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同一推电闸,电流接通,灯火通明,一切细节都忽然发亮。”“我感到,我的脑子里的思想像一窝受惊的蜜蜂似的蠕动起来,我的想象力越来越敏感。”在灵感女神降临的一刹那,人们都产生了特别的感受,获得了深刻的领悟。
1919年12月的一天上午,郭沫若到日本福冈图书馆去看书,他看着书,但书上的字像在跳舞,突然他有一股感情的热流在胸中奔涌。他走出图书馆,在后面僻静的石子路上,脱掉木屐,赤着脚踱来踱去,“地球,地球……”他嘴里喃喃地低语着,接着索性在路上躺下,“地球,我的母亲……”他抚摸着土地,仿佛感触她的皮肤,感受她的拥抱。诗情激荡着他的心,像火山一样爆发,像瀑布一样奔泻,他连忙跑回寓所,颤抖地拿起笔写字,一句句感人的诗跃然纸上。这首诗就是《地球,我的母亲》,在日后成为了郭沫若的名作。
在灵感女神降临时,诗人可以完成一首诗,而小说家则能获得一个完美的构思。屠格涅夫有一次路过莱茵河畔的某个小城市。晚上,因为无事可做,他便去河上划船。小船缓缓而行,屠格涅夫忽然发现岸上有一个不大的火砾场,火砾场边有一座两层的小楼。一个老太婆从底层的窗户里向外张望,楼上的窗口正探出一个标致姑娘的脑袋。在这一瞬间,屠格涅夫突然被某种特别的情绪控制住了:姑娘是谁?她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会在这座楼上?她和老太婆是什么关系?在小船里,作家的得意之作《阿霞》已经构思好了。
相比屠格涅夫,罗曼·罗兰构思《约翰·克利斯朵夫》更具传奇色彩。24岁时,他到罗马城郊游览。沐浴着夕阳,他登上了霞尼古勒山岗。突然奇迹出现了,他看见自己日后创作的小说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从漫天彩霞中涌现了。后来他说:“起先是他的前额从地平线冒出,接着是那双眼睛,克利斯朵夫的眼睛。身体的其余部分,在以后逐渐从容地涌现。我对他的幻象是从那一天开始的。”罗曼·罗兰非常珍视这一瞬间的幻象,就在此刻,他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始被孕育了。
无意识随机地捕捉灵感,作家们能促成佳作的诞生。而有的时候,作家们思考某个问题,苦思而不得解很长时间,灵感女神才会降临。
俄国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尼娜》时,怎么也开不了头。他放下笔走出房间,偶然走进儿子的书房,儿子的书桌上正摆着一本书——《拜尔金小说选》,打开的那一页是普希金未写完的一篇小说,开头写“宾客都到齐了”,他突然灵感闪现,立刻回房写下了开头,“奥布朗斯基家里一切都乱了”。现在的开头是后来添加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有些人还会主动去寻找灵感。比如中国古代的“诗鬼”李贺每天白天骑着驴子在外面走,为的就是获得一句或半句的好诗。再比如蒲松龄为写《聊斋志异》摆茶摊,喝水的路人要以讲故事作为茶钱,蒲松龄在别人的故事里获得了不少灵感。据说,巴尔扎克写了一部中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天才死于饥饿和贫苦的故事。为了给主人公取一个和他命运相称的名字,他苦苦思索了半年,仍然毫无收获。后来他决心从街上的招牌去寻找灵感,结果受到一个裁缝名字的启发,很快为小说主人公找到了名字:Z.马卡。他解释说:Z是26个字母中最后一个,能引起人们有关宿命的联想;Z的形状也是主人公受压抑的姿态;而由两个音节组成的“马卡”,也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
