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多元的、参与的、合作的公共治理模式逐渐受到各国政府重视,如何在公共治理中提升领导力,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了行政领导者和公共管理学者探究的共同话题。本文在对公共治理与领导力二者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公共治理环境下对领导力的新的要求,最后对于如何在公共治理实践中提升领导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公共治理 领导力 能力提升
公共治理,作为政治发展与行政改革的重要理念,自产生以来就受到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也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相对以往的统治与管理来说,公共治理存在治理主体多元、治理对象外延、治理方式复杂等特征,这些都对领导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升现代公共治理中的领导力,对于创新公共治理以及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显得至关重要。
一、提升公共治理中的领导力的意义
1.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治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方式,相对以前的统治与管理来说,有了很多全新的发展。首先,它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相互认同基础之上的合作,是国家与公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其次,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不是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力量。这一自主的网络在某一特定的领域中拥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它与政府在特定的领域中进行合作,分担政府的管理责任。
在这种存在多个治理主体的公共治理的模式下,提高领导者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多个治理主体之间的有序合作,实现共赢的理想状态,从而保证社会活动的有序开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2.与时俱进,为领导力的研究注入新的内涵。领导和领导力的英文翻译均为“leadership”,但是二者涵义却大有不同,领导是指领导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对一个有组织的群体施加影响,以推动其实现目标”这样一种过程。与领导不同,“领导力是领导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吸引和影响被领导者与利益相关者并持续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学习思考力、团队执行力、危机应变力等等。
在之前的公共统治与公共管理背景下,领导者多扮演的是“统治者”、“管理者”的角色,其职能更多地关注于管理与控制,而在当今社会公共治理的背景下,以往的领导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领导者除了具备亲和力、学习力、决断力、激发力、沟通力等这些基本的领导能力之外,其他诸如公共服务能力,法治思维能力也在公共治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升领导者的这些能力,使其更好的与自己的组织成员及其他治理主体合作,提供优良的社会公共服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现代公共治理对领导力的新的要求
在公共治理的背景下,治理主体多元,治理对象外延,以及治理方式的不断变革,都对领导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由公共管理到公共治理的转变,要求领导者转变思想观念。首先,从领导者权力来源方面,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不再是单一的职位权力,而更多关注的是价值认同。传统的领导方式来源于政令法规,其行使的领导权力建立在职位或个人权威的基础上,只要居于这个职位就拥有了领导权;而在公共治理中,领导力必须建立在整个团队的认可基础上,否则很难有执行力,因此,它要求领导者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有广泛的价值认同。
其次,从领导方式来看,公共治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它摒弃了传统公共管理中家长式的领导方式,要求领导者不再是单一的行动指挥者,不是发号施令的司令官,而应该是一个能够与被领导者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共同出谋划策,为实现更好地社会治理而努力。
2.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要求领导者实现从“个体领导”到“群体领导”的转变。公共治理的主体,既可以使政府、公共机构、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机构。然而,依旧有许多人根深蒂固地将领导视为“个体行为”。我们应该看到,在公共治理的背景下,领导者往往不是单一的行政首长负责制,而是一个齐心合作、共同为了组织目标而努力的整个团队,对领导力的研究不能简单关注于单一的领导者个体,而应该从“个体领导”传统概念中走出来,去关注组织整体及领导管理团队的领导力,重视群体领导。
3.组织界限的模糊化与组织形式的网络化,要求领导者共享领导权力。公共治理背景下,通信技术与通讯网络不断发展,组织管理幅度扩宽,管理层次减少,公共组织趋向于“无縫隙组织”,组织结构和社会结构逐渐扁平化,由金字塔型结构变成网络型结构,组织的界限也因此变得更加模糊。
这种网络型组织结构,对传统领导有着新要求:首先,网络型组织结构不是垂直的自上而下,而是存在多中心,领导者权力被分散。领导方式也由领导单纯下达命令演变为组织所有成员协商、沟通、协调,领导者身兼引导和决策的责任。领导者应该将更多的权力、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责任与组织成员共享,而不能独揽大权,发号施令。其次,在网络型组织结构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角色变得模糊,从“有界领导”向“无界领导”转换。公共领导者应善于挖掘组织中具有领导才能者,充分发挥组织内的领导力,与组织成员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4.社会环境的瞬息万变,要求领导者具有战略思想与危机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领域的生态环境表现出复杂、多元、动态的特征,新的矛盾冲突与社会治理问题呈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境下,领导者应该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的眼光,不能默守陈规,而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适应并跟上这个社会发展的速度。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冲突,要求领导者具有危机意识,革新领导方式与方法,推陈出新,化解矛盾与危机。
