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钓鱼岛事件,作为军工股概念的船舶制造频繁成为市场追逐的热点。从股市表现看,钓鱼岛事件一旦降温,相关股票立即被资金抛弃;反之,一升级,股票立马大涨。
随着冲突进展的变化,相关船舶制造股涨涨跌跌,以至于很多投资者对未来走势也摸不准。但对于船舶制造的相关股票分析师基本上都给予中性的评级。
但是在寒冬中,海上工程设备行业景气度要远远好于船舶制造业,券商分析师纷纷表示看好海工设备。
严冬继续笼罩
由于欧债危机以及美国经济增长下滑,海外需求不足,全球航运业动力严重过剩,航运业遭受到了重创。视为全球经济先行指标的BDI(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更是呈现断崖式暴跌。
今年2月份,BDI从上万点甚至跌至651点,已经跌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的历史低位663点。船东挣不了钱,造船业就接不到订单。国内船舶的完工量70%用于出口,受影响更甚。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在造船完工量上,同比增长了17%,达到7665万吨,但这主要是得益于金融危机前积累的订单。
老本不可能一直吃下去,今年年初,就开始有一些中小船厂顶不住了。宁波的两家地方船厂“恒富船业”、“蓝天造船”被依法宣告破产,舟山恒宇造船也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作为造船的主要地区,浙江台州的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金文林称,去年当地100多家船厂大约四成没有接到新订单,寅吃卯粮,支持不了多久。
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62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2%。今年以来,订单下滑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前7个月,全国累计获得的订单量为340万载重吨,降幅达到53%。
造船业除了新接订单难外,新船价格不断下滑也令造船业雪上加霜。多数造船厂为了生存,新船价格不断被调低,至今年8月初,Clarkson新船造价指数由6月末的131.3p,继续下降到128p,这是继2004年以来的新船价格最低水平。
新订单不仅价格压得很低,首付比例也会下调。据记者了解,目前的新船价格比金融危机前降低了1/3以上,首付比例也从原来的40%降到20%。如此一来,不少船厂的现金流大大吃紧,财务压力骤增。
全球造船业的低迷,也反映到A股几家上市公司的半年报中。譬如:上半年,舜天船舶业绩、中国船舶业绩同比下降都超过了六成。
海工设备订单优势明显
尽管造船业持续低迷,但是海工设备市场景气度依旧。
今年一季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订单总额中占一半以上的投资到FPSO、钻井船以及海洋支援船等海工领域。
安信证券举例说明,全球海工设备市场依旧旺盛。数据显示,2012年8月3日,全球海上钻井平台利用率为81.7%,高于上月,钻井船、钻井驳船、自升式和半潜式有所上升。与此同时,钻井平台的租金也高于去年同期。
除海工设备外,海洋工程船市场也表现良好。今年6、7月,全球海洋工程船交付量分别为3.85万和8.47万总吨,7月份环比大增。
东北证券也称,随着海权意识的增强,以及周边海域争议的愈演愈烈,海军建设越来越提上日程,造舰速度、舰船性能指标都会有所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船用设备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对海上包括石油在内资源的开采也是海工装备升级的现实需求。
湘财证券建议可以关注半潜式平台实力突出的中集集团、海工业务突出的中国重工以及拥有自主化半潜平台的中国船舶。如果综合造船和海工两部分,作为海工自主配套的第一股,业绩向好趋势明显的亚星锚链成为首选。
新兴高端船舶成方向
行业寒冬中,记者注意到,不止一个亮色出现。尽管全球订单数量去年同比下降50%,但是订单总金额下降的幅度仅有10%,原因是高附加值船舶的增量弥补了三大类传统船舶订单的下降。
其中,液化天然气船订单在2011年共有54艘,同比增幅达到8倍;8800标准箱以上的大型集装箱船订单也暴涨225%。
今年以来的市场情况依然如此,油轮、液化天然气船订单逆市增长。克拉克森报告指出,7月份全球订单同期增加30亿美元,增长14%。
但高附加值船舶增量的受益者显然是技术相对先进的韩国造船业,像三星造船等企业就在液化天然气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中信建投指出,中国船厂占优势的散货船和油轮行情低迷,短期内韩国船企将维持强势。
中国造船业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开放前以仿制为基础,基本形成集科研、设计、试制、生产、维修的船舶工业体系;开放后造船工业提升到较高产业定位,实现造船中心向国内转移、规模领先的目标。但随之而来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产能结构性过剩、船配自给率过低的局面,推动结构升级存在必要性、紧迫性。
面对这种困局,加快转型的船企自然比其他船企更快走出泥潭。资料显示,沪东中华造船厂2011年新接4艘液化天然气船订单,为今年的经营奠定基础。上海外高桥造船厂今年也计划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将有石油钻井平台的新项目签约。
