呢?    一、教师要成为新理念的实践者    课堂行为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