三、在公共治理实践中提升领导力的建议
为了提升领导者能力,更好的实现社会公共治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对待领导权力。首先,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于价值观的认同,而不是职位权力,领导者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担任某一领导职位,而应该认识到领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应该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和治理团队一起协商,形成关于公共治理中普遍认同的公共价值,并用自身魅力吸引追随者,以此为基础团结整个团队,共同为组织目标而努力。 其次,公共治理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以及广大公民,领导者应该摒弃在公共管理模式下的官本位思想,认识到其价值是服务于公众。习近平主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更是在公共治理中提升领导力的根本前提。因此,在公共治理下,领导者为提高领导力,应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2.响应国家政策,提高领导者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法治思维能力。一方面,要以人为本,提高领导者的公共服务能力。从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的号召,到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就是服务”思想,再到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届领导人都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一些领导者仍然出现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脱离群众等问题,这些说明了领导者需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领导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然后在实际开展社会事务过程中,牢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着想,密切联系群众,不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
另一方面,提升领导者在公共治理中法治思维能力。随着依法治国总方略的提出,不仅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也对领导者执政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公共治理中,能否协调好、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关键是领导干部能否真正掌握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通过建立完善和严格执行法律制度实现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领导者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在工作实践中,领导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带头提高整个治理团队的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和严格执行中央和地方政策和法规,把握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勇于同阻碍政策执行的敌对势力作斗争,提高政策执行的力度。其次,通过制定社会管理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3.关注团队的力量,共享领导力。现代社会公共问题越来越复杂,依靠单一的组织或机构往往很难解决问题,需要多个组织或部门合作,领导者应该有宽容并包的心态,注重参与的价值,注重加强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集思广益,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在组织内部,充分重视组织成员,建立充分的利益表达平台和政策协商机制,挖掘内部成员的领导力和聪明才智,在平等、协商、和谐的组织文化下共同实现组织的目标。在组织外部,领导要接受公众的任何言论,解答公众的疑惑,满足公众提出的要求,同时还要拥有同理心,了解公众价值观和利益需求的同时寻找与公众合作的契合点,发动公民社会的力量,引导公民自治。
4.着眼社会发展态势,提高战略前瞻力与危机应变力。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共治理所面临的环境较为复杂,领导者需要有预见危机的战略前瞻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危机应变能力。
首先是预见危机的战略前瞻能力。领导者应该学会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新政策实施之前,考虑种种可能的后果,提高危机意识,未雨绸缪,建立社会预警机制及相关配套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安全和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做到有备无患。
其次是处理问题的危机应对能力。当危机发生时,领导者应及时查明事实真相,在保持冷静的同时,尽快作出行动,动员所有资源来应对危机,将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应亲自到现场安排工作,安抚民心,保证组织内其他部门正常运转,保证社会事务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P12.
[2](美)理查德L.哈格斯等著,朱舟译:领导学·在实践中提升领导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P4.
[3]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领导力五力模型研究[J],领导科学,2006(9)P21.
[4]贺善侃,领导理念和领导方式转化的逻辑进程[J],探索与争鸣,2008(8).
[5]习近平总书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新华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3-04/08/c_115310010.htm.
