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一堂好课”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标准呢?我想这也是每位数学教师不断在探讨的问题。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如何让新理念走进到每一堂数学课中,如何把新理念渗透于教学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一系列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困扰着我们数学教师。本文将试图从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新型教学方式的选择、学生能力的重识、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等层面进行剖析,从而在新课程的实践中真正引领学生走向有效性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性教学;数学课堂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发现传统教学中所谓的“有效性教学”,今天看来已经不一定还是有效性教学了。以前,我认为在教学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设计巧妙”“教学形式多样”“采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时间控制恰到好处”,这就是一堂完美的课了。现在看来,尽管这些“好课”都能按照课前制订的程序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务;课上气氛浓烈,学生表现也非常积极,但是究其实质,此类表面看似“热闹”的数学课,恐怕也只能算是一场表演罢了。
一、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关注学生经验和儿童情趣,让数学紧贴生活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熟悉生活环境,帮助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在课前教学准备时就应该考虑到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更要尽可能的利用到学生已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在没有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之前,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对人民币有初步的认识,但对看诸如“12.20元”这样的小数价签会有些困难。但是,通过调查、了解,我发现,由于大多数家长从不让孩子接触人民币,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比较模糊,可是由于孩子们去商店、书店的机会较多,反而人人会看价签。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在教学时我给学生提供熟悉的具体情景——“小小商店”,以便于学生接触、了解人民币,让学生在模拟实际生活中去学习数学,针对每个学生不同层次的已有知识经验,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2.教学内容安排以新的理念为指导,选取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内容,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数学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择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所以教师要在平时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我曾听过一堂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教师大胆地把教材中的练习题作了变动,把练习题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练习时,教师在教室周围的墙壁上用吹塑纸为各个小组做了冰箱的模型,并给了学生很多实物图片,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整理。教师在巡回中发现,小朋友们表现得十分精彩。我想,这正是因为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而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就自然产生了;此外还有教学乘法口诀时,安排的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对口令”“数青蛙腿”等记忆口诀的活動和练习等等。通过这些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数学活动内容,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二、新型教学方式的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再现知识产生过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从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圆周率约为3.14,是怎样求得的,书本上讲得十分清楚,学生通过自学便能获取这一知识。但是,我却还设计了检验圆周率的环节,体验圆周率是如何得出的。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圆,以及各种测量工具,让学生用书本上的方法和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二者的比值。大部分学生算出来的值在3.10--3.20之间;也有些学生算出来的值误差比较大,而算出值为3.14的学生并不多。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误差呢?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重新测量和计算,并且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误差。通过小组合作后,学生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一是测量的方法不当,产生较大的误差;二是测量的次数不多,应该多测几次,然后去平均值;三是测量的工具不够理想。
三、学生能力的重识:注重差异,激活潜力,建构有效数学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但是面对着一个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们,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落实呢?我认为,教师首先就要调整好自己对于学生的信任度,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积极保护孩子们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获得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养育人性的圣殿!
综上所述,在构建有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路上,我们还有太多的困惑与不解,这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性与独立性不断发展、张扬和提升,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向有效性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本).
[2]丁伯荣.走进新课程[M].江苏教育出版社.
[3]郑声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初探.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性教学;数学课堂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发现传统教学中所谓的“有效性教学”,今天看来已经不一定还是有效性教学了。以前,我认为在教学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设计巧妙”“教学形式多样”“采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时间控制恰到好处”,这就是一堂完美的课了。现在看来,尽管这些“好课”都能按照课前制订的程序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务;课上气氛浓烈,学生表现也非常积极,但是究其实质,此类表面看似“热闹”的数学课,恐怕也只能算是一场表演罢了。
一、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关注学生经验和儿童情趣,让数学紧贴生活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熟悉生活环境,帮助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在课前教学准备时就应该考虑到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更要尽可能的利用到学生已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在没有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之前,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对人民币有初步的认识,但对看诸如“12.20元”这样的小数价签会有些困难。但是,通过调查、了解,我发现,由于大多数家长从不让孩子接触人民币,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比较模糊,可是由于孩子们去商店、书店的机会较多,反而人人会看价签。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在教学时我给学生提供熟悉的具体情景——“小小商店”,以便于学生接触、了解人民币,让学生在模拟实际生活中去学习数学,针对每个学生不同层次的已有知识经验,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2.教学内容安排以新的理念为指导,选取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内容,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数学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择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所以教师要在平时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我曾听过一堂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教师大胆地把教材中的练习题作了变动,把练习题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练习时,教师在教室周围的墙壁上用吹塑纸为各个小组做了冰箱的模型,并给了学生很多实物图片,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整理。教师在巡回中发现,小朋友们表现得十分精彩。我想,这正是因为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而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就自然产生了;此外还有教学乘法口诀时,安排的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对口令”“数青蛙腿”等记忆口诀的活動和练习等等。通过这些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数学活动内容,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二、新型教学方式的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再现知识产生过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从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圆周率约为3.14,是怎样求得的,书本上讲得十分清楚,学生通过自学便能获取这一知识。但是,我却还设计了检验圆周率的环节,体验圆周率是如何得出的。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圆,以及各种测量工具,让学生用书本上的方法和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二者的比值。大部分学生算出来的值在3.10--3.20之间;也有些学生算出来的值误差比较大,而算出值为3.14的学生并不多。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误差呢?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重新测量和计算,并且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误差。通过小组合作后,学生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一是测量的方法不当,产生较大的误差;二是测量的次数不多,应该多测几次,然后去平均值;三是测量的工具不够理想。
三、学生能力的重识:注重差异,激活潜力,建构有效数学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但是面对着一个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们,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落实呢?我认为,教师首先就要调整好自己对于学生的信任度,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积极保护孩子们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获得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养育人性的圣殿!
综上所述,在构建有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路上,我们还有太多的困惑与不解,这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性与独立性不断发展、张扬和提升,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向有效性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本).
[2]丁伯荣.走进新课程[M].江苏教育出版社.
[3]郑声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