有的时候,作家寻找灵感,一寻找可能就是几十年。苏联作家绥拉菲维奇7岁时跟随父亲经历了三个月的行军生活。嘈杂的人流,成为了作家心中永难磨灭的印象。后来他带着儿子访问高加索山区,目睹了“可怜的农夫”的苦难。高加索山脉和大海的雄伟景色在他眼前燃起了动人心魄的幻象,他有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愿望,可又觉得还缺少一种“魄力”。他在等待着。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让他产生了空前的创作冲动,在他眼前,“又出现了像草原一样的蓝色的林麓,耀眼炫目的远方的雪山顶峰,无边无际的草原和浩瀚的蔚蓝色大海”。他四处搜寻、打听、记录各种美妙的故事,当他听到三个达曼人讲述的一群贫民在黑海边行军的故事时,他兴奋极了:等待多年的“铁流”终于找到了。这时他的儿子在前线牺牲了,他想起自己带着儿子经过高加索山的情景,便写出了著名长篇小说《铁流》。
美国学者罗伯特说“许多富有创造精神的人都曾体验过获得灵感的滋味,同时他们也往往感到惋惜。由于事先没有准备,没有及时记下这些灵感,时过境迁,后来再也记不起来了。一定要有所准备,不要让到了嘴边的猎物逃之夭夭”。
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有一次在公园里散步,灵感突然出现,当时没有纸,他在情急之下脱下衬衣,在衣袖上谱成一曲,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而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睡梦中,突然想起了一个绝妙的比喻:将爱人比作伤残士兵的“唯一的腿”。当时没有灯,他在黑暗中摸到了一根烧焦了的火柴,在香烟纸盒上写下了“唯一的腿”几个字。早晨醒来之后,根据这几个字写下了名诗:“我将保护和疼爱/你的身体,/就像一个在战争中残废了的,/对任何人都不再需要了的士兵爱护着/他唯一的腿。”
还有的人在灵感来时,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甚至闹出笑话。我国清代的李伯熙有一次在路上苦吟而不得佳句,误入一少妇家,并躺在床上继续冥思苦想,不知不觉中鼾声如雷。他在半梦半醒中忽然得了灵感,一跃而起,大声叫道:“拿笔来!”有人便递了笔给他。等挥笔将诗一气呵成时,他才发现注视着自己的竟是一个陌生的年轻女人,大吃一惊,这才醒悟过来,自己走错了家门。
编辑/梁宇清
1919年12月的一天上午,郭沫若到日本福冈图书馆去看书,他看着书,但书上的字像在跳舞,突然他有一股感情的热流在胸中奔涌。他走出图书馆,在后面僻静的石子路上,脱掉木屐,赤着脚踱来踱去,“地球,地球……”他嘴里喃喃地低语着,接着索性在路上躺下,“地球,我的母亲……”他抚摸着土地,仿佛感触她的皮肤,感受她的拥抱。诗情激荡着他的心,像火山一样爆发,像瀑布一样奔泻,他连忙跑回寓所,颤抖地拿起笔写字,一句句感人的诗跃然纸上。这首诗就是《地球,我的母亲》,在日后成为了郭沫若的名作。
在灵感女神降临时,诗人可以完成一首诗,而小说家则能获得一个完美的构思。屠格涅夫有一次路过莱茵河畔的某个小城市。晚上,因为无事可做,他便去河上划船。小船缓缓而行,屠格涅夫忽然发现岸上有一个不大的火砾场,火砾场边有一座两层的小楼。一个老太婆从底层的窗户里向外张望,楼上的窗口正探出一个标致姑娘的脑袋。在这一瞬间,屠格涅夫突然被某种特别的情绪控制住了:姑娘是谁?她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会在这座楼上?她和老太婆是什么关系?在小船里,作家的得意之作《阿霞》已经构思好了。
相比屠格涅夫,罗曼·罗兰构思《约翰·克利斯朵夫》更具传奇色彩。24岁时,他到罗马城郊游览。沐浴着夕阳,他登上了霞尼古勒山岗。突然奇迹出现了,他看见自己日后创作的小说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从漫天彩霞中涌现了。后来他说:“起先是他的前额从地平线冒出,接着是那双眼睛,克利斯朵夫的眼睛。身体的其余部分,在以后逐渐从容地涌现。我对他的幻象是从那一天开始的。”罗曼·罗兰非常珍视这一瞬间的幻象,就在此刻,他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始被孕育了。
无意识随机地捕捉灵感,作家们能促成佳作的诞生。而有的时候,作家们思考某个问题,苦思而不得解很长时间,灵感女神才会降临。