[6]韦娌,“法治思维”——衡量领导者执政能力的新高度[J],理论导刊,2013(4).
作者简介:吕晶金(1992--),女,湖北随州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
关键词:公共治理 领导力 能力提升
公共治理,作为政治发展与行政改革的重要理念,自产生以来就受到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也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相对以往的统治与管理来说,公共治理存在治理主体多元、治理对象外延、治理方式复杂等特征,这些都对领导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升现代公共治理中的领导力,对于创新公共治理以及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显得至关重要。
一、提升公共治理中的领导力的意义
1.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治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方式,相对以前的统治与管理来说,有了很多全新的发展。首先,它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相互认同基础之上的合作,是国家与公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其次,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不是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力量。这一自主的网络在某一特定的领域中拥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它与政府在特定的领域中进行合作,分担政府的管理责任。
在这种存在多个治理主体的公共治理的模式下,提高领导者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多个治理主体之间的有序合作,实现共赢的理想状态,从而保证社会活动的有序开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2.与时俱进,为领导力的研究注入新的内涵。领导和领导力的英文翻译均为“leadership”,但是二者涵义却大有不同,领导是指领导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对一个有组织的群体施加影响,以推动其实现目标”这样一种过程。与领导不同,“领导力是领导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吸引和影响被领导者与利益相关者并持续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学习思考力、团队执行力、危机应变力等等。
在之前的公共统治与公共管理背景下,领导者多扮演的是“统治者”、“管理者”的角色,其职能更多地关注于管理与控制,而在当今社会公共治理的背景下,以往的领导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领导者除了具备亲和力、学习力、决断力、激发力、沟通力等这些基本的领导能力之外,其他诸如公共服务能力,法治思维能力也在公共治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升领导者的这些能力,使其更好的与自己的组织成员及其他治理主体合作,提供优良的社会公共服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现代公共治理对领导力的新的要求
在公共治理的背景下,治理主体多元,治理对象外延,以及治理方式的不断变革,都对领导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由公共管理到公共治理的转变,要求领导者转变思想观念。首先,从领导者权力来源方面,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不再是单一的职位权力,而更多关注的是价值认同。传统的领导方式来源于政令法规,其行使的领导权力建立在职位或个人权威的基础上,只要居于这个职位就拥有了领导权;而在公共治理中,领导力必须建立在整个团队的认可基础上,否则很难有执行力,因此,它要求领导者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有广泛的价值认同。
其次,从领导方式来看,公共治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它摒弃了传统公共管理中家长式的领导方式,要求领导者不再是单一的行动指挥者,不是发号施令的司令官,而应该是一个能够与被领导者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共同出谋划策,为实现更好地社会治理而努力。
2.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要求领导者实现从“个体领导”到“群体领导”的转变。公共治理的主体,既可以使政府、公共机构、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机构。然而,依旧有许多人根深蒂固地将领导视为“个体行为”。我们应该看到,在公共治理的背景下,领导者往往不是单一的行政首长负责制,而是一个齐心合作、共同为了组织目标而努力的整个团队,对领导力的研究不能简单关注于单一的领导者个体,而应该从“个体领导”传统概念中走出来,去关注组织整体及领导管理团队的领导力,重视群体领导。
3.组织界限的模糊化与组织形式的网络化,要求领导者共享领导权力。公共治理背景下,通信技术与通讯网络不断发展,组织管理幅度扩宽,管理层次减少,公共组织趋向于“无縫隙组织”,组织结构和社会结构逐渐扁平化,由金字塔型结构变成网络型结构,组织的界限也因此变得更加模糊。
这种网络型组织结构,对传统领导有着新要求:首先,网络型组织结构不是垂直的自上而下,而是存在多中心,领导者权力被分散。领导方式也由领导单纯下达命令演变为组织所有成员协商、沟通、协调,领导者身兼引导和决策的责任。领导者应该将更多的权力、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责任与组织成员共享,而不能独揽大权,发号施令。其次,在网络型组织结构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角色变得模糊,从“有界领导”向“无界领导”转换。公共领导者应善于挖掘组织中具有领导才能者,充分发挥组织内的领导力,与组织成员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4.社会环境的瞬息万变,要求领导者具有战略思想与危机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领域的生态环境表现出复杂、多元、动态的特征,新的矛盾冲突与社会治理问题呈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境下,领导者应该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的眼光,不能默守陈规,而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适应并跟上这个社会发展的速度。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冲突,要求领导者具有危机意识,革新领导方式与方法,推陈出新,化解矛盾与危机。