随着冲突进展的变化,相关船舶制造股涨涨跌跌,以至于很多投资者对未来走势也摸不准。但对于船舶制造的相关股票分析师基本上都给予中性的评级。
但是在寒冬中,海上工程设备行业景气度要远远好于船舶制造业,券商分析师纷纷表示看好海工设备。
严冬继续笼罩
由于欧债危机以及美国经济增长下滑,海外需求不足,全球航运业动力严重过剩,航运业遭受到了重创。视为全球经济先行指标的BDI(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更是呈现断崖式暴跌。
今年2月份,BDI从上万点甚至跌至651点,已经跌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的历史低位663点。船东挣不了钱,造船业就接不到订单。国内船舶的完工量70%用于出口,受影响更甚。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在造船完工量上,同比增长了17%,达到7665万吨,但这主要是得益于金融危机前积累的订单。
老本不可能一直吃下去,今年年初,就开始有一些中小船厂顶不住了。宁波的两家地方船厂“恒富船业”、“蓝天造船”被依法宣告破产,舟山恒宇造船也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作为造船的主要地区,浙江台州的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金文林称,去年当地100多家船厂大约四成没有接到新订单,寅吃卯粮,支持不了多久。
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62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2%。今年以来,订单下滑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前7个月,全国累计获得的订单量为340万载重吨,降幅达到53%。
造船业除了新接订单难外,新船价格不断下滑也令造船业雪上加霜。多数造船厂为了生存,新船价格不断被调低,至今年8月初,Clarkson新船造价指数由6月末的131.3p,继续下降到128p,这是继2004年以来的新船价格最低水平。
新订单不仅价格压得很低,首付比例也会下调。据记者了解,目前的新船价格比金融危机前降低了1/3以上,首付比例也从原来的40%降到20%。如此一来,不少船厂的现金流大大吃紧,财务压力骤增。
全球造船业的低迷,也反映到A股几家上市公司的半年报中。譬如:上半年,舜天船舶业绩、中国船舶业绩同比下降都超过了六成。
海工设备订单优势明显
尽管造船业持续低迷,但是海工设备市场景气度依旧。
今年一季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订单总额中占一半以上的投资到FPSO、钻井船以及海洋支援船等海工领域。
安信证券举例说明,全球海工设备市场依旧旺盛。数据显示,2012年8月3日,全球海上钻井平台利用率为81.7%,高于上月,钻井船、钻井驳船、自升式和半潜式有所上升。与此同时,钻井平台的租金也高于去年同期。
除海工设备外,海洋工程船市场也表现良好。今年6、7月,全球海洋工程船交付量分别为3.85万和8.47万总吨,7月份环比大增。
东北证券也称,随着海权意识的增强,以及周边海域争议的愈演愈烈,海军建设越来越提上日程,造舰速度、舰船性能指标都会有所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船用设备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对海上包括石油在内资源的开采也是海工装备升级的现实需求。
湘财证券建议可以关注半潜式平台实力突出的中集集团、海工业务突出的中国重工以及拥有自主化半潜平台的中国船舶。如果综合造船和海工两部分,作为海工自主配套的第一股,业绩向好趋势明显的亚星锚链成为首选。
新兴高端船舶成方向
行业寒冬中,记者注意到,不止一个亮色出现。尽管全球订单数量去年同比下降50%,但是订单总金额下降的幅度仅有10%,原因是高附加值船舶的增量弥补了三大类传统船舶订单的下降。
其中,液化天然气船订单在2011年共有54艘,同比增幅达到8倍;8800标准箱以上的大型集装箱船订单也暴涨225%。
今年以来的市场情况依然如此,油轮、液化天然气船订单逆市增长。克拉克森报告指出,7月份全球订单同期增加30亿美元,增长14%。
但高附加值船舶增量的受益者显然是技术相对先进的韩国造船业,像三星造船等企业就在液化天然气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中信建投指出,中国船厂占优势的散货船和油轮行情低迷,短期内韩国船企将维持强势。
中国造船业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开放前以仿制为基础,基本形成集科研、设计、试制、生产、维修的船舶工业体系;开放后造船工业提升到较高产业定位,实现造船中心向国内转移、规模领先的目标。但随之而来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产能结构性过剩、船配自给率过低的局面,推动结构升级存在必要性、紧迫性。
面对这种困局,加快转型的船企自然比其他船企更快走出泥潭。资料显示,沪东中华造船厂2011年新接4艘液化天然气船订单,为今年的经营奠定基础。上海外高桥造船厂今年也计划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将有石油钻井平台的新项目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