俄国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尼娜》时,怎么也开不了头。他放下笔走出房间,偶然走进儿子的书房,儿子的书桌上正摆着一本书——《拜尔金小说选》,打开的那一页是普希金未写完的一篇小说,开头写“宾客都到齐了”,他突然灵感闪现,立刻回房写下了开头,“奥布朗斯基家里一切都乱了”。现在的开头是后来添加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有些人还会主动去寻找灵感。比如中国古代的“诗鬼”李贺每天白天骑着驴子在外面走,为的就是获得一句或半句的好诗。再比如蒲松龄为写《聊斋志异》摆茶摊,喝水的路人要以讲故事作为茶钱,蒲松龄在别人的故事里获得了不少灵感。据说,巴尔扎克写了一部中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天才死于饥饿和贫苦的故事。为了给主人公取一个和他命运相称的名字,他苦苦思索了半年,仍然毫无收获。后来他决心从街上的招牌去寻找灵感,结果受到一个裁缝名字的启发,很快为小说主人公找到了名字:Z.马卡。他解释说:Z是26个字母中最后一个,能引起人们有关宿命的联想;Z的形状也是主人公受压抑的姿态;而由两个音节组成的“马卡”,也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
有的时候,作家寻找灵感,一寻找可能就是几十年。苏联作家绥拉菲维奇7岁时跟随父亲经历了三个月的行军生活。嘈杂的人流,成为了作家心中永难磨灭的印象。后来他带着儿子访问高加索山区,目睹了“可怜的农夫”的苦难。高加索山脉和大海的雄伟景色在他眼前燃起了动人心魄的幻象,他有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愿望,可又觉得还缺少一种“魄力”。他在等待着。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让他产生了空前的创作冲动,在他眼前,“又出现了像草原一样的蓝色的林麓,耀眼炫目的远方的雪山顶峰,无边无际的草原和浩瀚的蔚蓝色大海”。他四处搜寻、打听、记录各种美妙的故事,当他听到三个达曼人讲述的一群贫民在黑海边行军的故事时,他兴奋极了:等待多年的“铁流”终于找到了。这时他的儿子在前线牺牲了,他想起自己带着儿子经过高加索山的情景,便写出了著名长篇小说《铁流》。
美国学者罗伯特说“许多富有创造精神的人都曾体验过获得灵感的滋味,同时他们也往往感到惋惜。由于事先没有准备,没有及时记下这些灵感,时过境迁,后来再也记不起来了。一定要有所准备,不要让到了嘴边的猎物逃之夭夭”。
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有一次在公园里散步,灵感突然出现,当时没有纸,他在情急之下脱下衬衣,在衣袖上谱成一曲,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而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睡梦中,突然想起了一个绝妙的比喻:将爱人比作伤残士兵的“唯一的腿”。当时没有灯,他在黑暗中摸到了一根烧焦了的火柴,在香烟纸盒上写下了“唯一的腿”几个字。早晨醒来之后,根据这几个字写下了名诗:“我将保护和疼爱/你的身体,/就像一个在战争中残废了的,/对任何人都不再需要了的士兵爱护着/他唯一的腿。”
还有的人在灵感来时,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甚至闹出笑话。我国清代的李伯熙有一次在路上苦吟而不得佳句,误入一少妇家,并躺在床上继续冥思苦想,不知不觉中鼾声如雷。他在半梦半醒中忽然得了灵感,一跃而起,大声叫道:“拿笔来!”有人便递了笔给他。等挥笔将诗一气呵成时,他才发现注视着自己的竟是一个陌生的年轻女人,大吃一惊,这才醒悟过来,自己走错了家门。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