三、在公共治理实践中提升领导力的建议
为了提升领导者能力,更好的实现社会公共治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对待领导权力。首先,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于价值观的认同,而不是职位权力,领导者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担任某一领导职位,而应该认识到领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应该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和治理团队一起协商,形成关于公共治理中普遍认同的公共价值,并用自身魅力吸引追随者,以此为基础团结整个团队,共同为组织目标而努力。 其次,公共治理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以及广大公民,领导者应该摒弃在公共管理模式下的官本位思想,认识到其价值是服务于公众。习近平主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更是在公共治理中提升领导力的根本前提。因此,在公共治理下,领导者为提高领导力,应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2.响应国家政策,提高领导者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法治思维能力。一方面,要以人为本,提高领导者的公共服务能力。从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的号召,到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就是服务”思想,再到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届领导人都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一些领导者仍然出现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脱离群众等问题,这些说明了领导者需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领导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然后在实际开展社会事务过程中,牢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着想,密切联系群众,不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
另一方面,提升领导者在公共治理中法治思维能力。随着依法治国总方略的提出,不仅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也对领导者执政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公共治理中,能否协调好、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关键是领导干部能否真正掌握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通过建立完善和严格执行法律制度实现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领导者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在工作实践中,领导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带头提高整个治理团队的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和严格执行中央和地方政策和法规,把握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勇于同阻碍政策执行的敌对势力作斗争,提高政策执行的力度。其次,通过制定社会管理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3.关注团队的力量,共享领导力。现代社会公共问题越来越复杂,依靠单一的组织或机构往往很难解决问题,需要多个组织或部门合作,领导者应该有宽容并包的心态,注重参与的价值,注重加强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集思广益,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在组织内部,充分重视组织成员,建立充分的利益表达平台和政策协商机制,挖掘内部成员的领导力和聪明才智,在平等、协商、和谐的组织文化下共同实现组织的目标。在组织外部,领导要接受公众的任何言论,解答公众的疑惑,满足公众提出的要求,同时还要拥有同理心,了解公众价值观和利益需求的同时寻找与公众合作的契合点,发动公民社会的力量,引导公民自治。
4.着眼社会发展态势,提高战略前瞻力与危机应变力。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共治理所面临的环境较为复杂,领导者需要有预见危机的战略前瞻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危机应变能力。
首先是预见危机的战略前瞻能力。领导者应该学会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新政策实施之前,考虑种种可能的后果,提高危机意识,未雨绸缪,建立社会预警机制及相关配套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安全和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做到有备无患。
其次是处理问题的危机应对能力。当危机发生时,领导者应及时查明事实真相,在保持冷静的同时,尽快作出行动,动员所有资源来应对危机,将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应亲自到现场安排工作,安抚民心,保证组织内其他部门正常运转,保证社会事务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P12.
[2](美)理查德L.哈格斯等著,朱舟译:领导学·在实践中提升领导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P4.
[3]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领导力五力模型研究[J],领导科学,2006(9)P21.
[4]贺善侃,领导理念和领导方式转化的逻辑进程[J],探索与争鸣,2008(8).
[5]习近平总书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新华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3-04/08/c_115310010.htm.
[6]韦娌,“法治思维”——衡量领导者执政能力的新高度[J],理论导刊,2013(4).
作者简介:吕晶金(1992--),女,湖北随州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